看見社群龐大力量,社區規劃師陳德君:萬華的韌性會帶我們跨越危機
病毒不是萬華帶來的。
「你住萬華?聽說你們那邊很危險耶!」萬華給人的誤解從來沒有少過,這次疫情升溫讓萬華又紅了,社會對萬華的標籤、刻板印象,隨著疫情一次爆發。
萬華人不逃避,我們是團結的
面對被污名的不開心,萬華的線上社群都動了起來,各自在自媒體、臉書社團或Clubhouse為萬華發聲、相互慰藉,我們邊自我調侃、邊團結抗疫。
真實的萬華在這煎熬的一週裡,上上下下遵循政府防疫措施與醫護指令。夜市在關閉之前,自治會就已率領百餘攤家戴口罩、發送口罩給客人,並拒絕、教育不戴口罩的消費者;地方里長則帶領志工身著全套防護裝備,扛起巷弄環境消毒重責,現在更加強篩檢站周邊。
我看見臉書社團自發協助回應醫護院所假日訂不到便當的問題,一呼千應,不論是否在萬華營業,各地便當、咖啡、飲料店的萬華人老闆群起響應。從物資的媒合、調度到運送,急難時刻下的龐雜、謹慎作業,都靠著萬華緊密社群的熱血和信任,順暢運作,完美演繹後援的角色。
鄰里LINE群組跟臉書社團一樣,不同背景的成員互相把關訊息的正確性,自主打擊假訊息,努力傳遞正確的衛教資訊給身邊的親友。
我更看見,在地社福、NGO組織耕耘編織的社會安全網發揮功能,面對病毒帶來的無形戰爭,能更細緻看見社會底層的處境和需求,串連外界捐助資源,機靈應變提供協助。LINE上面迅速搭起的群組「萬華社福防疫資訊平台」,由在地民意代表與有力人士建置,媒合企業、政府資源,提供社工員服務所需的防疫裝備、給服務對象的便當或乾糧食物,甚至是服務案家孩童停課不停學所需的數位設備等。萬華的新住民我們也有接住,社區組織的社工員提供陪伴力量,接手疫情資訊的轉譯與傳播。
危機中看見萬華社區的韌性
面對危機,更能看見社群、社區「集體動能」的強大。萬華很大,有36個里、約18萬的人口,萬華包容、養育了很多人,從開拓打拼到落地生根,代代相傳對萬華的認同,幾十年到幾百年都有;萬華的團結基礎深,家庭世代間、社區鄰里間的關係與信任,讓萬華人有應變的韌性。我們能真實看見彼此、運用社群網絡,這樣的韌性是相對冷漠疏離的都會地區所缺乏的。
人與人的連結可能傳播病毒,但要阻斷病毒,也要仰賴人與人的連結。地方文化、公民素養的學習與累積,能夠形成對抗危機的社區韌性。我是一名社區規劃師,我的專業並非只是「規劃」,而是和地方上生活的人們真實相處,一起面對議題、討論應對、逐漸改變,才有可能真正到達那一個共同的未來。
萬華臨淡水河有一生活圈,歷史上美名「艋舺」,是凱達格蘭語小舟的意思。從萬華看台灣,當前真正需要的是同舟共濟。停止對不了解的地方輕易貼上標籤,才能跨越危機。
◎ 責任編輯:翁家德
最新文章
-
Ying C. 陳穎/在任何評鑑面前,先思考自身風格與身份識別
2023/09/27 -
影評人馬欣/「查無此心」:不只是犯罪片,著墨人在體制前的渺小與階級下黑暗生態
2023/09/25 -
雀雀/「假面女郎」:外貌至上主義扭曲當代人心 驚悚韓劇反應容貌焦慮與生存焦慮
2023/09/23 -
樂評人王祖壽/ 樂團「理想混蛋」:他們的交心與共享 照見了成長過程中的自己
2023/09/18 -
2023威尼斯影展得獎名單分析:尤格藍西莫以及濱口竜介,台灣作品《愛是一把槍》、《五月雪》的影像語言
2023/09/12 -
影評人塗翔文/「快一秒的他」:消失的情人節變身日版 山下敦弘成功的翻拍
2023/09/10 -
資深媒體人麥若愚/風靡27年「京戲啟示錄」2023創拓版 帶傳統文化面向年輕世代
2023/09/09 -
雀雀/Moving 異能:史上最貴韓劇 映照人生道路的寂寞、喧囂的孤獨
2023/09/02 -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威士忌桶陳新氣象
2023/09/01 -
早安美芝城林柏均╳寶島製造牛寶賢:玩跨界創意,形塑新世代早餐文化
2023/08/31 -
Ying C. 陳穎/滿足「甜味」感官體驗:糖與代糖之爭,你的選擇是什麼?
2023/08/29 -
影評人馬欣/《粽邪3:鬼門開》:融合異國邪術與宗教民俗賣點,考驗元素與創意
2023/08/28 -
張聰/我的西湖醋魚:一道傳統料理的學習綱領和其中秘訣
2023/08/28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跟著周杰倫遊巴黎
2023/08/25 -
雀雀/「女兒大人加個賴」:傳統也前衛、台劇陪伴力價值顯現
2023/08/19 -
地下電影/《之前的我們》:那些很長、很長、很長的談話,隨著攝影機運動所描繪的「因緣」
2023/08/16 -
影評人塗翔文/「之前的我們」:不慍不火,打動人心 散發後勁十足的底蘊
2023/08/15 -
雀雀/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自帶關懷力 引領觀眾無痛認識台灣公共議題
2023/08/12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