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社群龐大力量,社區規劃師陳德君:萬華的韌性會帶我們跨越危機
病毒不是萬華帶來的。
「你住萬華?聽說你們那邊很危險耶!」萬華給人的誤解從來沒有少過,這次疫情升溫讓萬華又紅了,社會對萬華的標籤、刻板印象,隨著疫情一次爆發。
萬華人不逃避,我們是團結的
面對被污名的不開心,萬華的線上社群都動了起來,各自在自媒體、臉書社團或Clubhouse為萬華發聲、相互慰藉,我們邊自我調侃、邊團結抗疫。
真實的萬華在這煎熬的一週裡,上上下下遵循政府防疫措施與醫護指令。夜市在關閉之前,自治會就已率領百餘攤家戴口罩、發送口罩給客人,並拒絕、教育不戴口罩的消費者;地方里長則帶領志工身著全套防護裝備,扛起巷弄環境消毒重責,現在更加強篩檢站周邊。
我看見臉書社團自發協助回應醫護院所假日訂不到便當的問題,一呼千應,不論是否在萬華營業,各地便當、咖啡、飲料店的萬華人老闆群起響應。從物資的媒合、調度到運送,急難時刻下的龐雜、謹慎作業,都靠著萬華緊密社群的熱血和信任,順暢運作,完美演繹後援的角色。
鄰里LINE群組跟臉書社團一樣,不同背景的成員互相把關訊息的正確性,自主打擊假訊息,努力傳遞正確的衛教資訊給身邊的親友。
我更看見,在地社福、NGO組織耕耘編織的社會安全網發揮功能,面對病毒帶來的無形戰爭,能更細緻看見社會底層的處境和需求,串連外界捐助資源,機靈應變提供協助。LINE上面迅速搭起的群組「萬華社福防疫資訊平台」,由在地民意代表與有力人士建置,媒合企業、政府資源,提供社工員服務所需的防疫裝備、給服務對象的便當或乾糧食物,甚至是服務案家孩童停課不停學所需的數位設備等。萬華的新住民我們也有接住,社區組織的社工員提供陪伴力量,接手疫情資訊的轉譯與傳播。
危機中看見萬華社區的韌性
面對危機,更能看見社群、社區「集體動能」的強大。萬華很大,有36個里、約18萬的人口,萬華包容、養育了很多人,從開拓打拼到落地生根,代代相傳對萬華的認同,幾十年到幾百年都有;萬華的團結基礎深,家庭世代間、社區鄰里間的關係與信任,讓萬華人有應變的韌性。我們能真實看見彼此、運用社群網絡,這樣的韌性是相對冷漠疏離的都會地區所缺乏的。
人與人的連結可能傳播病毒,但要阻斷病毒,也要仰賴人與人的連結。地方文化、公民素養的學習與累積,能夠形成對抗危機的社區韌性。我是一名社區規劃師,我的專業並非只是「規劃」,而是和地方上生活的人們真實相處,一起面對議題、討論應對、逐漸改變,才有可能真正到達那一個共同的未來。
萬華臨淡水河有一生活圈,歷史上美名「艋舺」,是凱達格蘭語小舟的意思。從萬華看台灣,當前真正需要的是同舟共濟。停止對不了解的地方輕易貼上標籤,才能跨越危機。
◎ 責任編輯:翁家德
最新文章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大叔環島的理由:即便是漫無目的漂泊,也有其意義
2023/05/26 -
Ying C. 陳穎/無麩質飲食會是翻轉傳統米食沒落命運的救命稻草嗎?
2023/05/23 -
自由記者廖芸婕的以巴蹲點日記:笑我們如此需要田野
2023/05/20 -
雀雀/「和平歸來」與「疫起」:同為SARS封院故事 是互文還是平行宇宙?
2023/05/20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走進台灣家常的川味:李雪辣嬌
2023/05/19 -
藝術收藏家姚謙/花季未了:關於男人的浪漫與溫柔
2023/05/15 -
芮塔/「造后者」打造韓國女性平權世界,選戰攻防宛如「行銷公關教課書」
2023/05/13 -
《人選之人—造浪者》共同編劇簡莉穎:承認無知、問對問題,故事才能長出對的細節
2023/05/11 -
雀雀/「不良執念清除師」:讓執念與世界和解的方式 笑淚兼具的青春奇幻台劇
2023/05/06 -
雀雀/Netflix「人選之人-造浪者」:寫實入骨碰觸政治社會議題 更對台灣影迷胃口
2023/04/29 -
文化觀察家李清志/城市文化的歷史櫥窗:老街建築保存與再生
2023/04/28 -
Ying C. 陳穎/明星光環無敵?反思主廚作為品牌的經營挑戰
2023/04/25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認同的媒介:方政倫 鄒築園的索恩納
2023/04/21 -
藝術收藏家姚謙/用藝術回味一趟旅行:澳洲當代年輕藝術家Juan Ford試圖確認人類與土地的關係
2023/04/17 -
把工作交辦給AI?出版工作者李惠貞:我為什麼要放棄體驗,把它外包出去
2023/04/16 -
設計師葉忠宜:把ChatGPT當成就業諮詢中心,輔助你轉型
2023/04/14 -
雀雀/摸著良心的「模範計程車2」:韓劇宇宙永遠的不二王道
2023/04/14 -
地下電影/2023坎城影展主競賽:破紀錄的女性影人入選,名導回歸大開明星派對
2023/04/14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