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翁浩原/疫情文藝新日常,世界一流的美術館就在手機裡

2021-07-08 21:32 翁浩原

從去年的3月開始,世界上大部分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都關上了門,直到今年的春天才又陸續的開門迎接觀眾。時間轉到台灣,從今年5月開始,一年後面對疫情也不得不先關上鐵門。然而這期間,沒開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都在做什麼呢?

疫情初期(2020年),許多機構樂觀思考著「如何重新回到(resume)以往的樣子」,但隨著疫情的蔓延和擴大,大家的心態也改成「如何與新日常(new normal)一起生活」,因為實際上有太多的限制無法依如往常,透過實體展覽來接觸觀眾,因為不知道幾時又會臨時關閉,讓展覽頓時沒了觀眾,多年的心血付諸大海。

有多年歷史的Google Arts & Culture,在這次的疫情期間也扮演著...
有多年歷史的Google Arts & Culture,在這次的疫情期間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圖/擷取自Google Arts & Culture

這一年多的轉變

在這一年多以來,歐美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在本質上並沒有改變太多,這類文化機構仍希望透過收藏、展品、計畫等,作為學習、交流和聚集的場域。但因為環境的改變和社交距離限制,許多從前可以做的事,現在不一定可以。

像是歐洲博物館組織網絡(NEMO)對於博物館在疫情期間和疫情後兩個重要的時間點做了些調查,他們發現大部分的博物館將以往的工作重心調整為線上和社群經營,花了更多的心力在數位的設備上,超過9成的博物館開始發展數位化的服務,但僅有1成不到的比例新聘請以數位為專職的員工,大部分的工作還是由原來的館員執行。

然而疫情嚴峻的期間,他們發現8成的機構增加了數位服務,4成機構官網造訪率有顯著的成長,尤其影片和影音資料最受歡迎。另外就是社群媒體,也成為直接跟觀眾溝通的管道,相較於其他數位形式更迅速,也不用投入大量時間和經費。這些看起來習以為常數位資源,並不是彈指之間能夠創建起來,而是多年的累積的成果。

開啟的新契機

對於某些觀眾來說,尤其是沒有機會親身造訪博物館和美術館的人,反而是另外一種契機。當機構們紛紛的把多年建構的數位資源,放到網站上,人們不用支出旅費和額外的時間成本,就能欣賞藏品和展覽,是許多機構之前沒有想像到的。相較於實體空間,數位的形式反而可以觸及更多的人。

博物館和美術館是講究空間體驗的場所,這樣的轉變加速了數位化,例如大家熟知的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其實都是發展已久的技術,但這次的疫情,給了機構一種不得不做的機會,羅浮宮(the Lourve)便開發了一系列虛擬實境展間、英國倫敦的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除了有VR展間導覽外,更開發出專給行動裝置的導覽。

有多年歷史的Google Arts & Culture,也在疫情期間,透過已經建設好的基礎,將內容更順暢的提供給使用者;長期支持藝術發展的「彭博 Bloomberg」開發「Bloomberg Connects」,讓博物館工作者可以透過平台上傳語音導覽、影像等,讓觀眾可以直接透過手機逛博物館,隨時隨地感受文化,像是古根漢美術館、蛇形畫廊、泰德美術館、MOMA PS1等,世界一流的美術館,原本遠在天邊,現在都在手機裡了。

長期支持藝術發展的「彭博 Bloomberg」開發「Bloomberg Conn...
長期支持藝術發展的「彭博 Bloomberg」開發「Bloomberg Connects」讓博物館夥伴們可以在這個平台上放上語音導覽、影像,讓觀眾可以直接透過手機逛博物館。 圖/擷取自Bloomberg Connects

藝術的力量

台灣鄰近的香港也不例外,去年疫情正嚴重時有許多藝術界的人士發起「ART Power HK」的系列活動,做了許多以前不曾有的事情,像是不同機構的人齊聚一堂談論藝術,不為盈利彙整相關的藝術資訊等。更重要的是文化和藝術產業看起來並沒有那麼重要(相對於其他產業),但卻是讓生活多一個出口,學習和探索的所在。即使實體的館舍無法開放,但透過不同的數位形式,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一樣的。

最後,在我的經驗裡,我合作的其中一間美術館,也因為疫情關閉,原訂舉辦的實體活動不得不採滾動式調整,在有限的時間和預算下,並沒有辦法製作完整的虛擬展間或是精緻的導覽影片,我們改採直播和Podcast的形式。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原本實體活動大約只能容納50人的活動,卻因為線上形式,反而吸引200多人;本來需要實際參與的走讀,變成了隨時都可以聽的Podcast,反而在這樣不確定性的時間裡,讓大家可以在藝術的內容裡,喘一口氣。也才知道,原來我們擁有這些觀眾,藝術是有力量的。

◎責任編輯:胡士恩

推薦閱讀

老派博物館的街頭逆襲!疫情下,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的創意展出

持續更新/美術館、博物館微解封:北美館、故宮南北院等場館重新開館措施整理

最新文章

孔劉(右)和徐玄振合作的Netflix新劇「一箱情緣」。圖/Netflix提供

雀雀/「一箱情緣」敘事展暖力 受傷靈魂得以安棲

2024/12/07
當手機螢幕成為絕大多數食物相關影像的載體時,「專業」該如何定義?圖/Ying C...

Ying C. 陳穎/當社群成主流 「專業食物攝影」還有未來?

2024/12/04
涂善存(左)、張豐豪主演「彈一場完美戀愛」迎來暖心結局。圖/GagaOOLala...

雀雀/音樂愛情劇「彈一場完美戀愛」跨國合作台劇新體質

2024/11/30
洪瑞麟的作品透過朦朧的色調與近景的淡水禮拜堂屋頂去對望遠方的觀音山。圖/姚謙提供

藝術收藏家姚謙/凝視觀音山:變幻之間,書寫屬於自己的心靈故事

2024/11/28
「一部未完成的電影」在描述劇組遇到武漢封城的故事。圖/金馬執委會提供

塗翔文/金馬61:婁燁「一部未完成的電影」 反映出的創作勇氣與堅持

2024/11/25
天母萬聖節大遊行,出現一家子扮演電影「腦筋急轉彎」裡的角色,唯妙唯肖。圖/李清志...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天母萬聖節傳統:有趣而難得的社區文化特色

2024/11/18
「影后」。圖/Netflix提供

雀雀/從「俗女」到「影后」看嚴藝文的全面升級

2024/11/16
「在熙的男,朋友」劇照。圖/車庫娛樂提供

塗翔文/「在熙的男,朋友」:初階同志議題 有哭有笑吸引觀眾

2024/11/11
「X!又是星期一」業務部三大巨頭由曾莞婷(左起)、温昇豪、馬力歐飾演。圖/台灣大...

雀雀/「X!又是星期一」:職場甘苦談 看見台灣喜劇的脈絡

2024/11/09
是榮譽、緊箍咒還是詛咒?餐飲評鑑該為結果負責嗎?又該如何負責呢?圖/Ying C...

Ying C.陳穎/米其林摘星後加速倒閉?再談餐飲評鑑的兩面性

2024/11/07
金士傑(左起)、宋芸樺、蔡嘉茵、鳳小岳主演「人生清理員」。圖/果陀娛樂提供

雀雀/台劇「人生清理員」:描繪百態,每個人都該是自己的人生清理員

2024/11/02
實踐大學建築系推出新學程「建築職人學士學位學程」,一開始招生就大受歡迎。圖/李清...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新世代建築職人」:建築職人風潮的復興

2024/10/27
《長樂曲》官方劇照。圖/摘自微博「長樂曲官微」

潘光中/《長樂曲》:剖析「小而美」古偶劇 高熱度絕非天外一筆

2024/10/26
紀錄片《一個人收藏》、《Ah Art》時所用的那張封面畫作。圖/姚謙提供

藝術收藏家姚謙/一件收藏品的旅行

2024/10/23
Annan Affotey的繪畫風格讓我感到一絲鬆弛,因為他描繪的總是生活中的朋...

藝術收藏家姚謙/人色:人物描繪,反應人們對自我認知的演變

2024/10/17
鵝舖子的翡麗鵝胸,肉質厚實、柔嫩多汁。圖/蔡英地提供

于國華/「靠鵝養大」返鄉創「鵝舖子」:餐桌上的向天歌

2024/10/14
「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多位世界級名廚參賽引爆話題。圖/Netflix提供

雀雀/「黑白大廚」:動人廚師故事與華麗對決 讓韓食文化推向國際

2024/10/12
法國歷史最悠久的美食品牌Dalloyau破產即將被收購,百年老店如今光環盡褪。圖...

Ying C. 陳穎/法國知名老店為何接連陷入困境?談體驗行銷與創造情感連結的重要

2024/10/10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