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翁浩原/疫情文藝新日常,世界一流的美術館就在手機裡

2021-07-08 21:32 翁浩原

從去年的3月開始,世界上大部分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都關上了門,直到今年的春天才又陸續的開門迎接觀眾。時間轉到台灣,從今年5月開始,一年後面對疫情也不得不先關上鐵門。然而這期間,沒開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都在做什麼呢?

疫情初期(2020年),許多機構樂觀思考著「如何重新回到(resume)以往的樣子」,但隨著疫情的蔓延和擴大,大家的心態也改成「如何與新日常(new normal)一起生活」,因為實際上有太多的限制無法依如往常,透過實體展覽來接觸觀眾,因為不知道幾時又會臨時關閉,讓展覽頓時沒了觀眾,多年的心血付諸大海。

有多年歷史的Google Arts & Culture,在這次的疫情期間也扮演著...
有多年歷史的Google Arts & Culture,在這次的疫情期間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圖/擷取自Google Arts & Culture

這一年多的轉變

在這一年多以來,歐美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在本質上並沒有改變太多,這類文化機構仍希望透過收藏、展品、計畫等,作為學習、交流和聚集的場域。但因為環境的改變和社交距離限制,許多從前可以做的事,現在不一定可以。

像是歐洲博物館組織網絡(NEMO)對於博物館在疫情期間和疫情後兩個重要的時間點做了些調查,他們發現大部分的博物館將以往的工作重心調整為線上和社群經營,花了更多的心力在數位的設備上,超過9成的博物館開始發展數位化的服務,但僅有1成不到的比例新聘請以數位為專職的員工,大部分的工作還是由原來的館員執行。

然而疫情嚴峻的期間,他們發現8成的機構增加了數位服務,4成機構官網造訪率有顯著的成長,尤其影片和影音資料最受歡迎。另外就是社群媒體,也成為直接跟觀眾溝通的管道,相較於其他數位形式更迅速,也不用投入大量時間和經費。這些看起來習以為常數位資源,並不是彈指之間能夠創建起來,而是多年的累積的成果。

開啟的新契機

對於某些觀眾來說,尤其是沒有機會親身造訪博物館和美術館的人,反而是另外一種契機。當機構們紛紛的把多年建構的數位資源,放到網站上,人們不用支出旅費和額外的時間成本,就能欣賞藏品和展覽,是許多機構之前沒有想像到的。相較於實體空間,數位的形式反而可以觸及更多的人。

博物館和美術館是講究空間體驗的場所,這樣的轉變加速了數位化,例如大家熟知的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其實都是發展已久的技術,但這次的疫情,給了機構一種不得不做的機會,羅浮宮(the Lourve)便開發了一系列虛擬實境展間、英國倫敦的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除了有VR展間導覽外,更開發出專給行動裝置的導覽。

有多年歷史的Google Arts & Culture,也在疫情期間,透過已經建設好的基礎,將內容更順暢的提供給使用者;長期支持藝術發展的「彭博 Bloomberg」開發「Bloomberg Connects」,讓博物館工作者可以透過平台上傳語音導覽、影像等,讓觀眾可以直接透過手機逛博物館,隨時隨地感受文化,像是古根漢美術館、蛇形畫廊、泰德美術館、MOMA PS1等,世界一流的美術館,原本遠在天邊,現在都在手機裡了。

長期支持藝術發展的「彭博 Bloomberg」開發「Bloomberg Conn...
長期支持藝術發展的「彭博 Bloomberg」開發「Bloomberg Connects」讓博物館夥伴們可以在這個平台上放上語音導覽、影像,讓觀眾可以直接透過手機逛博物館。 圖/擷取自Bloomberg Connects

藝術的力量

台灣鄰近的香港也不例外,去年疫情正嚴重時有許多藝術界的人士發起「ART Power HK」的系列活動,做了許多以前不曾有的事情,像是不同機構的人齊聚一堂談論藝術,不為盈利彙整相關的藝術資訊等。更重要的是文化和藝術產業看起來並沒有那麼重要(相對於其他產業),但卻是讓生活多一個出口,學習和探索的所在。即使實體的館舍無法開放,但透過不同的數位形式,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一樣的。

最後,在我的經驗裡,我合作的其中一間美術館,也因為疫情關閉,原訂舉辦的實體活動不得不採滾動式調整,在有限的時間和預算下,並沒有辦法製作完整的虛擬展間或是精緻的導覽影片,我們改採直播和Podcast的形式。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原本實體活動大約只能容納50人的活動,卻因為線上形式,反而吸引200多人;本來需要實際參與的走讀,變成了隨時都可以聽的Podcast,反而在這樣不確定性的時間裡,讓大家可以在藝術的內容裡,喘一口氣。也才知道,原來我們擁有這些觀眾,藝術是有力量的。

◎責任編輯:胡士恩

推薦閱讀

老派博物館的街頭逆襲!疫情下,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的創意展出

持續更新/美術館、博物館微解封:北美館、故宮南北院等場館重新開館措施整理

最新文章

若有一天Facebook或Instagram被禁,你的品牌與社群經營策略為何?圖...

Ying C. 陳穎/你的主力社群平台在哪?從TikTok禁令反思媒體平台經營策略

2024/03/28
「logy」侍酒師盧楷文(右)拿下「亞洲最佳侍酒師獎」榮耀。圖/Asia's 5...

陳慶華/2024亞洲50最佳餐廳揭曉 台北logy成最大贏家

2024/03/27
林宥嘉新專輯「王」。圖/華研國際提供

左光平樂評/《王Love, Lord》:林宥嘉以愛為「王」的自我實踐

2024/03/25
王意馨用色鉛筆描繪特色食物,填滿整個台灣。圖/王意馨提供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小吃的色彩:王意馨《巷仔口的美食家》

2024/03/23
「低谷醫生」劇照。圖/Netflix提供

低谷醫生/雀雀劇評:韓劇探討治癒自身課題 互相接住、打磨出承受悲傷與不幸的力量

2024/03/23
懂吃懂愛懂烹內臟,是一國一地飲食文化足夠精深博大的表現。圖/葉怡蘭提供

飲食作家葉怡蘭/台南小吃-內臟控天堂

2024/03/19
丁噹穿著豔紅特殊造型設計服拍攝新作「日與夜,跟自己說晚安」封面。圖/相信音樂提供

袁永興樂評/丁噹:「日與夜,跟自己說晚安」

2024/03/18
蔡昌憲(左起)、張耀仁、黃迪揚在「鹽水大飯店」中是三兄弟,戲外則都是奶爸。圖/公...

鹽水大飯店/雀雀劇評:刻畫台灣人樸實眾生相 震盪出強大戲劇後座力

2024/03/16
誠品畫廊北京店分三個檔期展出「誠品畫廊35周年收藏展」。圖/誠品提供

藝術收藏家姚謙/「誠品畫廊北京」開幕:回顧司徒強頹廢美學的感動

2024/03/13
艾瑪史東主演《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獲奧斯卡影后。© 2022 Ac...

第96屆奧斯卡得獎名單帶給我們的啟示:戰爭與和平、女性與身體!

2024/03/12
役所廣司(左)在「我的完美日常」中,傳神化身公廁清潔職人。圖/金馬影展提供

我的完美日常/ 塗翔文影評:文溫德斯的「日本眼」 呈現紛擾後的從心所欲、回歸平常

2024/03/11
詹子萱(右)、柯震東主演「愛愛內含光」熱度攀升。圖/Netflix提供

愛愛內含光/雀雀劇評:限制級未滿喜劇挑戰國際接軌 呈現三代人跨世代觀察與創意呈現

2024/03/09
位於九州由布院COMICO美術館的奈良美智「YOUR DOG」。圖╱李清志提供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奈良美智的三隻大狗 孤獨自我寫照卻觸動人心

2024/03/02
佘詩曼(中)主演的「新聞女王」成為近十年來最轟動的港劇。圖/TVBS提供

新聞女王劇評/麥若愚:劇情連結社會議題 主角強大氣場重新擦亮港劇招牌

2024/03/02
甜度與糖度不同,甜度受到許多因素的交互影響。圖/Ying C. 陳穎提供

Ying C. 陳穎/糖度與甜度之別,續談「不太甜」偏好

2024/02/28
啡藏潮位在潮州圓環附近,小店面卻有好咖啡。圖/于國華提供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燒冷冰外的期待 非常「潮」的啡藏潮

2024/02/26
「再見機器人」是可看性極高的動畫電影。圖/東昊提供

再見機器人/馬欣影評:寂寥都會美感 那顆不會過時的時代眼淚

2024/02/26
李棟旭新戲「殺人者的購物中心」評價不錯。圖/Disney+提供

殺人者的購物中心/雀雀劇評:在有限封閉空間內拍出好故事 勾出追劇衝動

2024/02/24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