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浩原/疫情文藝新日常,世界一流的美術館就在手機裡
從去年的3月開始,世界上大部分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都關上了門,直到今年的春天才又陸續的開門迎接觀眾。時間轉到台灣,從今年5月開始,一年後面對疫情也不得不先關上鐵門。然而這期間,沒開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都在做什麼呢?
疫情初期(2020年),許多機構樂觀思考著「如何重新回到(resume)以往的樣子」,但隨著疫情的蔓延和擴大,大家的心態也改成「如何與新日常(new normal)一起生活」,因為實際上有太多的限制無法依如往常,透過實體展覽來接觸觀眾,因為不知道幾時又會臨時關閉,讓展覽頓時沒了觀眾,多年的心血付諸大海。
這一年多的轉變
在這一年多以來,歐美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在本質上並沒有改變太多,這類文化機構仍希望透過收藏、展品、計畫等,作為學習、交流和聚集的場域。但因為環境的改變和社交距離限制,許多從前可以做的事,現在不一定可以。
像是歐洲博物館組織網絡(NEMO)對於博物館在疫情期間和疫情後兩個重要的時間點做了些調查,他們發現大部分的博物館將以往的工作重心調整為線上和社群經營,花了更多的心力在數位的設備上,超過9成的博物館開始發展數位化的服務,但僅有1成不到的比例新聘請以數位為專職的員工,大部分的工作還是由原來的館員執行。
然而疫情嚴峻的期間,他們發現8成的機構增加了數位服務,4成機構官網造訪率有顯著的成長,尤其影片和影音資料最受歡迎。另外就是社群媒體,也成為直接跟觀眾溝通的管道,相較於其他數位形式更迅速,也不用投入大量時間和經費。這些看起來習以為常數位資源,並不是彈指之間能夠創建起來,而是多年的累積的成果。
開啟的新契機
對於某些觀眾來說,尤其是沒有機會親身造訪博物館和美術館的人,反而是另外一種契機。當機構們紛紛的把多年建構的數位資源,放到網站上,人們不用支出旅費和額外的時間成本,就能欣賞藏品和展覽,是許多機構之前沒有想像到的。相較於實體空間,數位的形式反而可以觸及更多的人。
博物館和美術館是講究空間體驗的場所,這樣的轉變加速了數位化,例如大家熟知的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其實都是發展已久的技術,但這次的疫情,給了機構一種不得不做的機會,羅浮宮(the Lourve)便開發了一系列虛擬實境展間、英國倫敦的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除了有VR展間導覽外,更開發出專給行動裝置的導覽。
有多年歷史的Google Arts & Culture,也在疫情期間,透過已經建設好的基礎,將內容更順暢的提供給使用者;長期支持藝術發展的「彭博 Bloomberg」開發「Bloomberg Connects」,讓博物館工作者可以透過平台上傳語音導覽、影像等,讓觀眾可以直接透過手機逛博物館,隨時隨地感受文化,像是古根漢美術館、蛇形畫廊、泰德美術館、MOMA PS1等,世界一流的美術館,原本遠在天邊,現在都在手機裡了。
藝術的力量
台灣鄰近的香港也不例外,去年疫情正嚴重時有許多藝術界的人士發起「ART Power HK」的系列活動,做了許多以前不曾有的事情,像是不同機構的人齊聚一堂談論藝術,不為盈利彙整相關的藝術資訊等。更重要的是文化和藝術產業看起來並沒有那麼重要(相對於其他產業),但卻是讓生活多一個出口,學習和探索的所在。即使實體的館舍無法開放,但透過不同的數位形式,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一樣的。
最後,在我的經驗裡,我合作的其中一間美術館,也因為疫情關閉,原訂舉辦的實體活動不得不採滾動式調整,在有限的時間和預算下,並沒有辦法製作完整的虛擬展間或是精緻的導覽影片,我們改採直播和Podcast的形式。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原本實體活動大約只能容納50人的活動,卻因為線上形式,反而吸引200多人;本來需要實際參與的走讀,變成了隨時都可以聽的Podcast,反而在這樣不確定性的時間裡,讓大家可以在藝術的內容裡,喘一口氣。也才知道,原來我們擁有這些觀眾,藝術是有力量的。
◎責任編輯:胡士恩
最新文章
-
Ying C. 陳穎/在任何評鑑面前,先思考自身風格與身份識別
2023/09/27 -
影評人馬欣/「查無此心」:不只是犯罪片,著墨人在體制前的渺小與階級下黑暗生態
2023/09/25 -
雀雀/「假面女郎」:外貌至上主義扭曲當代人心 驚悚韓劇反應容貌焦慮與生存焦慮
2023/09/23 -
樂評人王祖壽/ 樂團「理想混蛋」:他們的交心與共享 照見了成長過程中的自己
2023/09/18 -
2023威尼斯影展得獎名單分析:尤格藍西莫以及濱口竜介,台灣作品《愛是一把槍》、《五月雪》的影像語言
2023/09/12 -
影評人塗翔文/「快一秒的他」:消失的情人節變身日版 山下敦弘成功的翻拍
2023/09/10 -
資深媒體人麥若愚/風靡27年「京戲啟示錄」2023創拓版 帶傳統文化面向年輕世代
2023/09/09 -
雀雀/Moving 異能:史上最貴韓劇 映照人生道路的寂寞、喧囂的孤獨
2023/09/02 -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威士忌桶陳新氣象
2023/09/01 -
早安美芝城林柏均╳寶島製造牛寶賢:玩跨界創意,形塑新世代早餐文化
2023/08/31 -
Ying C. 陳穎/滿足「甜味」感官體驗:糖與代糖之爭,你的選擇是什麼?
2023/08/29 -
影評人馬欣/《粽邪3:鬼門開》:融合異國邪術與宗教民俗賣點,考驗元素與創意
2023/08/28 -
張聰/我的西湖醋魚:一道傳統料理的學習綱領和其中秘訣
2023/08/28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跟著周杰倫遊巴黎
2023/08/25 -
雀雀/「女兒大人加個賴」:傳統也前衛、台劇陪伴力價值顯現
2023/08/19 -
地下電影/《之前的我們》:那些很長、很長、很長的談話,隨著攝影機運動所描繪的「因緣」
2023/08/16 -
影評人塗翔文/「之前的我們」:不慍不火,打動人心 散發後勁十足的底蘊
2023/08/15 -
雀雀/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自帶關懷力 引領觀眾無痛認識台灣公共議題
2023/08/12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