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者于國華/打破規則的「二次運球」 再生創作發揮巧思
逛松山菸廠小賣所總會遇到新奇,這次吸引我的是「二次運球」。首先看到鑰匙圈,深褐色的塑膠皮帶上,磨平的表面紋路隱約可見。其他類似塑膠皮材製作的包袋,也各有巧思。現場展示的破舊籃球令我恍然大悟:這些都是回收籃球的再生創作!
「二次運球」原本是個籃球術語。喜歡打籃球的三位年輕人,用來做為創業公司的名稱。
台灣幾乎每所學校都有籃球場和籃球,但報廢籃球去了哪裡?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的林敬家、方瑞彣、黃唯彧,找到了答案。台灣每年廢棄大約重量超過二公噸的籃球;這些經歷無數次運球、傳接、拋射入籃,被磨平了球皮的籃球,最終塞進垃圾袋、送進燓化爐。還有其他可能嗎?他們開始思考,如何為疼惜的籃球,開創延續的生命?
林敬家說,籃球回收、球皮材料再生運用,是「二次運球」的創業目的。剛開始向學校索取廢球並不順利,「接洽的學校以為我們是詐騙團體」爽朗的敬家說。母校東海大學首先提供一些球,陸續向幾十所大學、高中詢問,漸漸被接納與信任。許多球友聽聞「二次運球」的創業構想,幫忙轉發訊息,得到更多支持。創業四年多,「二次運球」收集超過兩千顆報廢籃球,來源除了學校,也來自企業、賣場、運動行銷和活動公司。其中堪用的球,清潔以後送到偏鄉學校,其他做為產品開發的材料。
敬家說,為了研發球皮材料再利用,他們拆解很多籃球,將球皮分離為外層、內層和中間夾層,分別試驗材料性質,搭配加工方法,設計相對應的用品。每一顆回收籃球都經過清潔消毒,選擇可用部位剪裁,保留有趣的花色、文字或紋理,賦予每塊皮材獨特個性。處理球皮、縫製產品都很耗時耗力,原本全部工作都由三位創業者自己動手,後來除了選材和剪皮,其他工序委託皮件工廠代工,加速處理愈來愈多的廢球。
去年十月,「二次運球」在松菸小賣所開了實體店,有更多機會交朋友、推廣觀念。經常負責顧店的敬家,總會熱情向路過消費者解說回收籃球理念,以及球皮材料再生製作的產品。
經過敬家介紹,我買了很多個鑰匙圈和零錢包。除了合宜的價格,我更喜歡撫摸球皮材質的感覺。曾經在球場上組隊鬥牛的拚搏、或一個人默默投籃的專注,所有連結著籃球的青春記憶,瞬間都被召喚回來。
球場上,二次運球是犯規動作。三位年輕人的「二次運球」,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市場中故意犯規,打破大量生產、快速汰換的產業邏輯。舊籃球變身為生活商品,讓深奧的循環經濟議題,變得親切又有趣。
環保
最新文章
-
藝術收藏家姚謙/因為常玉:支撐我們創作與思考的,終究是與原生文化的連結
2025/11/19 -
雀雀/看看你有多愛我:人人網紅時代來臨 社群生活考驗家庭關係
2025/11/15 -
雀雀/牠:歡迎來到德利鎮—史蒂芬金式惡夢的溯源美學精品
2025/11/08 -
馬欣/「乖狗狗」:散發伊藤潤二漫畫魅力的恐怖電影
2025/11/03 -
雀雀/《妳和其餘的一切》:愛恨昇華閨蜜情 以兩性視角看女性美麗與哀愁
2025/11/01 -
陳穎Ying C. /致敬或褻瀆?可頌之戰:「創新」的門票為何?
2025/10/27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泥土的芬芳、天人的和諧:犬香薷
2025/10/27 -
雀雀/舒淇、李心潔「回魂計」:誰是真正的詐騙受害者?
2025/10/25 -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悠食鎌倉:Fine Dining新風範
202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