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公園裡的共融設計——建築師龔書章:不只是「設計」,而是形成一個完整的「溝通」

2022-03-01 22:41 黃怜穎

本文選自《500輯》Issue51公園裡有我熱愛的生活」

公園變得不一樣了。隨著人們居住、移動和休閒需求的改變,除了藍天綠地、開放與公共性,現代公園多了從設計藝術、商業生意、自然環境等面向的思考與建設,擁有更鮮明的主張與性格。身處大口呼吸都是奢侈的時代,說公園是終極的第三空間(Third Space)再貼切不過。「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公園?」本期專題跟讀者一起探索人與公園的新關係。

台灣的公園從過往「切方塊式」的思考,近年已開始藉由不同的自然景觀、融合跨世代的社區意識,讓公園變得有些不一樣,最明顯的轉變出現在兒童遊戲場。建築師龔書章認為,雖現今台灣的公園有七八成仍是較為制式的空間配置,各地已慢慢能看見改變,好比新竹中央公園和隆恩圳親水公園、六都各縣市公園、小學校園,甚至是台北市社會住宅推動「社會藝術工程」,嘗試以設計、藝術的思考放入交流空間,融合新舊住民與社區,都在體現當代重視的「共融」價值。

什麼是共融設計

「共融指經由設計將環境裡的各種界線打開或互融。」龔書章認為共融設計的核心概念可從幾項指標來思考:「跨世代」——讓兒童、青少年、親子和老年人都能在遊戲場中適得其所。「跨文化、種族」——創造的場所不只是為了某特殊單一文化而存在。「跨時間性」——清晨可以有運動的人、傍晚親子休憩、週末節慶日也許有市集,融合了各種不同時間與人的互動關係;最後是「跨越人跟動物」——包含生活於環境中的與寵物毛小孩,動物和人能各自在場域裡有自在安全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共融要尊重當地的生態系統和自然地景,也要尊重地方歷史文化的記憶。」

此外,近年共融設計重視「無障礙環境」,不僅是為了身障者,而是透過各種行人、推嬰兒車、輪椅的步行者觀點,散步道與單車道的產生,讓城市為了交通安全而分道,建立不影響彼此的交通系統。更重要的還有「社區和文化的融合」,讓每個文化可以保持自信、呈現社區文化的多元性,這份平等與尊重也讓公園同時存在運動休閒、教育、聚會、市集等功能,不同時段和相異的空間用途都是都市生活的一部分,使公園和居民生活交互建構起「市民的客廳」。

契合「共融」價值的超級線性公園

龔書章提出兩個切合上述共融概念的經典案例,一是丹麥哥本哈根1.5公里長的超級線性公園(Superkilen Park),以步道和腳踏車道串接起紅、綠、黑三色區,融合文化市集、運動遊憩和商店酒吧,將廊帶周圍六十多個不同文化族群容納其中成為城市展覽。

哥本哈根1.5公里長的超級線性公園(Superkilen Park),將周圍60...
哥本哈根1.5公里長的超級線性公園(Superkilen Park),將周圍60多個不同文化族群容納其中成為城市展覽。 圖/BIG Architects ©Iwan Baan

另一個例子是紐約知名的高架公園(High Line),延續鐵道地景的歷史文化,從1980年代民眾自發展開的討論,到高架之友協會更有組織的溝通共識,長達20多年的時光,於2014年全面完工,將曼哈頓Uptown到Midtown各段生活型態接在一起,兩公里多的空中花園運用多種自然景觀,創造和都市建築共存的融合地景,龔書章也提到:「共融設計不僅是讓各種人去使用它,還包含了『縫補』文化差異、『打開』社區界線的特質,具有某種主動創造性,讓使用者藉由共同的體驗,產生自發性的自我啟蒙跟教育。」

紐約知名的高架公園(High Line),將曼哈頓Uptown到Midtown各...
紐約知名的高架公園(High Line),將曼哈頓Uptown到Midtown各段生活型態接在一起。 ©David Berkowitz

走入世代平權、文化平權的共融社會

台灣有愈來愈多的共融遊戲場,不僅是各年紀的兒童可以更自由地透過身體五感拓展肢體經驗,我們也可期許一個更開闊全面向的思考,支撐著「共融」的平等與尊重,實則和所在社會的民主平權系統緊密相關,「共融觸及屬於群體、文化的融合,追求的是平等權、自主權,不是只有你自主,也要尊重別人的自主。好的共融設計是社會的平權觀念達到健全跟成熟,就會形成一個完整的溝通。」龔書章說。

責任編輯:胡士恩

推薦閱讀

非典型的體感藝術公園:日本岐阜縣「養老天命反轉地」

最新文章

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絕美食器。圖/張聰提供

作家張聰/將尋常的日子浸潤美學中

2025/02/03
楊紫(左)、李現主演「國色芳華」。圖/LINE TV提供

潘光中/《國色芳華》:高熱度古偶劇 給觀眾提供了什麼樣的情緒價值?

2025/01/25
與可可相同,奶油近年同樣價格狂飆,烘焙業未來發展值得進一步思索。
圖/Ying...

Ying C. 陳穎/奶油價格飆升,烘焙業前路何在?談危機下的創新與永續契機

2025/01/24
「後院」裡看到庇里牛斯牛山的草地景色。圖/于國華提供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渥達尼斯磨坊的星星奇緣

2025/01/20
綜觀新一波台灣中菜風尚,可以明確感受到席捲多年的法菜Fine Dining的強大...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混融與西吃:台灣中菜新風向

2025/01/19
話題韓劇《正年》。 圖/Disney+ 提供

雀雀/金泰梨「正年」演出少年感 以戲抒情道盡人生悲歡離合

2025/01/18
周碧初先生的作品「碧雲寺」。圖/姚謙提供

藝術收藏家姚謙/相遇碧雲寺:精神上的啟動與共鳴才是真正擁有

2025/01/14
富邦美術館推出日本藝術家新宮晉「宇宙—風之旅人」 展覽。圖╱李清志提供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風之旅人-藝術家新宮晉的風動藝術作品

2025/01/13
「家族計畫」柳承範(中)、裴斗娜(右)。圖/friDay影音提供

雀雀/裴斗娜新作「家族計畫」:世界觀不用大,自成一格就很好看

2025/01/11
「魷魚遊戲」第2季全球熱播。圖/Netflix提供

潘光中/誰能逃出生天?《魷魚遊戲2》弱肉強食的韓國階級社會現象

2025/01/04
手機能記錄美食,甚至可直接點餐,節省成本、提升效率。推行餐廳禁用手機,對商家同樣...

Ying C. 陳穎/管太多還是數位排毒?從用餐文化意義思考餐廳手機禁令

2025/01/02
周采詩(左起)、 隋棠、曾沛慈演出影集「太太太厲害」。圖/鹿路電影提供

雀雀/「太太太厲害」:網路迷因昇華版段子 炸出台劇新鮮動能

2024/12/28
八零年代末的新店,遠山的輪廓、燦爛的晚霞和倒影在水稻田中的光影,如夢船的存在。圖...

藝術收藏家姚謙/新店晚霞:如夢船的存在

2024/12/26
法國名廚杜伊塞特使用本地食材。蛙腿和白鰻,構成一幅秋日池塘逸趣。圖/于國華提供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巴黎日常:生活裡的時尚

2024/12/22
朱智勳在「照明商店」中飾演燈具行老闆。圖/Disney+提供

潘光中/驚悚題材也能說出溫情故事 漫改韓劇《照明商店》探究生與死的模糊界線

2024/12/21
「優雅的相遇」有著疫情的反思與感慨。圖/張作驥電影工作室提供

塗翔文/「優雅的相遇」:另一種疫情故事

2024/12/16
生活在佛羅倫斯,除了走踏不盡的古老優美巷徑、走看不完的藝作豪築勝景,買菜做菜本身...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生活俯拾皆樂—在佛羅倫斯買菜

2024/12/15
「現在撥打的電話」劇照。圖/Netflix提供

雀雀/話題韓劇「現在撥打的電話」:現實永遠都比戲劇更不可思議

2024/12/14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