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導演的豆花:認識自己、看見家園
「豆花是台灣特色食物,許多人的童年回憶。」紀錄片導演何明瑞說,小時候能夠吃上一碗豆花,已經足夠幸福。他開了一家「導演的豆花店」,以豆花連結自己童年的記憶,同時追念故友的真情和熱情。
何導演賣豆花很認真,向大溪豆乾老店學來鹽滷製作豆花的傳統方法,再自行研製配料,每天新鮮製作。他講究食材,只用天然原料;例如用地瓜和芋頭製作粉圓、山梔子製作粉粿,買價格高出數倍的美國有機黃豆製作豆花。一碗豆花八十元,這樣成本合算嗎?何明瑞笑笑說:我自己愛吃。
做為導演和攝影師,何明瑞入行三十多年,和導演劉嵩合作拍攝《農村的遠見Ⅱ》、《南國啟示錄》,兩度入圍金鐘獎最佳攝影。他與《看見台灣》紀錄片導演齊柏林交情深厚,兩人相約「你在天上飛、我在地上跑」,一起投入影像教育。
曾有算命師預言,何明瑞活不過五十歲。沒想到年過五十、慶幸擁有了多來的人生,卻送別了好友齊柏林。2017年齊柏林空拍飛機失事,何明瑞哭整個下午。他決心,齊柏林永遠飛在天上,輪到自己實踐約定。
2019年7月,導演的豆花車登場,這是何明瑞「地上跑」的影像教室。每到一處偏鄉,他先帶小朋友手作豆花,從磨豆、煮豆漿到凝結,再加上小朋友找來的當地食材,做一碗自己家鄉的豆花。然後,導演讓小朋友學習空拍機,從不同的的角度看見家鄉。
拍攝影像為了「看見」、製作豆花為了「吃到」;何明瑞說,看到或吃到,都是人用感官和世界連結的方法。透過影像教學或製做豆花,都可以讓孩子打開感官,重新認識自己和家鄉。
影像是媒介、豆花也是。何明瑞說,豆花具有很大包容力,能夠成全各種食材。大家「吃豆花」總是先挑配料,花生、粉粿、紅豆、綠豆、花豆、粉圓、仙草、薏仁等,隨意搭配、甜淡自選,一碗豆花就有無限變化。
為了推廣影像教育,何明瑞在迪化街區創辦「夢想基地」,一樓就是豆花店。延續空間提供者、財團法人台北市至善堂的公益精神,何明瑞每月送六百碗豆花給附近「讀好書、做好事」的國小學生,開幕三年已經送出一萬五千碗。
在導演的豆花店,口裡嘗著白嫩豆花搭配甜蜜紅豆及軟彈粉粿,眼睛看著現場播放、何明瑞以十年時間完成的金門輦轎紀錄片。我相信,追求一碗豆花的口味圓滿,和紀錄一個故事的深刻動人,都需要同樣的堅持。
最新文章
-
雀雀/金泰梨「正年」演出少年感 以戲抒情道盡人生悲歡離合
2025/01/18 -
藝術收藏家姚謙/相遇碧雲寺:精神上的啟動與共鳴才是真正擁有
2025/01/14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風之旅人-藝術家新宮晉的風動藝術作品
2025/01/13 -
雀雀/裴斗娜新作「家族計畫」:世界觀不用大,自成一格就很好看
2025/01/11 -
潘光中/誰能逃出生天?《魷魚遊戲2》弱肉強食的韓國階級社會現象
2025/01/04 -
Ying C. 陳穎/管太多還是數位排毒?從用餐文化意義思考餐廳手機禁令
2025/01/02 -
雀雀/「太太太厲害」:網路迷因昇華版段子 炸出台劇新鮮動能
2024/12/28 -
藝術收藏家姚謙/新店晚霞:如夢船的存在
2024/12/26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巴黎日常:生活裡的時尚
2024/12/22 -
潘光中/驚悚題材也能說出溫情故事 漫改韓劇《照明商店》探究生與死的模糊界線
2024/12/21 -
塗翔文/「優雅的相遇」:另一種疫情故事
2024/12/16 -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生活俯拾皆樂—在佛羅倫斯買菜
2024/12/15 -
雀雀/話題韓劇「現在撥打的電話」:現實永遠都比戲劇更不可思議
2024/12/14 -
雀雀/「一箱情緣」敘事展暖力 受傷靈魂得以安棲
2024/12/07 -
Ying C. 陳穎/當社群成主流 「專業食物攝影」還有未來?
2024/12/04 -
雀雀/音樂愛情劇「彈一場完美戀愛」跨國合作台劇新體質
2024/11/30 -
藝術收藏家姚謙/凝視觀音山:變幻之間,書寫屬於自己的心靈故事
2024/11/28 -
塗翔文/金馬61:婁燁「一部未完成的電影」 反映出的創作勇氣與堅持
2024/11/25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