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導演的豆花:認識自己、看見家園
「豆花是台灣特色食物,許多人的童年回憶。」紀錄片導演何明瑞說,小時候能夠吃上一碗豆花,已經足夠幸福。他開了一家「導演的豆花店」,以豆花連結自己童年的記憶,同時追念故友的真情和熱情。
何導演賣豆花很認真,向大溪豆乾老店學來鹽滷製作豆花的傳統方法,再自行研製配料,每天新鮮製作。他講究食材,只用天然原料;例如用地瓜和芋頭製作粉圓、山梔子製作粉粿,買價格高出數倍的美國有機黃豆製作豆花。一碗豆花八十元,這樣成本合算嗎?何明瑞笑笑說:我自己愛吃。
做為導演和攝影師,何明瑞入行三十多年,和導演劉嵩合作拍攝《農村的遠見Ⅱ》、《南國啟示錄》,兩度入圍金鐘獎最佳攝影。他與《看見台灣》紀錄片導演齊柏林交情深厚,兩人相約「你在天上飛、我在地上跑」,一起投入影像教育。
曾有算命師預言,何明瑞活不過五十歲。沒想到年過五十、慶幸擁有了多來的人生,卻送別了好友齊柏林。2017年齊柏林空拍飛機失事,何明瑞哭整個下午。他決心,齊柏林永遠飛在天上,輪到自己實踐約定。
2019年7月,導演的豆花車登場,這是何明瑞「地上跑」的影像教室。每到一處偏鄉,他先帶小朋友手作豆花,從磨豆、煮豆漿到凝結,再加上小朋友找來的當地食材,做一碗自己家鄉的豆花。然後,導演讓小朋友學習空拍機,從不同的的角度看見家鄉。
拍攝影像為了「看見」、製作豆花為了「吃到」;何明瑞說,看到或吃到,都是人用感官和世界連結的方法。透過影像教學或製做豆花,都可以讓孩子打開感官,重新認識自己和家鄉。
影像是媒介、豆花也是。何明瑞說,豆花具有很大包容力,能夠成全各種食材。大家「吃豆花」總是先挑配料,花生、粉粿、紅豆、綠豆、花豆、粉圓、仙草、薏仁等,隨意搭配、甜淡自選,一碗豆花就有無限變化。
為了推廣影像教育,何明瑞在迪化街區創辦「夢想基地」,一樓就是豆花店。延續空間提供者、財團法人台北市至善堂的公益精神,何明瑞每月送六百碗豆花給附近「讀好書、做好事」的國小學生,開幕三年已經送出一萬五千碗。
在導演的豆花店,口裡嘗著白嫩豆花搭配甜蜜紅豆及軟彈粉粿,眼睛看著現場播放、何明瑞以十年時間完成的金門輦轎紀錄片。我相信,追求一碗豆花的口味圓滿,和紀錄一個故事的深刻動人,都需要同樣的堅持。
最新文章
-
雀雀/從「俗女」到「影后」看嚴藝文的全面升級
2024/11/16 -
塗翔文/「在熙的男,朋友」:初階同志議題 有哭有笑吸引觀眾
2024/11/11 -
雀雀/「X!又是星期一」:職場甘苦談 看見台灣喜劇的脈絡
2024/11/09 -
Ying C.陳穎/米其林摘星後加速倒閉?再談餐飲評鑑的兩面性
2024/11/07 -
雀雀/台劇「人生清理員」:描繪百態,每個人都該是自己的人生清理員
2024/11/02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新世代建築職人」:建築職人風潮的復興
2024/10/27 -
潘光中/《長樂曲》:剖析「小而美」古偶劇 高熱度絕非天外一筆
2024/10/26 -
藝術收藏家姚謙/一件收藏品的旅行
2024/10/23 -
藝術收藏家姚謙/人色:人物描繪,反應人們對自我認知的演變
2024/10/17 -
于國華/「靠鵝養大」返鄉創「鵝舖子」:餐桌上的向天歌
2024/10/14 -
雀雀/「黑白大廚」:動人廚師故事與華麗對決 讓韓食文化推向國際
2024/10/12 -
Ying C. 陳穎/法國知名老店為何接連陷入困境?談體驗行銷與創造情感連結的重要
2024/10/10 -
馬欣影評/「懼裂」:當黛咪摩兒掉進了「富江」的增殖世界
2024/10/07 -
製作人詹仁雄/韓綜「黑白大廚」拆解:把事情「搞大」,就對了!
2024/10/07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成熟的社會 才懂得欣賞老房子
2024/10/05 -
雀雀/艾蜜莉在巴黎4:在對的時間問世「你的巴黎不是你的巴黎」
2024/10/05 -
雀雀/台劇「今夜一起為愛鼓掌」演技派掌舵 直面觀眾談性談心
2024/09/21 -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迎接,餐飲「小」時代
2024/09/16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