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曾成德領讀「當文學遇見建築」系列:第六講/Rem Koolhaas《譫狂紐約》

2022-08-11 18:05 劉小川

​​​​​

週三讀書會紀錄──今晚主題來到被譽為20世紀現代建築最重要的三本書之一《譫狂紐約》,由本書中文版譯者之一、也是兼具建築、人文藝術與美學素養的建築師曾成德主講​。​​
​​​
8月10日晚間舉辦「當文學遇見建築」系列第六講,由曾成德領讀。圖/500輯提供
8月10日晚間舉辦「當文學遇見建築」系列第六講,由曾成德領讀。圖/500輯提供

曾成德表示,1978年出版的《譫狂紐約》是作者也是建築大師Rem Koolhaas最重要的一本書,既開創了他的創作生涯,也扭轉對於建築界的看法,而曾成德從Rem Koolhaas近期在台灣最知名的作品「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談起。​

​蓋了十二年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也在台灣藝文圈掀起討論。這棟建物並沒有獲得太多正面的形容詞,曾成德認為「我們應該要用其他方式來想這棟建物,Rem Koolhaas當時建議,不想要建築是被孤立起來,因此做三個劇院,決定用最純粹的方式來表達」。所以當我們身在球型劇場內,你會如何再看待?對Rem Koolhaas來說,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一部分如同人,另一方面是機器,當人與機器結合之後,就能成為表演機器,創造出獨特景緻。​​

曾成德轉述Rem Koolhaas曾說過的「如果只是求美,你會失去存在危機感。和諧跟美是重要的,同時也會給你一個假的感官」。Rem Koolhaas覺得在生活中,需要混雜一種懷疑、不安全、創造力,帶來其他的可能性。​

​Rem Koolhaas在2000年贏得建築諾貝爾獎,當時評審們評價他是少見具有想像力、又能把事情落實的建築師,也是位哲學家,而在他所寫的《#譫狂紐約》中,定義出建築、環境與城市間,新的可能性。​

1978年出版的《譫狂紐約》是作者也是建築大師Rem Koolhaas最重要的一...
1978年出版的《譫狂紐約》是作者也是建築大師Rem Koolhaas最重要的一本書。圖/中央書局提供

曾成德多次舉例Rem Koolhaas的設計,來代表他的開創性,如與OMA/AMO曾幫歐盟設計一面會旗,以歐盟國家國旗的顏色變成彩虹,隨著世界與歐盟狀態變化,設計也會跟著變動,卻也象徵多元融合。​​

而回到《譫狂紐約》書中,曾成德認為「永遠留下設計可能性是重要的」,而書中有趣的地方,在於跳脫討論建築形式的觀點,而是談得是大都會文化中發生的狀態。建築可以容納各種可能性,在書中的一句話,就是如此形容「所有的事情,都非常有系統地控制住,就變成沒有各種可能性,這樣是不行的」。​​

曾成德熱愛這本《譫狂紐約》,為了本書繁體中文的出版,他做了許多溝通,把所有的圖面都找來,更強調,這本書不是在談紐約,而是談跟舊的思維決裂,去跳脫出現代建築形式,帶來新價值跟新思維來轉化成為現代大都會,希望建築來改變成生活,也希望可能多瞭解大家的品味,創造需求。​​

《譫狂紐約》的想像世界跟達利的妄想批判,有著相似度,也是大家非常關注的一個面向。對於城市多元的想像,也可化作表演藝術,越多元,這世界就越有活力。​​

陽明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曾成德先生,以「當文學遇見建築」為主題,探...
陽明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曾成德先生,以「當文學遇見建築」為主題,探討文學裡的建築。圖/中央書局提供

在書中的最後,呈現出一座大泳池,讓曾成德最為感動,圖中敘述建築學校設計一個漂浮游泳池,宛如在骯髒世界的淨土,一群人整齊劃一,往反作用力的方向游動,泳池就像是同心協力一起泅泳,像是要逃離一個地方。​

​關於這個泳池的背後意義,曾成德提到,Rem Koolhaas曾表示「我們是建築師,建築是一個表面,只要事情有什麼轉變,就必須面對」,希望透過泳池這張圖,告訴大家該如何樂觀面對一切。​​

讓人聯想到在《譫狂紐約》出版四十年後,紐約被後現代主義大樓佔據,這泳池就如同平行摩天樓,也像是一片淨土,但當代建築師們繼續往前游,也許會遇見絕望的象徵,但只要過了這關,就能繼續往前。​

最新文章

【週三讀書會】劉克襄:用雙腳探訪四方的自然系作家,攝影|吳致碩

【週三讀書會】劉克襄:用雙腳探訪四方的自然系作家

2023/05/30

【週三讀書會】張潔平:直視深淵,重拾面對困境的內在思考

2023/05/05
地球解方全場大合照。圖|地球解方

2023地球解方永續設計行動年會!將完成第一本永續教科書、Go Action展開365天永續行動

2023/04/27
方序中擔任視覺總監,主視覺呼應年會的核心概念。

地球解方 永續設計行動年會4月21日台北松菸登場!

2023/04/17

【週三讀書會】廖鴻基:轉身面向海洋,學習包容的力量

2023/03/23

【週三讀書會】鍾永豐:書局啟蒙了我 帶我回到土地和家鄉

2023/03/17
由上善基金會主辦的中央書局周三讀書會進入第四年,即日起開放報名。圖/中央書局提供...

第四屆中央書局讀書會 七領讀人導讀加體驗 讓書立體化

2023/02/17
台灣詩人楊澤主講「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術」系列,最終第六講「如歌的行板——瘂弦、...

【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楊澤領讀「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術」系列最終第六講/「如歌的行板—瘂弦、商禽」

2022/11/03
500輯與中央書局合辦的「週三讀書會」,由台灣詩人楊澤主講「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

【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楊澤領讀「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術」系列第五講/「回憶的藝術 層深思苦/吳夢窗、周夢蝶」

2022/10/27
楊澤主講「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術」系列,「人生如戲 戲如夢/古詩十九首、晏小山」...

【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楊澤領讀「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術」系列第四講/「人生如戲 戲如夢/古詩十九首、晏小山」

2022/10/20
500輯與中央書局合辦的「週三讀書會」,由台灣詩人楊澤主講「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

【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楊澤領讀「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術」系列第三講/「沉鬱的藝術 留得枯荷聽雨聲:杜甫、李商隱」

2022/10/13
500輯與中央書局合辦的「週三讀書會」,由台灣詩人楊澤主講「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

【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楊澤領讀「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術」系列:第二講/「去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王維、李白」

2022/10/06
500輯與中央書局合辦的「週三讀書會」,由台灣詩人楊澤接棒主講「過來人的詩:時間...

【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楊澤領讀「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術」系列:第一講/「痛點與斷點 爆點與定點」

2022/09/29
古典音樂評論者、廣播節目主持人及專欄作家焦元溥先生,以「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

【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焦元溥領讀「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說?」系列:第六講/明喻與暗喻、事物的核心:村上春樹《第一人稱單數》

2022/09/22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之所以能在全球暢銷,焦元溥認為原因在於「具有個人化的獨特魅...

【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焦元溥領讀「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說?」系列:第五講/小說與作曲的異同-昆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2022/09/15
古典音樂評論者、廣播節目主持人及專欄作家焦元溥先生,以「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

【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焦元溥領讀「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說?」系列:第四講/福斯特《窗外有藍天》

2022/09/08
古典音樂評論者、廣播節目主持人及專欄作家焦元溥先生,以「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

【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焦元溥領讀「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說?」系列:第三講/《包法利夫人》

2022/09/01
焦元溥領讀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文豪大仲馬的經典長篇小說《基督山恩仇記》。圖/...

【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焦元溥領讀「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說?」系列:第二講/《基督山恩仇記》

2022/08/25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