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讀書會】張潔平:直視深淵,重拾面對困境的內在思考
出生中國、成長於香港、如今暫居台灣的張潔平,既是《端傳媒》前總編輯、《Matters》社群平台創辦人,亦為獨立書店「飛地Nowwhere」老闆。這次受邀擔任2023年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五月講者,她以「愛與黑暗的心靈史」為題訂定五週書單,5月10日起登場。張潔平期望以「暗夜行船」形容這趟閱讀旅程,同時藉由每部著作,直指個體面對無可逃避的文明與生命挑戰時,心靈所觸及的世界究竟可以有多遼闊優美、又能多深不見底?當黑暗襲來時,人們又將如何保護靈魂?廢墟之上,能否重燃熱情與信心?
閱讀讓人維持自我心靈對話
走進西門町窄巷裡甫滿一週年的獨立書店「飛地Nowwhere」,牆上還張貼著霓虹粉色超大數字氣球,張潔平說,「飛地是意外接手的,但給我的啟發還是挺大。」因為飛地不只是為了滿足購書需求而存在的空間,更像是她在華語社群面對極度離散的局面時,所拋出能透過閱讀讓交流繼續發生的容器。
回溯張潔平的閱讀啟蒙,因父親飽覽群書,從小她便在書牆環伺下成長,看書對她來說一如多重宇宙的入口,能帶來絕妙的故事情節、迥然不同的思維,也能激起有趣的思考,尤其身為獨生女,閱讀就像結交一個不同歷史背景與時空的朋友,自顧自說話之餘,也能從中獲得共鳴。
張潔平說:「這也是為什麼我很喜歡看思想家跟藝術家的回憶錄。」因為閱讀是她維持向內對話的方式,她總是從書中獲取自我修復的能量。「就像我們需要仰賴運動維持健康,精神也是如此,觀看短影音就像抽菸或按摩,只能短暫的麻醉自己。然而當你開始建立起閱讀的習慣,心靈會變得更加強壯。」
因此張潔平坦承她之所以願意接下「週三讀書會」講者一職,主要是因為自己原本就是台下的讀者,去年也曾聆聽過詹宏志的講座,她表示:「我很喜歡中央書局策劃的概念,加上我的演講多半從議題及個人經歷出發,雖然平常喜歡閱讀,卻鮮少以書本為核心進行分享,所以我也想嘗試看看。」
從文字中尋求分裂生命經驗的共鳴
特別是張潔平的個人生命經驗極其分裂,白天因《Matters》社群平台經常需要接觸新創場合,言談之中人人都在面向更美好的未來,或者構建一個烏托邦,但每當夜幕低垂回到家裡時,她仍舊需要關注香港新聞與在港友人的動向,因為雖然她現在身處在一個自由的地方,但仍想保持與香港朋友面對差不多生命重量的方式。
因此,閱讀是她重要的心靈依託,張潔平需要從文字中,尋求曾親身經歷過巨大政治變局、災難或挑戰的閱歷,「當我不想因為時間而逐漸麻木,閱讀他人面對不同處境的思考,能幫助我抽離情緒性的反應。而我也確實靠著這些書本,找到一種思考的方式,讓自己更能在白天時繼續面對未來的事情。」
來一趟如暗夜行船的閱讀旅程
這次的閱讀主題主要根據她的個人經歷與日常思考做為脈絡,以更加遙遠的大屠殺,以及戰爭期間藝術家跟思想家的反思進行爬梳。張潔平認為「透過好的作品進入到一個不完全是現實,但人性狀況又相似的情境之中,有點像玩電動遊戲,從主人公的視角去面對困境,也會讓我們的個人思考獲得練習。」
張潔平希望這趟閱讀旅程猶如「暗夜行船」,但其實每本書中所傳遞的信息,都並非刺激感官的強烈恐懼,反而是讓讀者一窺,即便身處如此極端狀況,依舊有人能做出優雅的思考與深刻的討論。因為她相信真正好的作品不會讓人們恐慌,而能藉由出類拔萃的敘事,體現即便身處「暗夜行船」,人所擁有的潛力依然無窮,也能讓大眾從另一個視角去看待「人是如何安頓自己,並藉由思考這個狀態來安頓自己的內心。」
因此閱讀此份書單非但不會使人焦慮,反倒讓人更加安定。
以多重視角剖析愛與黑暗的心靈史
在書單挑選邏輯上,張潔平主要分成「回憶錄」、「單一視角思考型敘事」、「多人敘事」與「小說」四種類型。
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所著的《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對張潔平而言是人生必讀的十本書之一,也是以思想家個人視角,對逝去世界追憶的「回憶錄」。
她說:「我後來發現這次選的幾本書,作者幾乎都是自殺離世,史蒂芬.茨威格也是。《昨》主要著墨在一戰、二戰前的歐洲。或許是因為他曾看過如此美好的世界,因而無法面對當下全世界陷入戰火的黑暗與不幸,但他在離世前,以文字為逝去的美好唱輓歌。他嘗試把個人經歷過好的、重要的事,以作品的方式留下來。因此在這本書裡,讀者不會感到哀傷,反而能洞見美好。」
從兩種不同敘事重現一個時代的回憶
至於義大利作家普利摩.李維所撰寫的《滅頂與生還》則為思考型敘事,主要講述身為猶太人的他,在二戰時期被關進集中營的經歷。
張潔平表示,「做為倖存者,李維一生寫過許多的作品都是對集中營經驗的敘事、反思。而我特別喜歡《滅》的原因在於,這本是作者對集中營反思的集大成。做為一名猶太人化學家,李維的思考很科學,文字猶如手術刀般切開所有人性最幽暗的地方。承如德國哲學家西奧多·阿多諾說過的,『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但李維依舊以他的分析與思考去抵達那些語言幾乎已經失效的地方。透過他的文字直搗倖存者內部的道德黑暗邊緣,也一睹罪惡的深淵。」而這也是他的最後一本著作,完成後他便自殺了。
不過,如果一個人的敘事是思辨,那麼一群人的敘事便能重現一個時代。《二手時代,追求自由的烏托邦之路》出自白俄羅斯記者作家斯維拉娜. 亞歷塞維奇之手,她是極少數憑非虛構類寫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張潔平表示,「亞歷塞維奇擅於書寫口述史,敘事能力極其高超。《二》是她藉由採訪大量小人物,再將其內容拼貼、編輯,再梳理出蘇聯解體20年,如何崛起又幻滅的時代群像敘事。」
這些書單是作家們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封情書
《愛與黑暗的故事》是以色列小說家艾默思.奧茲所有著作中張潔平最喜歡的一本,她表示「小說是以更具想像力的方式,去抵達非虛構抵達不了的地方。即便《愛》未必是此類型最典型的代表,但做為猶太人後代的奧茲,則是以小說形式去詮釋家族跨越世紀大離散的命運。」或許更能讓全世界都產生共鳴。
雖然這些作家多數自我選擇的結局,是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世界;但對於張潔平來說,「他們留下來的書都像是給這世界的最後一封情書,即便這些禮物被包裹在戰爭、大屠殺、集中營裡,乍看很難被開啟,但實際上當你打開後,會發現到那股隱藏的能量相當巨大。」同時也發人深省。
以離散香港人家宴延伸每個人的心靈史
不過面對「愛與黑暗的心靈史」的主題,第五週延伸場活動將會如何安排?張潔平說她打算做「離散香港人的餐桌」,也就是「家宴」。
因為她認為,「家宴裡每道菜都有個人與家庭的回憶,也跟時代的回憶有關。經由食材的搭配,都像是某個家庭流散的折射,比如用A地醬油、B地南瓜、C地米粉之類,我想透過家宴去講述香港的故事,因為香港也是我心靈史的一部份。」因此透過料理,亦能描繪出群體與時代交織變遷下的輪廓。
透過好的作品與心靈產生對話
或許「愛與黑暗的心靈史」乍聽有些重口味,跟台灣的生活處境有一點距離,但張潔平私心以為台灣並沒有真正遠離威脅,大眾在生活上彷彿刻意麻木自己、營造輕盈,或者說戰爭的陰影不是談論就能解決的問題。她認為「太沉重會帶來麻木,但麻木又是必要的,它會帶來自我保護的機制,畢竟我們不能每天都生活在巨大的焦慮,甚至在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我們還可以有些黑色幽默去開玩笑。」
但不可否認陰影始終一如既往的存在,因此在焦慮跟那一天到來再說之間,閱讀是思考的工具與橋梁,能調動每個人的本能情感,透過這些作品我們也能與自己的心靈產生對話,並企圖找到面對困境的方法。
◎張潔平:以閱讀做為心靈依託的文化人
時間|5/10(三)至 5/31(三) 19:00-20:30,延伸場 6/7(三)
主題|愛與黑暗的心靈史
第一周|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史蒂芬.茨威格著)
第二周|滅頂與生還(普利摩.李維著)
第三周|二手時代,追求自由的烏托邦之路(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著)
第四周|愛與黑暗的故事(艾默思.奧茲著)
延伸場|香港菜餐會
最新文章
-
【週三讀書會】番紅花:飲食應該走入鄉間海邊與孩子一同體會
2024/06/14 -
響應國際博物館日|「進入書書果實世界」串聯臺東在地打造閱讀與博物館巡禮
2024/05/21 -
【週三讀書會】龔書章:浮城是現實的想像,面對沉重要輕盈對待
2024/05/15 -
創新書市前進「國之北疆」!「東馬台階梯市集」體驗東引常民風情
2024/05/07 -
動漫迷的閱讀饗宴!「看圖說故事集」龍山文創基地登場
2024/04/30 -
創新書市 庄頭書展|響應世界閱讀日 台北國際書展大好評「讀字樂園」走入社區
2024/04/22 -
4月創新書市|「靠海生活-島嶼散策文創市集」走入澎湖在地、「世界閱讀日」預告多場接力
2024/04/11 -
在二戰防空洞、植物園遇見閱讀 文化部創新書市各地開花
2024/03/26 -
創新書市南北接力|新北「淼渺書市集」推廣親子閱讀、屏東「字在生活季」在地書店首度大串連
2024/03/18 -
3月創新書市|溫羅汀曬書節打造「台版神保町」書街風景、花蓮「書流蔗裡Co'ongan」訴說在地故事
2024/03/10 -
創新書市多地登場|「迷書號第2站」前進瑞芳、南投崇文節融合在地特色、新竹《繪‧讀,會讀》邀親子同樂
2024/03/03 -
書店主理人領路|新的一年從閱讀開始 創新書市亮點搶先看
2024/02/27 -
2024從閱讀開始|不只是個攝影大叔Charles:創新書市跨領域激盪創作火花
2024/02/27 -
2024從閱讀開始|下港女子:融入在地特色 透過書攤一窺百姓生活真實樣貌
2024/02/27 -
2024從閱讀開始|跨界編輯人黃威融:期許將創意轉化 遍地開花
2024/02/27 -
2024從閱讀開始|插畫家米力:展現書店視角 書市巡禮探索在地文化
2024/02/27 -
創新書市喜迎春 | 「搖籃閱讀市集─想想繪本世界」美濃文創園區登場
2024/02/16 -
創新書市南北齊登場|林口「迷書號」邀親子同樂 臺南「文學享讀市集」走入在地風景
2024/01/28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