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修復百年製粉廠,台南「小轉角」成共學與社區空間

2023/07/06 黃怜穎

本文選自《500輯》Issue86「在老屋,翻新生活的視野」

近十年來,台灣民間的老屋再生更加熱絡,從城市至郊外、甚至人煙稀少處,出現越來越多難以定義的場域,設計上則跳脫一昧仿舊,能看見更細膩、個性化的處理,也有打開再生定義的藝術計畫正發生。

此期專題探索老屋再生的多元型態與相處之道,有些原則重複被提及:節制為美、保有彈性、新舊和諧、轉換用途或形式⋯⋯老屋再生不能僅是重現原貌,還要包容當下與未來生活的想像。而建築空間作為記憶生活的實體,當老屋以不同樣貌再打開,將發生的交流累積都值得期待。

「小轉角這帶,就是我們生活的地方。」建築師夫妻黃介二、鍾心怡的住家和事務所「和光接物」位在台南同條巷裡,與其比鄰的「小轉角」座落小南門至大東門間的古城牆遺址邊,是一處近百歲、百坪的空間。歷經約兩年半的研究、設計與施工,小轉角在2022年初夏現身,淺色木門、紅磚牆與黑鐵皮屋頂外觀簡單樸實,進門後通透的空間感令人驚喜。

小轉角的外觀簡單樸實,而因所在地面有起伏,紅磚牆需要貼合路面斜度、一塊塊適當切割,施作過程並不容易。 圖/PJ Wang攝影
小轉角的外觀簡單樸實,而因所在地面有起伏,紅磚牆需要貼合路面斜度、一塊塊適當切割,施作過程並不容易。 圖/PJ Wang攝影

記載地方記憶的空間

最早這裡是糯米粉製粉工廠,還曾與鄰居共用空間製作麥芽糖、擺設電玩機台等等,後有六十年為麵店與居住使用,曾是附近居民吃碗麵、聯絡感情的情報中心。黃介二與鍾心怡在十五年前移居台南,向凃姓房東租下麵店旁的祖厝,同樣受到凃家照顧的麵店老闆娘,會帶鍾心怡去買菜,代為收信、澆花;麵店兩老離開後,房東向他們探問買下麵店土地的意願。十多年來感受到的暖心人情,就這樣牽引著許多比生命還長的緣份開展,也影響了小轉角的場域精神與經營核心。

負責小轉角營運的李宜蓁,同樣來自和光接物建築事務所,透過建築人視角企劃各種手作課程、建築講座、繪本共讀、藝文展覽等活動,從此處曾發展米食產業的背景延伸主題,延續著街角客廳的功能,讓小轉角成為一處在生活裡學習交流的場所。

室內空間通透,設計保留最大使用彈性。 圖/PJ Wang攝影
室內空間通透,設計保留最大使用彈性。 圖/PJ Wang攝影

(左起)小轉角主理人李宜蓁、建築師黃介二和鍾心怡,三人皆來自「和光接物」團隊。
 圖/PJ Wang攝影
(左起)小轉角主理人李宜蓁、建築師黃介二和鍾心怡,三人皆來自「和光接物」團隊。 圖/PJ Wang攝影

尊重修復倫理,也挑戰既有做法

小轉角本屬於不具文資身份的私有老宅,但因申請公部門計畫與補助,仍有修復工法和計畫期限的限制。主掌修復專業的鍾心怡描述,關於房子的過往歷史和屋況,一切都在2019年底啟動設計才被打開來,「我們像醫生,要先診斷現在遇到的問題,才有辦法下藥方,定出要被保存的重要特徵是什麼。」

像是以福州杉為主的純木樑柱結構,留下安全沒有疑慮的部分,被白蟻蛀空的則換新;牆面也只修補殘破的部分而不是全數打掉新做;新做的閣樓扶手與樓梯使用鋼構等等,整體形成深色材料為舊、淺色為新的可辨識關係,這是鍾心怡重視的修復倫理之一。黃介二提到,「很多人來了後跟我們說,覺得室內空間感覺上很輕鬆。」材料有新有舊,因回應當代使用需求而貼近生活。

空間中新舊料混用且可辨識。
 圖/小轉角提供
空間中新舊料混用且可辨識。 圖/小轉角提供

新做的閣樓扶手與樓梯使用鋼構,屋頂開了多扇天窗引進採光。 圖/PJ Wang攝影
新做的閣樓扶手與樓梯使用鋼構,屋頂開了多扇天窗引進採光。 圖/PJ Wang攝影

兩棟建築物中間被打開,中庭戶外桌的底座,是由舊屋拆下的力霸鋼架製作。 圖/PJ Wang攝影
兩棟建築物中間被打開,中庭戶外桌的底座,是由舊屋拆下的力霸鋼架製作。 圖/PJ Wang攝影

從修復到經營,都貫徹對傳統工藝的認識學習

整理空間時,團隊想盡方法保留那面手寫往來商號名稱與電話的白灰壁,並從此面牆發現老屋的珍貴特徵「菅蓁壁」;不同於較常見的竹編夾泥牆,早期會以五節芒編織成牆體。此種材料與工法已非常少見,而鍾心怡因緣際會尋得五節芒,和匠師研究技法,由共學社群的孩子進行工作坊仿作完成。展示著菅蓁壁技法的牆,見證著施工期間即開始了各種實驗學習。

傳統匠藝並沒有在空間完工後就退場,小轉角邀請參與修復的泥作匠師蔡啟豐開設抿石子杯墊工作坊,將餘木料與修復留下的海棠花玻璃再利用,讓更多人能在方寸之間認識建築的技藝。「越多人知道古老的技藝與工法並產生興趣,就越有機會留存而不是消失。」

最初開始拆卸樑柱時,附近鄰居都以為這裡會蓋停車場、建大樓,沒想到老廠房被蓋回來,還成為可再走進的空間;不少長年居住在此的鄰居來到小轉角,分享他們對這裡的回憶。於是和老房子一起經歷修復再生的,不只有空間硬體,還有匠師與傳統工法的智慧、人與環境的共生關係,以及地方的生活記憶。

手寫往來商號名稱與電話的牆面,被完好保存、移地展示,紀錄了小轉角的使用歷史。 圖/PJ Wang攝影
手寫往來商號名稱與電話的牆面,被完好保存、移地展示,紀錄了小轉角的使用歷史。 圖/PJ Wang攝影

展示舊時造屋工法的「菅蓁壁」,是以五節芒編織成牆體。 圖/PJ Wang攝影
展示舊時造屋工法的「菅蓁壁」,是以五節芒編織成牆體。 圖/PJ Wang攝影

「菅蓁壁」由共學社群的孩子跟著師傅仿作完成,見證著施工期間即開始了各種實驗學習。
 圖/小轉角提供
「菅蓁壁」由共學社群的孩子跟著師傅仿作完成,見證著施工期間即開始了各種實驗學習。 圖/小轉角提供

找到與地方的舒適關係

目前小轉角僅在辦課程與展覽活動時會對外開放,李宜蓁提到,規劃空間使用與營運時,都會考量街區的生活氛圍和習慣,「這裡的距離和鄰里很靠近,人潮帶來的聲音、車輛等等都會造成影響,我們一直都在拿捏那個『剛剛好』的狀態,慢慢抓到舒服的步調跟經營強度。」

正是這些人與地方的交集,構成生活的質感和精神,滋養了和光接物如何在一個個住宅設計的案件中,幫業主完成名為「家」的場所。在小轉角裡,他們邀集認同空間價值的人一起關心親子共學、環境與美感教育,打開對住居空間與理想生活的視野,如同過往的麵店,在街角持續共享生活經驗。

小轉角開設各式工作坊,以手做、米食、傳統工藝為核心,分享文化與美感。 圖/小轉角提供
小轉角開設各式工作坊,以手做、米食、傳統工藝為核心,分享文化與美感。 圖/小轉角提供

老屋檔案_小轉角 ArtDeCorner

屋齡:近百年

前身:製粉廠、麵店、住家

再生用途:辦工作坊、展覽講座的學習空間

修整時間:2019~2022

設計思考:新舊可辨、呈現傳統工藝、保留彈性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issue86

在三堵老牆裡,順應自然做設計:三貂嶺「山凹」集結咖啡、家具、野炊料理

在三堵老牆裡,順應自然做設計:三貂嶺「山凹」集結咖啡、家具、野炊料理

2023/07/07
跟著老屋顏,散步嘉義市五處再生老屋、看建築亮點

跟著老屋顏,散步嘉義市五處再生老屋、看建築亮點

2023/07/10
雕塑家劉千瑋,將家族土埆厝轉生為持續變化的創作

雕塑家劉千瑋,將家族土埆厝轉生為持續變化的創作

2023/07/09

最新文章

全新開幕的「羅卡角落 Cabo da Roca」為預約制,主要提供約21家自然酒...

台北中山區酒吧「羅卡角落」聚焦葡萄牙自然酒!邀酒迷以味蕾周遊新境

2025/08/21
森/CASA × 開化堂 Kaikado × 兆兆茶苑 × Perfe'doug...

森/CASA的中秋味覺珠寶盒 京都工藝、台中茶飲與府城甜點的限量浪漫

2025/08/21
Smeg × DOLCE & GABBANA全新聯名系列
「Blu Medite...

Smeg × DOLCE & GABBANA 新聯名系列!以藝術小家電潛入地中海之旅

2025/08/21
9月6日於屏東總圖3樓大階梯,由李惠貞(左圖)、葉怡蘭舉辦講座。圖/各講師提供

2025南國漫讀節9月場次開放報名 跟著講師到鄉鎮去旅行吧!

2025/08/21
誠品生活南西推出《台灣老屋。新浪潮》中英雙語觀光地圖。
 圖/誠品生活提供

走訪中山大稻埕百年建築!誠品生活南西推出「風格老屋地圖」

2025/08/19
《臺灣米其林指南 2025》完整名單揭曉!8家餐廳首獲一星肯定,3家晉升二星餐廳...

2025《臺灣米其林指南》完整名單公布!新上榜8間ㄧ星餐廳一次看

2025/08/19
2025《米其林指南》得獎餐廳大合照。記者陳睿中/攝影

2025《米其林指南》星級餐廳完整名單!「頤宮」8度蟬聯三星、台北「這3間」升二星 台南及新評選3城市遺憾掛零

2025/08/19
《臺灣米其林指南2025》二星餐廳有7家。記者陳睿中/攝影

2025米其林/星級餐廳公布!A餐廳、盈科、彧割烹晉升二星

2025/08/19
今年在首屆《500甜》中一舉摘下5甜佳績的台中「MINIMAL」主廚萬士傑特別跟...

台中MINIMAL為何放棄套餐專注外帶單杯?萬士傑:做自己喜歡的風味就好

2025/08/18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