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雕塑家劉千瑋,將家族土埆厝轉生為持續變化的創作

2023/07/09 Stella Tsai

本文選自《500輯》Issue86「在老屋,翻新生活的視野」

近十年來,台灣民間的老屋再生更加熱絡,從城市至郊外、甚至人煙稀少處,出現越來越多難以定義的場域,設計上則跳脫一昧仿舊,能看見更細膩、個性化的處理,也有打開再生定義的藝術計畫正發生。

此期專題探索老屋再生的多元型態與相處之道,有些原則重複被提及:節制為美、保有彈性、新舊和諧、轉換用途或形式⋯⋯老屋再生不能僅是重現原貌,還要包容當下與未來生活的想像。而建築空間作為記憶生活的實體,當老屋以不同樣貌再打開,將發生的交流累積都值得期待。

2016年雕塑藝術家劉千瑋從德國柏林回到苗栗苑裡的老家,對充滿兒時回憶的家族土埆厝進行修復思考。然而這座從土地取材搭建的老宅,早已隨著自然風化難以修繕,遑論新生。劉千瑋笑說:「它終有一天會倒,不是老天爺推倒它,就是我推倒它。」既然這就是老屋的最終命運,劉千瑋索性試著用自己的專長注入藝術思考,也許考古、也許保存,讓老屋能以不同的形式延續精神。

2018年,《禁山14號》執行過程紀錄。 圖/劉千瑋提供
2018年,《禁山14號》執行過程紀錄。 圖/劉千瑋提供

延伸保存的時空,提供新的觀看視角

經過第一階段的田調採集,劉千瑋將土埆厝裡的屋瓦、土埆材料,以至家族留下的物件、日用品,和土牆裡自然進駐的土蜂巢等進行整理與保存。除了傳統的考古翻模,過程中他也藉工研院駐村的機會,挑戰用3D列印修補缺角破損的古物。透過採集、破壞、修復與再製,這座土埆厝從登記於苑裡「錦山14號」的建物,化身為藝術計畫「禁山14號」。並於2018年原址展出,讓這座充滿家族情感的建築,正式轉為具公共性的展示文物。

2022年劉千瑋再次將「禁山14號」搬進嘉義市立美術館,以博物館的框架,創造另一種觀看形式,讓老屋的精神得以轉換到另一個時空再延續。「藝術能提供的,是相對不一樣的切入世界的角度。」劉千瑋解釋,當一個藝術家將自己的觀點、關注的事情,融入藝術品並呈現在觀眾面前,是有機會創造出更多的對話空間,以及與觀眾溝通的可能性。

2018年《禁山14號:狀況列表》於原址展出。 圖/劉千瑋提供
2018年《禁山14號:狀況列表》於原址展出。 圖/劉千瑋提供

2022年《禁山14號》於嘉義市立美術館展出。
 圖/劉千瑋提供,丘智偉攝影
2022年《禁山14號》於嘉義市立美術館展出。 圖/劉千瑋提供,丘智偉攝影

這個計畫開啟了劉千瑋對農村再生的「公共性」的思考,因而當「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委託上門時,他打算延伸農村再生的思考,深入了解當地,用藝術提供一點「服務」,讓創作介入不但具有公共性,還能與地方開啟對話。

讓家的概念融入在地日常,開啟對話

劉千瑋花了一點時間觀察位於新竹橫山三叉埤的基地,期間也與當地人交流,發現這裡不只是在地人日常散步、運動會經過的地區,裡頭也隱含著農村發展難以實現的地方想像,因而至今依然是荒煙蔓草,居民只會經過、不會走進去。因此劉千瑋率先在埤塘上放置了幾座平台,像是漂浮在草上,拼起來就成為步道,邀請人們走進這塊區域。

接著他從禁山14號計畫中發現的獨居蜂取材,當時寄生在土埆厝土牆裡的蜂巢,反客為主地將老房牆面變成自己的家,並在這人蜂共居的過程中,無意間參與了彼此的生活、成為雙方文化軌跡的一部分。劉千瑋延伸了這樣的概念,製作兩座巨大的獨居蜂巢雕塑,除了加入獨居蜂的生態保育,也點出農村住居的文化保存問題。

2023年《橫山B計畫》將土埆厝中的獨居蜂研究再延續。 圖/藤木植人、山冶計畫提供,徐詠倫攝影
2023年《橫山B計畫》將土埆厝中的獨居蜂研究再延續。 圖/藤木植人、山冶計畫提供,徐詠倫攝影

不同於部分藝術作品為了維持完整性而設置圍柵,劉千瑋反倒希望觀眾走上來、靠近作品,近距離觀察獨居蜂巢雕塑。從土地取材的雕塑不能永久保存,而是會隨時間與天氣逐漸融化、碎裂,回歸土地,因此他特別在雕塑裡頭埋下彩蛋,讓每天來此散步的居民,都能感受到雕塑一點點在變化,並在第一時間發現藝術家藏入的訊息,透過如此有機的創作,開啟地方的對話。

對劉千瑋來說,苑裡的老屋也許形體上已逝去,但裡頭的元素與歷史情感,已跟著他的藝術一路前往不同的時空,留下新的生命軌跡。從苗栗原址到嘉義美術館,再到新竹橫山的三叉埤;從遺址到美術館空間,再到藝術季的公共場域,透過藝術讓老屋的情感能以不同形式持續延伸、展開新的對話,如同再生。

2017年《禁山14號》土埆厝原貌。 圖/劉千瑋提供
2017年《禁山14號》土埆厝原貌。 圖/劉千瑋提供

老屋檔案_錦山14號

屋齡:至少百年

前身:住家

再生用途:文物保存展示、藝術創作題材

修整時間:2016~,以不同創作計畫與形式再生

創作思考:農村再生、公共性、精神延續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issue86

在三堵老牆裡,順應自然做設計:三貂嶺「山凹」集結咖啡、家具、野炊料理

在三堵老牆裡,順應自然做設計:三貂嶺「山凹」集結咖啡、家具、野炊料理

2023/07/07
修復百年製粉廠,台南「小轉角」成共學與社區空間

修復百年製粉廠,台南「小轉角」成共學與社區空間

2023/07/06
跟著老屋顏,散步嘉義市五處再生老屋、看建築亮點

跟著老屋顏,散步嘉義市五處再生老屋、看建築亮點

2023/07/10

最新文章

在舞蹈中人類化為鹿靈,引導祖靈回到人間與送返冥界。

日本鹿舞:人鹿神融為一體,在夜裡和諧地像場夢

2025/09/06
倪瑞宏|1990年生於臺北,領有仙女證書的藝術家,創作橫跨書寫、繪畫、雕塑、裝置...

女神就像溫暖長輩,共鳴與陪伴身為女性的自己——倪瑞宏

2025/09/06
基隆主普壇,開龕門、豎燈篙、主普壇開燈至中元普度等重要儀式皆在此進行。

雞籠中元祭:從對立到和諧,映照人心與時代

2025/09/05
出國時喜歡跑廟看神明,圖中為日本京都的晴明神社。

神性就是相信內在智慧,不向外去尋求——Misc林佳齡

2025/09/05
邁克爾‧穆勒(Michael Müller)個展《關於繪畫的思考》於爍樂畫廊台北...

邁克爾 ‧ 穆勒《關於繪畫的思考》爍樂畫廊展出!一睹沒有邊界的畫布創作

2025/09/05
《Natural Blue藍色企劃》一場當代創作者的藍色收藏提案,於9/2 - ...

「Natural Blue藍色企劃」NOKE忠泰樂生活展出!一睹當代創作者藍色收藏

2025/09/04
「自由自在: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臺灣首次大型女性書藝研究展橫山書法藝術館登場。
...

臺灣首次大型女性書藝研究展「自由自在」橫山書法藝術館登場

2025/09/04
「2025 Camping Asia」重磅啟動!
 圖/各單位

2025 Camping Asia 11月登場!以舞蹈為語言、5檔精選表演節目一次看

2025/09/03
双方藝廊十週年聯展《非双》於9月13 日至10月25日展出12位跨世代藝術家之作...

双方藝廊10週年聯展《非双》集13位跨世代藝術家一展時代縮影

2025/09/02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