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宅愛看劇】台劇《誰是被害者》:我們都害怕不被理解的死,我們都期待被理解
《誰是被害者》在近年台劇走向類型片與議題取向的二元風格中,以連環殺人命案的推理包裝沉重的生死議題,讓人看得津津有味又不至於和現實脫節。
一樁樁駭人又離奇的命案,死者身分和案發現場錯位的設計,顯然是兇手為了讓警方一頭霧水的佈局。然而,在憑著證據辦案的鑑識專家方毅任(張孝全 飾)的抽絲剝繭下,看似毫無干係的連續命案,竟以死者間相互完成他人遺願的共同點而串聯在一起。
「如果我的死,可以完成他的遺願,我這一生無用的存在是不是終於有了點意義?」劇中每一位落在社會邊緣的人物,對人生充滿了絕望,對死充滿了想望。但在劇情的推進下,相信自己的死可以為他人的生命帶來一點價值。一連串用自殺的手段,成了替另一位陌生人完成遺願的行動。
你否定我一生,但能不能肯定我的死?還是你可以都不說話?
從劇中走向現實,自殺的新聞時有所聞,也曾出現在你我身旁。聽到這類消息時,除了R.I.P.三個字,我們都得捫心自問:我們有資格評論他人的生與死嗎?自由派的人會選擇尊重,每一個抉擇都是獨立自主的存在,哪怕是對自己生命的處置,不應受任何人的干預。此外,也可能會檢討社會安全網的破洞,希望從制度面著手,試著挽救下一條沒能及時回頭的生命。
然而,所有的自殺案件,都是代表某個社會制度的缺漏嗎?劇中的每一樁命案,背後的故事受限於篇幅,我們沒人知道來龍去脈。事實上,社會上的每一件悲劇,人們也都難以置喙。因此我們只能用R.I.P.代表我們的嘆息,只是,我們的嘆息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對「自殺」的價值判斷了。
我們對自己生命的掌控,也許不是我說的算?
試著想像一個場景,如果某個絕望的朋友,向你請求人生最後的幫助,是要你緩解他的痛苦,社會大眾能施以寬容嗎?協助他人自殺,或許不被法律允許,但如果我們充分尊重他人對生命的處置,我們是否能真正地幫助他人,而不成為幫兇呢?或許這牽涉生命自主權的至高無上,或許這牽涉還有太多社會尚未觸及的討論領域,社會對生命的神聖與敬畏,讓我們對自己能夠擁有多少控制權都還無法有個定論。
是什麼讓人真正走向生無可戀?是什麼原因讓自己的生命只在最後一刻產生意義?每個結束自己性命的決定,背後的原因都不一而足。《誰是被害者》無意在每一件社會議題上大做文章,相反的,全劇用不同的故事脈落告訴我們:縱使我們和社會的牽連千絲萬縷,但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立的,獨立的存在,獨立的死去。但我們和社會的連結不會因為存在或死去而斷開,你的任何選擇,可能永遠無法逃離社會大眾的價值評斷。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責任編輯:翁家德
最新文章
-
是枝裕和iPhone短片《Last Scene》!攜手攝影師瀧本幹也分享iPhone拍攝心法
2025/05/09 -
從90年代插畫到巨幅創作!張立曄《繁花夢露》高美館展出近十年藝術旅程
2025/05/09 -
2025臺北兒童藝術節6/28登場!10檔節目推薦、歡迎光臨台北藝術遊樂場
2025/05/09 -
2025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公眾開放中!現場直擊亮點展區一次看
2025/05/09 -
陳澄波《寫生的故事》特展臺史博登場!以六大單元展出逾500件珍貴文物
2025/05/07 -
《國語作業簿》首推全台巡演計劃!5/16起走訪8大城市再掀華語金曲熱潮
2025/05/07 -
《宮﨑駿的奇幻世界》紀錄片!深掘宮﨑駿動畫宇宙對世界的關懷
2025/05/07 -
鼓聲與身體的狂歡!澳洲蒂芬妮.雷克《舞動狂響》5/10、5/11 臺中登場
2025/05/06 -
大溪木博館十週年!集四大特展、市集、工作坊,來場博物館裏的體驗派對
2025/05/05 -
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藝文產業裡的Cool Kids,重新想像藝術與資本的互動
2025/05/02 -
2025米蘭家具展,三個品牌觀察:在習以為常中重新發現的設計力
2025/05/02 -
專訪織品實驗室nafl:看見製造的限制,然後破解它
2025/05/02 -
專訪創作品牌noii noii:用誠實的創作,重新介紹自己
2025/05/02 -
Born in Harmony——藝術家林怡芬:我的內心,擁有了穿越的力量
2025/05/02 -
富藝斯香港春拍台北預展登場!集喬治·康多等近百件現當代藝術亮相
2025/04/30 -
安娜・卡卡台灣首展《Pipe Dream》5月TAO ART登場!以畫作穿越感官幻境
2025/04/29 -
《潛進韓國:宋智孝的海女冒險》5/11上線!感受韓國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2025/04/28 -
第37屆信誼幼兒文學獎揭曉 董事長張杏如:讓孩子看到從這塊土地長出來的作品
2025/04/26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