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入門課】給劇場新手關於「小劇場」的3個關鍵字

大眾熟悉的舞台劇大概是像綠光劇團賺人熱淚的的「人間條件」系列、果陀劇團以原著改編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又或是故事工廠IP授權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等作品。
這些大團或大製作,多會邀請線上藝人參演,加上劇情較為通俗易懂,對於剛接觸劇場的觀眾是不錯的入門作品。而常聽見的「小劇場」、「實驗劇場」這些名詞,究竟與多數人目前所觀賞的舞台劇又有什麼差別?他們究竟在做些什麼?本文提供給對劇場有興趣的讀者3個關鍵字,一起走進「小劇場」的世界。
Keyword 1:實驗
「小劇場」可以指涉表演的空間、類型或劇團規模。就類型而言,小劇場又稱作實驗劇場(experimental theatre)或前衛劇場(avent-garde theatre),這一類型的劇場充滿實驗性,在藝術表現上也相較於一般常見的舞台劇特殊、具突破性,重視藝術價值大於市場票房。
廣義來說,小劇場的特殊性在於作品不見得是為了說一個完整的故事,有時是傳達一個或多個概念,又或是針對戲劇結構、肢體表演,甚至是透過設計、科技媒材的運用,來完成創作者的實驗,有時甚至能創造出一種新的敘事或表演方式。
Keyword 2:小空間
就空間而言,小劇場大多是在容納百人以下的黑盒子空間,又或是其他非典型的演出空間,如咖啡廳、市集、開放空間等。相較於大型場館,觀眾在小劇場能距離表演較近,感受是更加直接的。
早期曾有外表坊小劇場、皇冠小劇場等實驗劇場空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現在多因為消防法規、經營困難等所剩無幾。當前最廣為人知的即是位在台北市牯嶺街上的「牯嶺街小劇場」,除了不定時舉辦售票演出外,三樓空間還可用於排練,讓演出劇團靈活運用。

Keyword 3:小劇場運動
台灣的小劇場發展是有其歷史脈絡的,涉及層面非常廣。有就藝術本質進行實驗的作品,如1980年金士傑將京劇《荷珠配》改寫為話劇《荷珠新配》,試圖以當代戲劇的敘事語言,找到當代與傳統的連結;亦有根據當時社會、歷史、政治等因素而出現的戲劇,比如田啟元在1993年時改編《白蛇傳》為《白水》,並由全男性演員演出,為性別平權發聲。由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鍾明德所撰寫的《臺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內容爬梳1986至1989年間台灣小劇場的發展,並介紹各個劇團的發展歷程,是了解台灣小劇場運動發展的重要著作。

◎ 責任編輯:翁家德
表演藝術入門課
最新文章
-
安東尼·麥考爾首次在台個展富邦美術館登場!以一束光讓所有人走進電影中
2025/07/25 -
「臺灣光譜」8月席捲大阪!三大展區沉浸光影亮相安藤忠雄設計「VS.空間」
2025/07/25 -
《SensWave波感溫室》8月苗栗自然圈登場!以五大互動展區召喚感知共鳴
2025/07/24 -
《晚風》北藝中心戶外裝置7/24亮燈!高德亮為士林點一盞城市夜燈
2025/07/24 -
台大電機學歷擱一邊 楊理博走進山野 重新連結自然原生家庭
2025/07/23 -
舒淇首部自編自導電影《女孩》入圍威尼斯影展主競賽片、全新視覺設計亮相
2025/07/23 -
設計品牌舟舟物物周年展 一張三角凳與六件藝術作品的對話
2025/07/22 -
港片迷注意!杜琪峯親臨開幕、20部經典之作8、9月影視聽中心輪番上映
2025/07/22 -
椅子樂團《愛的對白》數位發行!久違台語作品回歸、早期民謠再現
2025/0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