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主題展《臺灣的模樣》:67位攝影家、350件作品,以歷史影像尋找「臺灣氣口」
接續首檔臺灣攝影策劃展《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即日起推出全新臺灣攝影主題展《臺灣的模樣》,年代橫跨 1935 年至 2010 年,集結張才、柯錫杰、劉安明、鄭桑溪、王信及瓦歷斯.拉拜等 67 位臺灣攝影家,共 350 件攝影作品,策展人黃建亮從臺灣這片土地出發,回看這段歲月中被臺灣攝影家一一記錄下來的日常生活、習俗儀式與時代軸線。
走進展間,由攝影家莊明景所拍攝的玉山景象作為開場。策展人黃建亮表示,因展出作品豐富,配合國家攝影中心臺北館空間規劃,以靜態攝影原作與動態數位呈現平行展示及呼應,是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梁永斐則說,《臺灣的模樣》精選 75 年歲月的臺灣模樣,觀者會在攝影中看見臺灣,也照見自己,連結深刻情感,每一項作品展現出臺灣社會、人文及生活經驗的獨特性,擁有「愈在地化,愈國際化」的精神。
「攝影是時間濃縮的媒介,很適合揉捏出臺灣氣口。」策展人黃建亮企圖以數十位攝影家的點狀作品,連成更有重量感的線與面,透過大量影像談論臺灣文化發展,以及關注過往較少被重視的臺灣攝影家們。《臺灣的模樣》展覽突破傳統攝影較為平面化的展出方式,展場運用大型投影、燈箱等裝置呈現,展間外廊道則搭配時間軸地貼,帶領觀眾走在影像與時光交織出的臺灣土地風貌,而廊道上所放置的輸出影像作品,可供觀眾自由翻閱,引人觸發翻閱相簿的手感。
「好的攝影作品,不是提供答案,而是引發思考。」策展人黃建亮此次設定風景、人物、活動與事件為主題,分為「我們所在」、「我們日常」、「我們儀式」及「我們走過」四大展區,勾勒出平穩靜好的地貌景觀、日常即景、風俗信仰,與歷史上動盪不安的時代印記,做為探尋臺灣文化脈絡的四個重要維度,「臺灣文化龐大且明顯存在,同時又若有似無,攝影是很棒的黏著劑,在展覽中對於臺灣的想像,會以不同姿態存在於大眾的腦海中。」他希望透過展覽對臺灣這片土地與人民、核心價值與主體性拋出問號,引發反思。
《臺灣的模樣》展覽資訊
時間|即日起至12/5(日)
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2樓(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參觀方式|實施分時分流方式入館參觀,採提前預約登記,並視容留人數情形,彈性開放現場民眾入館,更多資訊請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官網。
展覽新訊
最新文章
-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南美館登場!以回家作夥為題重啟城市對話
2025/07/04 -
「鹹鹹的風飛沙」南美館登場!集18位「鹽分地帶」藝術家以創作回應土地
2025/07/03 -
鬼才魏斯安德森的個人大展巴黎登場!法國電影資料館的致敬與回顧
2025/07/03 -
奈良美智金瓜石6/28開展!瑞芳台電金水基地歷來最多作品展出
2025/07/03 -
《從指尖開始》以雙手演繹微型史詩,引領大人小孩深入宏觀世界
2025/07/02 -
「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桃兒美館展出!跨國合製邀臺、新5位藝術家現地創作
2025/07/01 -
百年紀念,回顧鬼才導演勞勃阿特曼十部生涯代表作
2025/07/01 -
臺灣現代美術推手「倪蔣懷紀念展」北美館登場!八大展區一窺時代風貌
2025/06/30 -
以花創造夢境,在朦朧中有序生長——插花週記 江曼郁
2025/0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