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北美館《感性機器》回顧藝術史路徑:從身體藝術到科技創作,形塑沉澱與釋放的場域

2021/09/23 文字整理/沈佩臻

雷貝嘉.霍恩作品《行為2》行為紀錄影像選段《雞羽毛面具》(1973)。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雷貝嘉.霍恩作品《行為2》行為紀錄影像選段《雞羽毛面具》(1973)。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踏入北美館展間,德國藝術家雷貝嘉・霍恩《行為2》集結早期行為影像,探討人的身體感受、痛苦及慾望,將內部感性轉化為外部行動,其中一部經典作品《雞羽毛面具》在英國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收藏之列,作品中的面具猶如現今罩住面孔、防堵疫情的口罩,創造看似靠近卻又疏遠的距離。

此次臺北市立美術館《感性機器:後資本主義時代的自我療癒》展覽由策展團隊李雨潔、林瑀希共同策劃,靈感即源自後疫情時代線上線下展覽的辯論,以及創造一個讓觀眾回到感官體驗的空間,集結雷貝嘉・霍恩(Rebecca Horn)、陳慧嶠、陳呈毓、綠橘(Cam Xanh,本名陳清河)、約翰・亞康法(John Akomfrah)、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 、朱浩培與李長明共7組國內外藝術家,展出8組件行為和數位科技創作,嘗試透過體驗式展覽聚焦情感探討,並回歸「藝術究竟在溝通什麼」的問題。

「感性機器:後資本主義時代的自我療癒」於北美館地下樓E、F展覽室展出。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感性機器:後資本主義時代的自我療癒」於北美館地下樓E、F展覽室展出。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後資本主義時代,感性藝術與機器藝術

在後資本主義時代,各領域面臨過度製造,面對媒體奇觀及資訊爆炸,人們逐漸脫離個人感受,失去自我及外界的連結,因各種不確定性而產生感知斷裂,甚至在危機來臨前感到焦慮。「感性」與「機器」看似對立狀態,卻於展覽中共存,並在不同的機制及編碼當中彼此確立,呈現我們與環境之間,不斷變動的緊張與鬆弛狀態。

李雨潔說:「藉由本展作品表達不同層次的感性,一是透過各種引導情感反應的多媒體裝置,打造一條可以觸動感官知覺的路徑,面對自身的脆弱,如何進行修復與療癒。二是藝術家採取較為冷靜、有距離的方式來銘刻創傷、痛苦、辛勞、失落、與自然間的關係,生產一種情感的藝術歷史(affective art history),藉由這些觸覺、聲音,以及觀看真實的方式,創造一些可被閱讀,並與觀眾心理產生共鳴的情感註記。」

約翰.亞康法作品《機場》(2016,影像截圖)。 圖/Smoking Dogs Films與里森畫廊提供
約翰.亞康法作品《機場》(2016,影像截圖)。 圖/Smoking Dogs Films與里森畫廊提供

而本展中的機器,代表各種感性流動的機制,異物種間的連結——甚至是人類以及人工智慧,不同時空的感性對話。早期在後工業往後現代的過渡當中,機器被視為既能創造人性,也擁有破壞人性的能力,機器製造出各種遐想與奇觀。現今的數位現象則漸漸滲透我們的生活,讓身體與機器的界線更顯模糊,它們支撐而且增強我們的各種感官以及智能經驗。

回顧感性藝術史,三種觀看路徑

本展嘗試聚焦在情感的探討,8組件創作中有2件為全新製作,回顧1970年代以來感性(affect)從身體藝術到多媒體裝置的藝術史路徑,試圖透過不同取徑探索身體與環境共振的感知模式、詩性或劇場式的表現型態,導引觀眾產生情感共鳴,並在釋放焦慮的同時,進入一種較為知性平靜的思考狀態,重新激發感官平衡。

「感性機器」主題將分為三種觀看路徑,一是在情緒生成之前,身體與環境之間透過各種媒介的溝通;二是後資本主義社會的焦慮,化為詩性或者劇場式的語言;三是資本時間之外的常民文化,例如夢境、占卜與宗教。這些路徑希冀可以釋放心靈上的感性,與環境共振,以沉浸式裝置、詩性語言與行為藝術,嘗試在後疫情時代之下打造一個自我沉澱或釋放情感的場域。

雷貝嘉.霍恩的作品《陽光之嘆》(2006)。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雷貝嘉.霍恩的作品《陽光之嘆》(2006)。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展間中,雷貝嘉・霍恩一件晚期機動裝置《陽光之嘆》,循環拉奏著貌似代表嘆息及孤寂的兩個詩意的音符。臺灣藝術家陳慧嶠《床外的藍天》則融合了多重敘事,由床、針和線製成絢麗的繪畫界面,勾勒出強烈的感受註記,囊括夢境、療傷、死亡種種議題。臺灣藝術家陳呈毓的多媒體裝置《舒緩震盪》播放著瘟疫之年的各種報導,透過儀式性物件帶來冥想的舒暢感,體驗感性的各種路徑。

隔壁白盒子展間中,觀展者被越南藝術家綠橘極簡主義的文字詩所包圍,這組作品探討工程編碼和生物基因,當中的蠶繭也象徵自我防禦或療癒機制。聲樂環繞著迦納裔英國藝術家約翰・亞康法的三屏影像裝置《機場》,交織出不同引發觀眾身體感知共鳴的表演片段,挑戰後資本主義時代的主體性,喚醒揮之不去的創傷記憶。冰島裔丹麥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多以沉浸體驗式作品激發感官,作品《指北針家族》藉由顫動的機械雕塑象徵人類活動以及自然之間互相牽制的關係, 連結美術館內外空間中呈現的,在不同語境下感受到的「真實」。

陳呈毓作品《舒緩震盪》(2021)。
 圖/陳呈毓提供
陳呈毓作品《舒緩震盪》(2021)。 圖/陳呈毓提供

展間最末,新加坡藝術家團體朱浩培和李長明的攝影裝置《菩提與榕之下》,記錄下新加坡三巴旺海灘上,非法暫存在樹下的民間神龕,反映了廣闊的社會文化、宗教、民族結構以及地緣政治,同時寄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此外,北美館預計於9月25日舉辦展覽線上座談會,場次一由策展人李雨潔、藝術家陳呈毓探討「後疫情時代的感官體驗」,場次二由策展人與台大外文系助理教授于昌民從各自研究出發,討論散文電影以及後電影現象中的媒介、移民與後殖民檔案等現象,約翰.亞康法將從倫敦加入線上座談,輔以放映作品片段,最後開放觀眾提問。

陳慧嶠作品《床外的藍天》之局部畫面(2018)。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陳慧嶠作品《床外的藍天》之局部畫面(2018)。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感性機器:後資本主義時代的自我療癒》

時間|9/18(六)至 12/19(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E、F展覽室(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展覽線上座談會

時間|9/25(六)15:00-17:30

活動詳情請見 北美館官方網頁北美館臉書粉絲專頁

推薦閱讀

史詩級華語流行音樂展覽揭幕!12個展區、111首歌、1326件展品喚醒無可取代的感動

個人生涯最大規模《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逾百件作品引動共鳴,為生涯命題「不存在的存在」縮影

臺北市立美術館

不要停止問「為什麼」:跟著Olafur Eliasson找到5個靠近藝術的方式

不要停止問「為什麼」:跟著Olafur Eliasson找到5個靠近藝術的方式

2025/07/12
連結萬物,是好奇的起點——Olafur Eliasson╳林怡華╳曾志偉 ╳500輯

連結萬物,是好奇的起點——Olafur Eliasson╳林怡華╳曾志偉 ╳500輯

2025/07/12
【優人物】專訪塩田千春:絲線交織生與死,透視自我的當代藝術家

【優人物】專訪塩田千春:絲線交織生與死,透視自我的當代藝術家

2021/07/04

最新文章

第一屆台灣國際攝影節「民主的相機」C-LAB盛大開幕!
 圖/Chris Ch...

台灣國際攝影節三大主題展登場!攝影大師羅伯.法蘭克作品首度在台展出

2025/09/08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9/5開展!50+件作品、4大觀展攻略。圖|第三屆馬祖國際...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9/5開展!50+件作品、4大觀展攻略,以藝術體驗四鄉五島魅力

2025/09/08
馮國瑄|1989年在花蓮海邊出生,西螺長大,目前住台北大稻埕。近年獲得打狗鳳邑文...

信仰包含著傳統,但信仰不會限縮於傳統價值觀——馮國瑄

2025/09/07
在舞蹈中人類化為鹿靈,引導祖靈回到人間與送返冥界。

日本鹿舞:人鹿神融為一體,在夜裡和諧地像場夢

2025/09/06
倪瑞宏|1990年生於臺北,領有仙女證書的藝術家,創作橫跨書寫、繪畫、雕塑、裝置...

女神就像溫暖長輩,共鳴與陪伴身為女性的自己——倪瑞宏

2025/09/06
基隆主普壇,開龕門、豎燈篙、主普壇開燈至中元普度等重要儀式皆在此進行。

雞籠中元祭:從對立到和諧,映照人心與時代

2025/09/05
出國時喜歡跑廟看神明,圖中為日本京都的晴明神社。

神性就是相信內在智慧,不向外去尋求——Misc林佳齡

2025/09/05
邁克爾‧穆勒(Michael Müller)個展《關於繪畫的思考》於爍樂畫廊台北...

邁克爾 ‧ 穆勒《關於繪畫的思考》爍樂畫廊展出!一睹沒有邊界的畫布創作

2025/09/05
《Natural Blue藍色企劃》一場當代創作者的藍色收藏提案,於9/2 - ...

「Natural Blue藍色企劃」NOKE忠泰樂生活展出!一睹當代創作者藍色收藏

2025/09/04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