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北美館《感性機器》回顧藝術史路徑:從身體藝術到科技創作,形塑沉澱與釋放的場域

2021-09-23 22:51 文字整理/沈佩臻

雷貝嘉.霍恩作品《行為2》行為紀錄影像選段《雞羽毛面具》(1973)。 圖/臺北...
雷貝嘉.霍恩作品《行為2》行為紀錄影像選段《雞羽毛面具》(1973)。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踏入北美館展間,德國藝術家雷貝嘉・霍恩《行為2》集結早期行為影像,探討人的身體感受、痛苦及慾望,將內部感性轉化為外部行動,其中一部經典作品《雞羽毛面具》在英國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收藏之列,作品中的面具猶如現今罩住面孔、防堵疫情的口罩,創造看似靠近卻又疏遠的距離。

此次臺北市立美術館《感性機器:後資本主義時代的自我療癒》展覽由策展團隊李雨潔、林瑀希共同策劃,靈感即源自後疫情時代線上線下展覽的辯論,以及創造一個讓觀眾回到感官體驗的空間,集結雷貝嘉・霍恩(Rebecca Horn)、陳慧嶠、陳呈毓、綠橘(Cam Xanh,本名陳清河)、約翰・亞康法(John Akomfrah)、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 、朱浩培與李長明共7組國內外藝術家,展出8組件行為和數位科技創作,嘗試透過體驗式展覽聚焦情感探討,並回歸「藝術究竟在溝通什麼」的問題。

「感性機器:後資本主義時代的自我療癒」於北美館地下樓E、F展覽室展出。 圖/臺北...
「感性機器:後資本主義時代的自我療癒」於北美館地下樓E、F展覽室展出。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後資本主義時代,感性藝術與機器藝術

在後資本主義時代,各領域面臨過度製造,面對媒體奇觀及資訊爆炸,人們逐漸脫離個人感受,失去自我及外界的連結,因各種不確定性而產生感知斷裂,甚至在危機來臨前感到焦慮。「感性」與「機器」看似對立狀態,卻於展覽中共存,並在不同的機制及編碼當中彼此確立,呈現我們與環境之間,不斷變動的緊張與鬆弛狀態。

李雨潔說:「藉由本展作品表達不同層次的感性,一是透過各種引導情感反應的多媒體裝置,打造一條可以觸動感官知覺的路徑,面對自身的脆弱,如何進行修復與療癒。二是藝術家採取較為冷靜、有距離的方式來銘刻創傷、痛苦、辛勞、失落、與自然間的關係,生產一種情感的藝術歷史(affective art history),藉由這些觸覺、聲音,以及觀看真實的方式,創造一些可被閱讀,並與觀眾心理產生共鳴的情感註記。」

約翰.亞康法作品《機場》(2016,影像截圖)。 圖/Smoking Dogs ...
約翰.亞康法作品《機場》(2016,影像截圖)。 圖/Smoking Dogs Films與里森畫廊提供

而本展中的機器,代表各種感性流動的機制,異物種間的連結——甚至是人類以及人工智慧,不同時空的感性對話。早期在後工業往後現代的過渡當中,機器被視為既能創造人性,也擁有破壞人性的能力,機器製造出各種遐想與奇觀。現今的數位現象則漸漸滲透我們的生活,讓身體與機器的界線更顯模糊,它們支撐而且增強我們的各種感官以及智能經驗。

回顧感性藝術史,三種觀看路徑

本展嘗試聚焦在情感的探討,8組件創作中有2件為全新製作,回顧1970年代以來感性(affect)從身體藝術到多媒體裝置的藝術史路徑,試圖透過不同取徑探索身體與環境共振的感知模式、詩性或劇場式的表現型態,導引觀眾產生情感共鳴,並在釋放焦慮的同時,進入一種較為知性平靜的思考狀態,重新激發感官平衡。

「感性機器」主題將分為三種觀看路徑,一是在情緒生成之前,身體與環境之間透過各種媒介的溝通;二是後資本主義社會的焦慮,化為詩性或者劇場式的語言;三是資本時間之外的常民文化,例如夢境、占卜與宗教。這些路徑希冀可以釋放心靈上的感性,與環境共振,以沉浸式裝置、詩性語言與行為藝術,嘗試在後疫情時代之下打造一個自我沉澱或釋放情感的場域。

雷貝嘉.霍恩的作品《陽光之嘆》(2006)。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雷貝嘉.霍恩的作品《陽光之嘆》(2006)。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展間中,雷貝嘉・霍恩一件晚期機動裝置《陽光之嘆》,循環拉奏著貌似代表嘆息及孤寂的兩個詩意的音符。臺灣藝術家陳慧嶠《床外的藍天》則融合了多重敘事,由床、針和線製成絢麗的繪畫界面,勾勒出強烈的感受註記,囊括夢境、療傷、死亡種種議題。臺灣藝術家陳呈毓的多媒體裝置《舒緩震盪》播放著瘟疫之年的各種報導,透過儀式性物件帶來冥想的舒暢感,體驗感性的各種路徑。

隔壁白盒子展間中,觀展者被越南藝術家綠橘極簡主義的文字詩所包圍,這組作品探討工程編碼和生物基因,當中的蠶繭也象徵自我防禦或療癒機制。聲樂環繞著迦納裔英國藝術家約翰・亞康法的三屏影像裝置《機場》,交織出不同引發觀眾身體感知共鳴的表演片段,挑戰後資本主義時代的主體性,喚醒揮之不去的創傷記憶。冰島裔丹麥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多以沉浸體驗式作品激發感官,作品《指北針家族》藉由顫動的機械雕塑象徵人類活動以及自然之間互相牽制的關係, 連結美術館內外空間中呈現的,在不同語境下感受到的「真實」。

陳呈毓作品《舒緩震盪》(2021)。
 圖/陳呈毓提供
陳呈毓作品《舒緩震盪》(2021)。 圖/陳呈毓提供

展間最末,新加坡藝術家團體朱浩培和李長明的攝影裝置《菩提與榕之下》,記錄下新加坡三巴旺海灘上,非法暫存在樹下的民間神龕,反映了廣闊的社會文化、宗教、民族結構以及地緣政治,同時寄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此外,北美館預計於9月25日舉辦展覽線上座談會,場次一由策展人李雨潔、藝術家陳呈毓探討「後疫情時代的感官體驗」,場次二由策展人與台大外文系助理教授于昌民從各自研究出發,討論散文電影以及後電影現象中的媒介、移民與後殖民檔案等現象,約翰.亞康法將從倫敦加入線上座談,輔以放映作品片段,最後開放觀眾提問。

陳慧嶠作品《床外的藍天》之局部畫面(2018)。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陳慧嶠作品《床外的藍天》之局部畫面(2018)。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感性機器:後資本主義時代的自我療癒》

時間|9/18(六)至 12/19(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E、F展覽室(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展覽線上座談會

時間|9/25(六)15:00-17:30

活動詳情請見 北美館官方網頁北美館臉書粉絲專頁

推薦閱讀

個人生涯最大規模《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逾百件作品引動共鳴,為生涯命題「不存在的存在」縮影

史詩級華語流行音樂展覽揭幕!12個展區、111首歌、1326件展品喚醒無可取代的感動

最新文章

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全臺首次大型個展!將素描比喻為思考日記,重現40年創...

北美館南非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大型個展8大亮點作品搶先看

2024/05/02
在春河劇團裡,郎祖筠忙著開會、教戲、導戲,一把劍耍得虎虎生風,活力十足。記者吳致...

30多年演戲、導戲、教戲 郎祖筠期許年輕演員:離開手機看世界

2024/05/02
終於來了!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盛大登場!200年首度來臺,從拉斐爾到...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登場!4大主題、10大亮點作品搶先看

2024/05/01
巴黎文化奧運臺灣館即將於7月27日到8月10日在法國拉維特園區(Parc de ...

「巴黎文化奧運臺灣館」顏伯駿操刀主視覺!22組表演囊括妮妃雅、阮劇團

2024/04/30
繼2018年的「∞ 無窮」後,安卓藝術再度邀來印尼藝術家薩伊夫.加里波第(Sya...

「之間」薩伊夫.加里波第個展安卓藝術登場!「菌絲體」創作掀視覺衝擊

2024/04/30
2024春潮集於屏東潮州鎮建基老街登場。圖|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2024春潮集4/27屏東潮州!以5大潮主題攜手藝術家打造建基老街新風貌

2024/04/29
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於4月27日推出「貧窮人的台北:轉運站」展覽...

「貧窮人的台北:轉運站」 MoCA Studio登場!一探城市底層生活真實樣貌

2024/04/26
紐約雕塑家羅娜・龐迪克 (Rona Pondick) 橫跨15年創作品個展「羅娜...

受卡夫卡《變形記》啟蒙!紐約雕塑家羅娜 · 龐迪克展覽5/11路由藝術登場

2024/04/25
富邦美術館開幕國際大展《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典藏首度大規...

富邦美術館5/4開幕!倫佐.皮亞諾在台首作亮相,首展羅丹、印象派同步登場

2024/04/24
《在車上》、《邪惡根本不存在》音樂大師登台即興配樂!影展現場專屬限定體驗只在20...

2024台北電影節獨獻「濱口竜介導演 X 石橋英子配樂」創作計畫《GIFT》

2024/04/24
威廉.肯特里奇 William Kentridge首個展5月北美館登場。
 圖...

「威廉.肯特里奇」5月北美館亮相!聚焦「素描創作」以90+作品探索南非

2024/04/22
「極度日常」花房櫻作品《終於見面了》14呎巨型貓成為看海美術館新地標。圖|原物創...

極度日常屏東展8大亮點!看海美術館78件作品帶來貓狗溫暖日常

2024/04/22
出道超過 15 年的黃玠,一直擁有大批忠實粉絲支持,是台灣流行民謠音樂的代表性人...

民謠才子黃玠新專輯《一切平常》:令我焦慮的不是改變,而是如何保持不變

2024/04/22
七層樓高的藝術牆由GUCCI藝術家創作文字、並將由台南在地藝術家手繪完成。圖/G...

GUCCI ANCORA特展登陸南美館 聯手國寶級繪師顏振發打造7樓高藝術牆

2024/04/19
紅球臺南展出10天,最後一天4月7日在大南門。 圖片來源/紅球臺南 RedBal...

紅球臺南:10天10場限地藝術體驗,人們帶走了什麼?

2024/04/19
2022島作「陶作集」台北現場。 圖/島作提供

市集的重量——孫明華談島作:創造出「橫向的互看」,支持創作環境而不只是每一次買賣

2024/04/19
在台中中央書局舉行的週三讀書會已進入第五屆。邀請講書人根據不同單元,深度討論經典...

第五屆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啟動 詹宏志:希望年輕人不要錯過讀書的好

2024/04/15
16屆以生活日常、大街小巷上隨處可見的「台灣街頭招牌」為主題,仔細觀察可發現展場...

讓書法成為一種生活風格!專訪第16屆台積電書篆大賞三位首獎得主

2024/04/15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