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從短片開始】影評人翁煌德:短片的特性,能更有效、廣泛地滲透人類的生活

2021/11/25 翁煌德

談起「短片」,很多人只將它視為一種次等電影,認為長片才代表完整。每年奧斯卡獎與金馬獎頒發短片獎,媒體不會發快訊,觀眾也不會認真以待。看來短片的確蒙受了種種不公看待,大家似乎都忘了,影史上的第一部電影其實就是短片。

無論你認為第一部放映的電影是為時兩秒鐘的《朗德海花園場景 Roundhay Garden Scene》(1888)還是將近一分鐘的《工廠下班 Employees Leaving the Lumière Factory》(1895),它們都是短片。這些作品在當時的技術限制之下,已經堪稱是完整的作品,但它同時也是一個「實驗」。但這裡所說的不是實驗片這個形式,而是一種對影像創作的「嘗試」。

將近一分鐘的《工廠下班》(1895),被稱為第一個真正的電影。
 圖/取自網路
將近一分鐘的《工廠下班》(1895),被稱為第一個真正的電影。 圖/取自網路

隨著電影產業逐漸成熟,長片成為市場主流的形式。至少在好萊塢,1940年代之後幾乎不再有短片上院線的現象。但不是從片廠開始打拚的電影系學生或者業餘人士也同樣存在創作慾,考量到創作成本(拍攝長片的底片所費不貲),製作短片當作練習仍是許多人的必經過程。大師如溫德斯(Wim Wenders)與法斯賓達(Michael Fassbender)都是這樣開始電影之路。

隨著幾代設備革命,到了1990年的數位時代,更輕便的DV攝影機問世,年輕導演有了更多選擇,好比現在如果觀賞日本名導園子溫早期的短片,會發現影像質感看來的確很「粗」。但至少紀錄影像的門檻不再這麼高,說故事的技巧很快能隨著練習而精進。更不用說現在的智慧型手機世代,人人都能開啟相機錄影功能拍攝電影。

有趣的是,對電影史略有研究的朋友,都會發現技術革命到了臨界點之時,好像又會有種回到原點之感。例如愛迪生(Thomas Edison)發明的活動電影放映機(Kinetoscope)只允許一個人透過小窗口觀賞電影,但如此被淘汰的觀影構想,卻在VR電影的誕生之後似乎再次成為可能。而原本只在19、20世紀初在商業市場有利可圖的短片創作,近20年則隨著網路發展成為最流行的創作規格。

以現在的台灣為例,「反正我很閒」與「阿翰po影片」這類網路頻道都是以三到十分鐘不等的長度在說故事。雖然點閱率不能直接變現,但如果就觀影人次來看,這些網路短片的受眾人數加總遠超過進場看電影長片的觀眾,影響力不容小覷。

活在當下的我們,其實都活在一場影視革命之中。短片或許永遠不會再回到電影院,但它短小的特性,卻能更有效地、廣泛地滲透人類的生活。

我本身經常去各大專院校影視系擔任講評,也籌劃短片影展。但我經常跟創作者說,如果你做的是類型電影,那種可能吸引觀眾點閱的動作片、鬼片都好,與其坐著等專業評審肯定,不如直接丟上YouTube,交給市場來決定。以《狂徒》(2018)提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的洪子烜,當年就是在學生時期上傳習作連結,結果一夕爆紅。

不過如果你的作品是藝術/非類型取向之作,參加影展、競賽,以戲院大銀幕為展映目標自然是唯一坦途。現成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國女孩》(2021)導演阮鳳儀,她在2018年憑藉短片《姊姊》揚威各大影展。正是短片的出色表現,促使她取得投資人與業界人士的信任,得以將作品擴充成長片規格。雖然並不是每個人拍短片就是為有一天能執導長片,但這大概都是台灣九成九創作者心中的最終目標。

不過短片該怎麼拍,又是另一門學問,以下分享三個參考要點。第一條跟創作無關,即作品必須控制在10到15分鐘左右,這個長度大概是各大國際影展普遍可以接受的規格,除非你的目標訂在參與要求較寬鬆的國內影展(但如果目標客群是網路觀眾,10分鐘都還是嫌長)。

第二是你必須說一個適合在短時間內呈現的故事。大多學生都在學校聽老師講授三幕劇,便把起承轉合通通塞進去,經常一拍就是超過30分鐘,最後故事還是說不清楚。其實在短片規格來說,對「完整」的追求只是一個迷思,導演可以試著拍攝一個「切片」,宛如長片之中擷取之中幾場戲,讓觀眾意猶未盡。要說完一個故事也行,但切記要能在短時間內說完。

第三則是能在短時間內展示你的強項,無論是針對網路觀眾抑或影展評審,你能不能在短時間內展現特色,令人留下深刻印象,都是至關重要。誠如賈樟柯所言:「長片猶如延綿的長拳,而短片則更有爆發力。」這個爆發力可以發生在攝影技巧、場面調度、演員表現、議題或者一個出乎意料的劇情轉折等等。你總是要讓觀眾看到之後對你留下印象才行。

最後提醒則無關短片還是長片,你終究得捫心自問,你真的有敘述這個故事的慾望嗎?以及在你的眼界之下,能夠帶出什麼與別人截然不同的觀點?如果都想清楚了,就著手開始拍片吧。

◎責任編輯:胡士恩

最新文章

是枝裕和iPhone短片《Last Scene》!攜手攝影師瀧本幹也分享iPho...

是枝裕和iPhone短片《Last Scene》!攜手攝影師瀧本幹也分享iPhone拍攝心法

2025/05/09
以樸拙筆觸織就幻境花園,邀大眾展開一場與自然萬象共舞的旅程!高美館創作論壇《繁花...

從90年代插畫到巨幅創作!張立曄《繁花夢露》高美館展出近十年藝術旅程

2025/05/09
2025臺北兒童藝術節6/28登場!10檔節目推薦、歡迎光臨台北藝術遊樂場。圖|...

2025臺北兒童藝術節6/28登場!10檔節目推薦、歡迎光臨台北藝術遊樂場

2025/05/09
2025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正式開幕!串聯臺灣與國際藝術交流。 圖/台北當代藝術...

2025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公眾開放中!現場直擊亮點展區一次看

2025/05/09
「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於即日起至2026年3月1日展出。...

陳澄波《寫生的故事》特展臺史博登場!以六大單元展出逾500件珍貴文物

2025/05/07
國語作業簿主理人賴皮 MR. SKIN,首席查水表專員,全台跑透透到家你放歌。 ...

《國語作業簿》首推全台巡演計劃!5/16起走訪8大城市再掀華語金曲熱潮

2025/05/07
紀錄片《宮﨑駿的奇幻世界》。圖|甲上娛樂

《宮﨑駿的奇幻世界》紀錄片!深掘宮﨑駿動畫宇宙對世界的關懷

2025/05/07
2025 NTT Arts NOVA—史蒂芬妮.雷克舞團《舞動狂響》,舞者們以各...

鼓聲與身體的狂歡!澳洲蒂芬妮.雷克《舞動狂響》5/10、5/11 臺中登場

2025/05/06
來場博物館裏的體驗派對!大溪木博館10週年館慶 5/17登場。
 圖/桃園市立...

大溪木博館十週年!集四大特展、市集、工作坊,來場博物館裏的體驗派對

2025/05/05
ARTbook《廣場》書封。

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藝文產業裡的Cool Kids,重新想像藝術與資本的互動

2025/05/02
日本飲用水品牌Aqua Clara與設計公司HONOKA打造「Trace of ...

2025米蘭家具展,三個品牌觀察:在習以為常中重新發現的設計力

2025/05/02
nafl|₁₀nE a fabric laboratory,由陳小爵、許芝瑞、劉...

專訪織品實驗室nafl:看見製造的限制,然後破解它

2025/05/02

專訪創作品牌noii noii:用誠實的創作,重新介紹自己

2025/05/02
林怡芬|畢業於京都藝術大學陶藝系、東京設計師學院視覺傳達系,從平面插畫、立體雕塑...

Born in Harmony——藝術家林怡芬:我的內心,擁有了穿越的力量

2025/05/02
富藝斯現代及當代藝術香港春季拍賣,薈萃東西方藝術大師傑作!精選亮點拍品於5月3及...

富藝斯香港春拍台北預展登場!集喬治·康多等近百件現當代藝術亮相

2025/04/30
法裔美籍藝術安娜・卡卡台灣首展《Pipe Dream》將於5月7日在TAO AR...

安娜・卡卡台灣首展《Pipe Dream》5月TAO ART登場!以畫作穿越感官幻境

2025/04/29
紀錄片《潛進韓國:宋智孝的海女冒險》。圖|BBC Studios

《潛進韓國:宋智孝的海女冒險》5/11上線!感受韓國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2025/04/28
第37屆信誼幼兒文學獎揭曉,本土創作者持續為孩子寫故事。記者王聰賢/攝影

第37屆信誼幼兒文學獎揭曉 董事長張杏如:讓孩子看到從這塊土地長出來的作品

2025/04/26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