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從短片開始】影評人翁煌德:短片的特性,能更有效、廣泛地滲透人類的生活

2021-11-25 11:58 翁煌德

談起「短片」,很多人只將它視為一種次等電影,認為長片才代表完整。每年奧斯卡獎與金馬獎頒發短片獎,媒體不會發快訊,觀眾也不會認真以待。看來短片的確蒙受了種種不公看待,大家似乎都忘了,影史上的第一部電影其實就是短片。

無論你認為第一部放映的電影是為時兩秒鐘的《朗德海花園場景 Roundhay Garden Scene》(1888)還是將近一分鐘的《工廠下班 Employees Leaving the Lumière Factory》(1895),它們都是短片。這些作品在當時的技術限制之下,已經堪稱是完整的作品,但它同時也是一個「實驗」。但這裡所說的不是實驗片這個形式,而是一種對影像創作的「嘗試」。

將近一分鐘的《工廠下班》(1895),被稱為第一個真正的電影。
 圖/取自網路
將近一分鐘的《工廠下班》(1895),被稱為第一個真正的電影。 圖/取自網路

隨著電影產業逐漸成熟,長片成為市場主流的形式。至少在好萊塢,1940年代之後幾乎不再有短片上院線的現象。但不是從片廠開始打拚的電影系學生或者業餘人士也同樣存在創作慾,考量到創作成本(拍攝長片的底片所費不貲),製作短片當作練習仍是許多人的必經過程。大師如溫德斯(Wim Wenders)與法斯賓達(Michael Fassbender)都是這樣開始電影之路。

隨著幾代設備革命,到了1990年的數位時代,更輕便的DV攝影機問世,年輕導演有了更多選擇,好比現在如果觀賞日本名導園子溫早期的短片,會發現影像質感看來的確很「粗」。但至少紀錄影像的門檻不再這麼高,說故事的技巧很快能隨著練習而精進。更不用說現在的智慧型手機世代,人人都能開啟相機錄影功能拍攝電影。

有趣的是,對電影史略有研究的朋友,都會發現技術革命到了臨界點之時,好像又會有種回到原點之感。例如愛迪生(Thomas Edison)發明的活動電影放映機(Kinetoscope)只允許一個人透過小窗口觀賞電影,但如此被淘汰的觀影構想,卻在VR電影的誕生之後似乎再次成為可能。而原本只在19、20世紀初在商業市場有利可圖的短片創作,近20年則隨著網路發展成為最流行的創作規格。

以現在的台灣為例,「反正我很閒」與「阿翰po影片」這類網路頻道都是以三到十分鐘不等的長度在說故事。雖然點閱率不能直接變現,但如果就觀影人次來看,這些網路短片的受眾人數加總遠超過進場看電影長片的觀眾,影響力不容小覷。

活在當下的我們,其實都活在一場影視革命之中。短片或許永遠不會再回到電影院,但它短小的特性,卻能更有效地、廣泛地滲透人類的生活。

我本身經常去各大專院校影視系擔任講評,也籌劃短片影展。但我經常跟創作者說,如果你做的是類型電影,那種可能吸引觀眾點閱的動作片、鬼片都好,與其坐著等專業評審肯定,不如直接丟上YouTube,交給市場來決定。以《狂徒》(2018)提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的洪子烜,當年就是在學生時期上傳習作連結,結果一夕爆紅。

不過如果你的作品是藝術/非類型取向之作,參加影展、競賽,以戲院大銀幕為展映目標自然是唯一坦途。現成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國女孩》(2021)導演阮鳳儀,她在2018年憑藉短片《姊姊》揚威各大影展。正是短片的出色表現,促使她取得投資人與業界人士的信任,得以將作品擴充成長片規格。雖然並不是每個人拍短片就是為有一天能執導長片,但這大概都是台灣九成九創作者心中的最終目標。

不過短片該怎麼拍,又是另一門學問,以下分享三個參考要點。第一條跟創作無關,即作品必須控制在10到15分鐘左右,這個長度大概是各大國際影展普遍可以接受的規格,除非你的目標訂在參與要求較寬鬆的國內影展(但如果目標客群是網路觀眾,10分鐘都還是嫌長)。

第二是你必須說一個適合在短時間內呈現的故事。大多學生都在學校聽老師講授三幕劇,便把起承轉合通通塞進去,經常一拍就是超過30分鐘,最後故事還是說不清楚。其實在短片規格來說,對「完整」的追求只是一個迷思,導演可以試著拍攝一個「切片」,宛如長片之中擷取之中幾場戲,讓觀眾意猶未盡。要說完一個故事也行,但切記要能在短時間內說完。

第三則是能在短時間內展示你的強項,無論是針對網路觀眾抑或影展評審,你能不能在短時間內展現特色,令人留下深刻印象,都是至關重要。誠如賈樟柯所言:「長片猶如延綿的長拳,而短片則更有爆發力。」這個爆發力可以發生在攝影技巧、場面調度、演員表現、議題或者一個出乎意料的劇情轉折等等。你總是要讓觀眾看到之後對你留下印象才行。

最後提醒則無關短片還是長片,你終究得捫心自問,你真的有敘述這個故事的慾望嗎?以及在你的眼界之下,能夠帶出什麼與別人截然不同的觀點?如果都想清楚了,就著手開始拍片吧。

◎責任編輯:胡士恩

最新文章

威廉.肯特里奇 William Kentridge首個展5月北美館登場。
 圖...

「威廉.肯特里奇」5月北美館亮相!聚焦「素描創作」以90+作品探索南非

2024/04/22
「極度日常」花房櫻作品《終於見面了》14呎巨型貓成為看海美術館新地標。圖|原物創...

極度日常屏東展8大亮點!看海美術館78件作品帶來貓狗溫暖日常

2024/04/22
出道超過 15 年的黃玠,一直擁有大批忠實粉絲支持,是台灣流行民謠音樂的代表性人...

民謠才子黃玠新專輯《一切平常》:令我焦慮的不是改變,而是如何保持不變

2024/04/22
七層樓高的藝術牆由GUCCI藝術家創作文字、並將由台南在地藝術家手繪完成。圖/G...

GUCCI ANCORA特展登陸南美館 聯手國寶級繪師顏振發打造7樓高藝術牆

2024/04/19
紅球臺南展出10天,最後一天4月7日在大南門。 圖片來源/紅球臺南 RedBal...

紅球臺南:10天10場限地藝術體驗,人們帶走了什麼?

2024/04/19
2022島作「陶作集」台北現場。 圖/島作提供

市集的重量——孫明華談島作:創造出「橫向的互看」,支持創作環境而不只是每一次買賣

2024/04/19
在台中中央書局舉行的週三讀書會已進入第五屆。邀請講書人根據不同單元,深度討論經典...

第五屆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啟動 詹宏志:希望年輕人不要錯過讀書的好

2024/04/15
16屆以生活日常、大街小巷上隨處可見的「台灣街頭招牌」為主題,仔細觀察可發現展場...

讓書法成為一種生活風格!專訪第16屆台積電書篆大賞三位首獎得主

2024/04/15
©BIRD STUDIO/SHUEISHA

鳥山明的元氣彈——整個地球的讀者都投注了一小部分的生命

2024/04/12
為響應4月23日聯合國世界閱讀日,國立臺灣文學館臺北據點——臺灣文學基地,自4月...

臺灣文學基地「春日文學提案」母語舞作演出、手作市集4/20接力登場

2024/04/12
「2024粉樂町臺北當代藝術展」重新回歸!邀集15組國內外藝術家以「AWAKE ...

「2024粉樂町當代藝術展」登場!集15件作品創造城市「AWAKE一道光」

2024/04/12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TFAM Net.Open)挑戰虛擬載體的創作能量,開啟實體...

全新「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首展「卷積」以3件新作挑戰虛擬創作能量

2024/04/11
現正上映的《莎莉Salli》不只邀來李英宏操刀電影配樂,更找他來擔任電影第二男主...

愛情喜劇電影《莎莉Salli》李英宏操刀配樂挑戰全新曲風!主題曲MV上線

2024/04/10
《給我愛過的前任們》比利時電影4月19日上映。圖|好威映象

《給我愛過的前任們》比利時電影!以88分鐘梳理現代愛情的矛盾關係

2024/04/10
日本新生代平面設計師、插畫家Yunosuke首度海外個展「FAR COAST」 ...

日本新生代插畫家Yunosuke海外首個展「FAR COAST」 4/3-4/21 台北boven登場

2024/04/03
香奈兒基金會2024 NEXT Prize 全球10位當代藝術家獲獎。圖|香奈兒

香奈兒基金會2024NEXT Prize得主公布!10位當代藝術家體現CHANEL促進創新的使命

2024/04/03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澎湖》澎湖開拓館展出。圖片來源|主辦單位文化總會、澎湖縣政...

奈良美智澎湖3/29開拓館登場!陶器作品首度來台展出

2024/04/03
威雙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即將開幕!全新創作首度公開,公共活動聚焦於島嶼思維...

2024威雙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4/20亮相!全新創作首度公開

2024/04/02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