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從短片開始】金馬58獎落誰家?影評人鄭秉泓:從入圍短片作品看見華語創作能量

2021/11/26 鄭秉泓

​​第58屆金馬獎即將在本周六揭曉,今年最佳影片廝殺熱烈,演員獎更是旗鼓相當,預測難度更勝以往,而導演項目則因移民澳洲的香港資深導演羅卓瑤以極低預算連結2014年雨傘運動與百年前推翻清朝創建民國,將之拍成混雜紀錄、實驗與劇情元素的「散文電影」(Essay Film)《花果飄零》獲得提名,戰況相當詭譎。紀錄片方面,記錄反修例示威的《時代革命》引發影迷搶票爭看潮,其實今年首度增設的最佳紀錄短片項目,亦有一部入圍作涉及反送中,那就是蔡明亮執導的《良夜不能留》

香港資深導演羅卓瑤以極低預算連結2014年雨傘運動與百年前推翻清朝創建民國

相較於即將邁入耳順之年的金馬獎,短片項目在金馬獎頂多是大學新鮮人。1996年,第33屆金馬獎設立「最佳創作短片獎」,然後到了2016年第53屆,短片獎被細分為「最佳劇情短片」及「最佳動畫短片」兩個獎項。如今有鑒於報名金馬獎紀錄片項目的紀錄短片在質與量上非常穩定,遂再增設「最佳紀錄短片」,讓金馬獎的短片競賽及評選能夠更形完善。

金馬增設紀錄短片獎,評選更完善

與《花果飄零》相較,蔡明亮的《良夜不能留》相形簡單,2019年他應邀赴港,見到一座天橋,憑著一股直覺,自己拿起攝影機將它沉浸在夜色中的幾個角度拍了下來,還不小心把自己邊拍邊哼著的老歌全錄音進去。2002年,蔡明亮曾經拍過一部描述台北火車站前的天橋遭拆除導致路人反映的劇情短片叫《天橋不見了》,上承《你那邊幾點》下啟《天邊一朵雲》,曾入圍第39屆金馬獎創作短片項目,最後敗給當時剛演而優則導的戴立忍執導的短片《兩個夏天》。相隔19年,蔡明亮再以另一部描述天橋的短片《良夜不能留》入圍,那座彷彿時空凝結的香港天橋,天橋上斑斑駁駁已被撕光的反修例示威大大小小標語,這是蔡明亮個人眼中香港那張臉。

蔡明亮作品《良夜不能留》劇照。 圖/汯呄霖電影提供
蔡明亮作品《良夜不能留》劇照。 圖/汯呄霖電影提供

另四部入圍紀錄短片項目的作品,無論題材還是記錄手法皆不相同。曾以劇情短片在柏林影展獲獎,向來偏好透過鏡頭的長度與距離探討人與環境關係的曾威量,在《一抔黃土》中抽除私人情緒,從冷靜旁觀的角度,記錄新加坡政府為擴建空軍基地而強制拆遷墓地,自己父親無奈接受國家機器將祖母破棺撿骨的過程。攝影記者出身的紀錄片新手林佑恩,在《度日》中近身追蹤兩個即將成年的偏鄉少年,在幫派與勞動中留連的慘綠青春,並連帶思考身為記錄者的自己應當如何定義自己在鏡頭中的位置。關注東部原住民爲每年四個月的捕鰻工作多年,許哲嘉的《捕鰻的人》記錄這群捕鰻人為了生活下水上岸,除承受自然凶險還得面臨黑道威脅的工作日常。相較上述三部片對於創作者身分的不斷反思,陳韋杰的《寍》則是無比貼近,那種讓人不忍直視生命艱難與殘忍的貼近對於觀眾來說是種壓迫感,他用鏡頭追蹤一名唐氏症患者多年,不只記錄他的日常生活,還要捕捉他與母親之間既是相互依存卻又相互拉扯的關係,諸多影像看似獵奇,卻又悄然流洩出導演對於某種頑強生命狀態的個人看法。

獲金馬獎首度增設的紀錄短片項目提名的五部作品,從大師到新銳,從關注環境到聚焦個人,由台灣地方擴及新加坡及香港等華語地區,將之與另五部獲劇情短片提名的作品(當然也可以再加上五部動畫短片入圍者)擺在一起,便是一幅當前非商業華語短片的發展藍圖。

曾威量作品《一抔黃土》劇照。 圖/取自金馬影展
曾威量作品《一抔黃土》劇照。 圖/取自金馬影展

林佑恩作品《度日》劇照。
 圖/公視紀實《度日》提供
林佑恩作品《度日》劇照。 圖/公視紀實《度日》提供

許哲嘉作品《捕鰻的人》。 圖/取自網路
許哲嘉作品《捕鰻的人》。 圖/取自網路

陳韋杰作品《寍》劇照。 圖/取自網路
陳韋杰作品《寍》劇照。 圖/取自網路

劇情短片看見影壇生力軍

在五部劇情短片的入圍者中,香港短片《天下烏鴉》作者唐藝是唯一女性。相形之下,五部紀錄短片的入圍導演全為男性,五部動畫短片的入圍導演則有三位女性。《天下烏鴉》用黑色幽默嘲諷資本主義、調侃階級與性別,甚至嘲弄LGBT族群和性別意識,五光十色充滿符號暗示的場面調度令人想起賈樟柯等迎合西方影展的作者電影,但是唐藝並非單純模仿,這部切入角度及敘事節奏自成一格的女性電影,有種睥睨群雄的超然幽默,對於中國崛起伴隨而來的群魔亂舞,有非常聰明巧妙的批判。

和新加坡的曾威量同是來台唸書並在台發展,陳瀚恩則是另闢蹊徑,在《巴基之詩》中講述在港銷售金融商品維生的巴基斯坦裔青年Hamid的夢想與無奈,這個黑皮膚卻說著流利華語的外來者,為了自己的夢想曾經墮落欺騙他人,對於生活充滿無力感,但是良知未泯,他在電影中彷彿成為香港這顆東方明珠的化身,面對百般苦難亦要挺立前行。

唐藝作品《天下烏鴉》劇照。 圖/取自網路
唐藝作品《天下烏鴉》劇照。 圖/取自網路

陳瀚恩作品《巴基之詩》。 圖/取自網路
陳瀚恩作品《巴基之詩》。 圖/取自網路

其他三部劇情短片亦不容小覷。會剪接也會配音的斜槓創作者潘客印,首度拍攝劇情短片《姊姊》,取材自己的成長經驗,講述即將轉大人的少女發現自己身世的迷惘心路歷程,潘客印貴在將私人經驗拍出普世性,是五部入圍中最討喜之作。曾在短片界有指標地位的克萊蒙費宏短片影展獲獎的曹仕翰,作品一如既往關注移工、老人、精障者、妓女等弱勢族群,他的電影語言準確意象豐富,對於邊緣角色的描繪態度誠懇且不流於剝削,《貓與蒼蠅》是對於蜷曲在台灣角落的邊緣族群一次沉重悲鳴。

潘客印作品《姊姊》劇照。
 圖/酷映有影提供
潘客印作品《姊姊》劇照。 圖/酷映有影提供

曹仕翰作品《貓與蒼蠅》劇照。 圖/百景映畫提供
曹仕翰作品《貓與蒼蠅》劇照。 圖/百景映畫提供

最後,《詠晴》是曾為張作驥的《醉.生夢死》掌鏡的攝影師張誌騰首部執導作品,也是入圍作品中最具喜劇色彩的一部。片子雖然令人莞爾,講的卻是中年失婚男子的悲劇婚姻,詠晴在片中既是即將離婚的妻子之名,也是颱風的名字,女人心如天氣,而不太負責任的孩子氣男人只好在晴空萬里和狂風驟雨的夾縫中求生存,這部片子概念絕佳,素人演員及敘事節奏掌握皆好,初執導筒的張誌騰拍出台灣電影少見的辛辣幽默,對於婚姻的描述更是一針見血不拖泥帶水,他和潘客印都是非常令人期待的影壇生力軍。

張誌騰作品《詠晴》劇照。
 圖/取自金馬影展
張誌騰作品《詠晴》劇照。 圖/取自金馬影展

短片是許多導演的創作原點,也是許多作品的起步基石,本屆金馬獎的五部紀錄短片和五部劇情短片,有的以短片格式永遠存在,有的未來可能發展成長片,入圍者未來可能走向主流商業,也可能持續拍獨立電影,金馬獎的短片競賽不是譁眾取寵迎合市場的選秀節目,而是開發潛力、思考攝影機位置與作者角度的有機平台,這個平台去年將最佳劇情短片獎頒給了香港導演郭臻的《夜更》,一部進入運動現場以游擊方式拍攝來呈現反修例示威的傑作,今年會獎落誰家?我們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胡士恩

推薦閱讀

【從短片開始】影評人翁煌德:短片的特性,能更有效、廣泛地滲透人類的生活

金馬獎

【優人物】聞天祥 傾盡一生書寫悸動 用文字守護電影殿堂

【優人物】聞天祥 傾盡一生書寫悸動 用文字守護電影殿堂

2022/05/22
【優質系】破億電影奇蹟之後 最受期待的類型片導演 程偉豪

【優質系】破億電影奇蹟之後 最受期待的類型片導演 程偉豪

2022/08/14
金馬獎最佳影片《陽光普照》:刀刃下的殘酷成長

金馬獎最佳影片《陽光普照》:刀刃下的殘酷成長

2020/03/11

最新文章

專訪當日Peter Cook穿了件色彩繽紛的襯衫入鏡,他笑說這是太太去年送給他的...

走進MoCA「山/市」!專訪建築大師Peter Cook:我仍保有童心,仍然喜歡玩

2025/07/15
「走進漢聲」展區能透過十多幅經典封面與圖像,看見漢聲從封面設計、圖像精選、報導攝...

「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展覽 一場獻給台灣老中青三代的文化行動

2025/07/14
今夏嘉義阮劇團首度以全新劇場行動計畫《噪音風暴—LOUDER》於7月18日至8月...

嘉義阮劇團《噪音風暴》7/18-8/24登台北空總!四齣台語劇場翻轉新想像

2025/07/14

連結萬物,是好奇的起點——Olafur Eliasson╳林怡華╳曾志偉 ╳500輯

2025/07/12
《多重影子屋》Multiple shadow house,2010。圖片提供/臺...

不要停止問「為什麼」:跟著Olafur Eliasson找到5個靠近藝術的方式

2025/07/12
〈Echoes of a Fold 摺色⁣〉(右耳) 賀羽薇陶展,於7月11日至...

賀羽薇陶藝展《摺色》朋丁登場!以平面繪畫手法融入全新詩意陶作

2025/07/11
被譽為「沉浸式藝術之父」紐約藝術家安東尼・麥考爾首次在台個展,7月富邦美術館登場...

倫敦泰特爆紅展覽!光之雕塑家安東尼‧麥考爾台灣首展富邦美術館7/26亮相

2025/07/11
綠美圖文化之森實景。臺中市立美術館開館首展《萬物的邀約》參展藝術家亮相!邀
臺灣...

中美館12月開館!首展《萬物的邀約》集70位藝術家共構藝術對話

2025/07/10
2025臺北藝術節將於9月11日至9月28日登場!今年以「超限動」(Reelin...

2025臺北藝術節「超限動」9月登場!8檔演出橫跨AI、生態神話多維度作品

2025/07/10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