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短片開始】短內容讓文化淺碟化?紀錄片導演楊力州:去挑戰它,在短的侷限裡找到更多的自由
楊力州的第一部紀錄短片《打火兄弟》,1997年拍攝,那年他28歲。
為了拍片,當時在台南藝術學院(現為台南藝術大學)唸音像紀錄研究所的他,生平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消防隊,「媽媽從小叮嚀,經過消防隊門口一定要繞遠路,避免沾染到不好的氣。那個年代很保守,不太質疑權威,就一直乖乖照做。」他一人執行拍攝,在消防隊附近租了雅房,身上帶著B.B.Call,通知一響帶著器材跳上消防車,抓著桿子,人就跟著出去了。
楊力州一開始的拍片動機,與從小到大的規範的思索有關。「當你開始學習某種能力——對我來說那就是拍紀錄短片,有些東西會慢慢被打開。」拍片讓他認識世界的另一種樣貌,且那「世界」是自己建構的,不是他人制定或轉述。雖說是建構,但楊力州形容那更像把一塊一塊已經存在的、隔閡的磚牆給敲掉。
2006年,Nike和奧美廣告找楊力州拍攝足球題材的5分鐘紀錄短片,讓他感到好奇:「為什麼不能是6分鐘或4分鐘?」合作夥伴拿出統計數字,上頭寫著15到30歲男性的停留時間為5分17秒,並建議要在32秒內抓住觀眾眼球。短片創作者一開始起步多半以議題性、題材掌握度、預算為考量,到了商業合作,大數據的統計結果便成為另一重要依據。
時間再度快轉來到重度依賴網路社群的2018年。楊力州在宣傳紀錄片《紅盒子》期間,接到南迴基金會合作紀錄短片的邀請,以修墳師傅福壽伯為主角,拍攝講述南迴公路段醫療資源迫切需求的短片《來不及墓園》,影片拍完剪成不到10分鐘的片子,在社群網路引起驚人的迴響與大量轉傳,幾乎所有電子媒體都找上門要採訪楊力州,「我的同事都忙著在電話裡解釋,導演要上映的作品是《紅盒子》,不是《來不及墓園》。」10天後,南迴基金會接到衛福部商討蓋醫院的電話,那是楊力州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新媒體的傳播力量。
「《來不及墓園》引發的效應跟社群平台特性、短片(只需講好一件事)的精神、敘事方式都有關係。」但楊力州認為,最重要的成功關鍵在於影片表現出一種急迫性,關於生命的危難與醫院的成立與否,他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悲憫的,看到會有感觸,「當然我也知道,這種網路力量的展現跟民粹有時候是非常接近的。民間力量不只在街頭,更在虛擬網路世界裡,我被這件事情教育到了,我其實不完全知道那個分寸該怎麼做,但很明顯地《來不及墓園》並沒有失控,它往一個好的方向走。」
2020年,楊力州在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的支持下擔任監製,推動歷時三年、18部紀錄短片的「怪咖系列」拍攝計畫,講述動保、同婚、女性、教育等議題中,敢於與眾不同的怪咖故事,短片在此的設定,除了製作面考量之外,也讓更多類型的故事可被容納。目前《動保蝙蝠俠》、《非法母親》、《尼泊爾布思議》、《多肉女子生存之道》、《真相地圖》已陸續在院線上映。
問及「怪咖系列」原本參考過往經驗,把長度設定在6分鐘,怎麼後來改了?楊力州笑說,知道是一回事,實際做總又是另一回事:「作為一名監製,我好像能理解導演的任性,或者說知道他們在意的點。這跟怪咖的某種精神有關:當所有人都告訴你5分17秒是最好,這是真的嗎?心裡還是會想挑戰看看。」他直言大數據讓世界的差異變小、越來越無聊,「當我們都明白內容是王道,那麼內容能不能去突破大數據提供的選項?在創作上,有時候我們會讓導演在可控制的範圍內,更任性妄為一點。」
這幾年,楊力州也從真實生活感受到網路短片的熱潮,「尤其是一起工作的年輕人,他們開始接受高娛樂性、輕鬆的內容,雖然自己做的紀錄片是比較嚴肅的題材,但人生總不能一直那麼嚴肅吧。」這些網路上的吸收、討論都變成怪咖計畫的養分,「我們最近在想,第三年能不能用類連續劇的方式呈現?讓片子更短,大概3分鐘就好。或是跟行銷端還能怎麼合作?」
如何善用短片的優點、避開缺點,是楊力州創作時的重要思索。「短片不容易深刻,它沒辦法寫申論題,只能簡答。但如果你要講的題目或面向太多,它很可能會變成是非題,或只有標題,那是不好的。」在怪咖系列的設定裡,他把短片視為完整訊息的50%,另一半交給行銷合作,例如映後講座、教案合作、圖說書出版等,讓短片也有延伸的倡議和討論。
「短片最大的魅力在於你如何把侷限變成你的自由。」楊力州說,當所有人都認為短片或是網路上的短內容會讓我們的文化淺碟化,這句話到底是不是定義或真理,我們要去挑戰它,「短片是對一件事情的『開啟』,所有的理解、好奇或深入研究,都必須通過開啟。」開啟之後呢?有的人走進新世界探索,有些人可能轉頭就走,楊力州說不論哪一個,創作者都不會再強求。
最新文章
-
橫山書法藝術館《榜書》展開:攜手史博館共同策劃,四大展區呈現歷代拓本書跡、當代書藝魅力
2023/05/26 -
竹宮惠子「愛馬仕之道」中文上線!加入官方LINE看漫畫
2023/05/26 -
2023vis™-wild藝術與潮流文化祭!限期三天,酉5PM TWCAUDE攜10組設計品牌、藝術家亮相
2023/05/26 -
坂本龍一:愛,或者說戀愛,是救贖——耗時十年、256則近身訪談《skmt:坂本龍一是誰》
2023/05/26 -
2023 WHATZ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5/26-5/28登場!12國、上百件作品,還能近距離觀賞周書毅表演
2023/05/26 -
《百年孤寂》第六講:焦元溥解析名作中的音樂符碼
2023/05/26 -
「時光之味:小津安二郎120年」影展以全新4K修復版致敬日本大師,《風中的母雞》、《東京暮色》全台首映
2023/05/25 -
2023 ONE ART Taipei新賞獎得主,Yufi Yamamoto台灣個展:以抽象線條勾勒理想女性之美
2023/05/23 -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館藏作品展」登場!三大亮點爬梳19世紀末至今近200件精彩展品
2023/05/23 -
「海律─王怡婷個展」台北當代藝術館實驗展場開展:探查海岸風景,跨媒材形構無垠蔚藍
2023/05/22 -
北美館2023 X-site計畫《途中》展出!穿越長廊親身經歷巨大聲響體感
2023/05/19 -
毓繡美術館《克萊因.赫茲 α 溫室地境》、《日常中止》雙展:台日港菲藝術家之作,辯證時間與生命終始
2023/05/17 -
葉蕓僖「伍貳貳」個展!新銳藝術創作者以東西方複合媒材、聚焦環境保育議題
2023/05/17 -
GUCCI 2024早春度假系列!傳統文化與當代的風格衝浪
2023/05/17 -
台東史前館重新開幕!全新展廳爬梳南島文化、海洋史觀
2023/05/16 -
「續舊式—2023彩繪修護特展」台中登場!重現瑰麗細膩的彩繪藻井,5大設計亮點轉譯修護之美
2023/05/15 -
本土音樂劇《勸世三姊妹》聯名台味師園鹽酥雞!七月台北場北藝中心強勢回歸
2023/05/15 -
2023第25屆台北電影獎入圍名單公布:《疫起》、《查無此心》、《哈勇家》獲佳績
2023/05/15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