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短片開始】短內容讓文化淺碟化?紀錄片導演楊力州:去挑戰它,在短的侷限裡找到更多的自由
楊力州的第一部紀錄短片《打火兄弟》,1997年拍攝,那年他28歲。
為了拍片,當時在台南藝術學院(現為台南藝術大學)唸音像紀錄研究所的他,生平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消防隊,「媽媽從小叮嚀,經過消防隊門口一定要繞遠路,避免沾染到不好的氣。那個年代很保守,不太質疑權威,就一直乖乖照做。」他一人執行拍攝,在消防隊附近租了雅房,身上帶著B.B.Call,通知一響帶著器材跳上消防車,抓著桿子,人就跟著出去了。
楊力州一開始的拍片動機,與從小到大的規範的思索有關。「當你開始學習某種能力——對我來說那就是拍紀錄短片,有些東西會慢慢被打開。」拍片讓他認識世界的另一種樣貌,且那「世界」是自己建構的,不是他人制定或轉述。雖說是建構,但楊力州形容那更像把一塊一塊已經存在的、隔閡的磚牆給敲掉。
2006年,Nike和奧美廣告找楊力州拍攝足球題材的5分鐘紀錄短片,讓他感到好奇:「為什麼不能是6分鐘或4分鐘?」合作夥伴拿出統計數字,上頭寫著15到30歲男性的停留時間為5分17秒,並建議要在32秒內抓住觀眾眼球。短片創作者一開始起步多半以議題性、題材掌握度、預算為考量,到了商業合作,大數據的統計結果便成為另一重要依據。
時間再度快轉來到重度依賴網路社群的2018年。楊力州在宣傳紀錄片《紅盒子》期間,接到南迴基金會合作紀錄短片的邀請,以修墳師傅福壽伯為主角,拍攝講述南迴公路段醫療資源迫切需求的短片《來不及墓園》,影片拍完剪成不到10分鐘的片子,在社群網路引起驚人的迴響與大量轉傳,幾乎所有電子媒體都找上門要採訪楊力州,「我的同事都忙著在電話裡解釋,導演要上映的作品是《紅盒子》,不是《來不及墓園》。」10天後,南迴基金會接到衛福部商討蓋醫院的電話,那是楊力州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新媒體的傳播力量。
「《來不及墓園》引發的效應跟社群平台特性、短片(只需講好一件事)的精神、敘事方式都有關係。」但楊力州認為,最重要的成功關鍵在於影片表現出一種急迫性,關於生命的危難與醫院的成立與否,他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悲憫的,看到會有感觸,「當然我也知道,這種網路力量的展現跟民粹有時候是非常接近的。民間力量不只在街頭,更在虛擬網路世界裡,我被這件事情教育到了,我其實不完全知道那個分寸該怎麼做,但很明顯地《來不及墓園》並沒有失控,它往一個好的方向走。」
2020年,楊力州在隆中向上教育基金會的支持下擔任監製,推動歷時三年、18部紀錄短片的「怪咖系列」拍攝計畫,講述動保、同婚、女性、教育等議題中,敢於與眾不同的怪咖故事,短片在此的設定,除了製作面考量之外,也讓更多類型的故事可被容納。目前《動保蝙蝠俠》、《非法母親》、《尼泊爾布思議》、《多肉女子生存之道》、《真相地圖》已陸續在院線上映。
問及「怪咖系列」原本參考過往經驗,把長度設定在6分鐘,怎麼後來改了?楊力州笑說,知道是一回事,實際做總又是另一回事:「作為一名監製,我好像能理解導演的任性,或者說知道他們在意的點。這跟怪咖的某種精神有關:當所有人都告訴你5分17秒是最好,這是真的嗎?心裡還是會想挑戰看看。」他直言大數據讓世界的差異變小、越來越無聊,「當我們都明白內容是王道,那麼內容能不能去突破大數據提供的選項?在創作上,有時候我們會讓導演在可控制的範圍內,更任性妄為一點。」
這幾年,楊力州也從真實生活感受到網路短片的熱潮,「尤其是一起工作的年輕人,他們開始接受高娛樂性、輕鬆的內容,雖然自己做的紀錄片是比較嚴肅的題材,但人生總不能一直那麼嚴肅吧。」這些網路上的吸收、討論都變成怪咖計畫的養分,「我們最近在想,第三年能不能用類連續劇的方式呈現?讓片子更短,大概3分鐘就好。或是跟行銷端還能怎麼合作?」
如何善用短片的優點、避開缺點,是楊力州創作時的重要思索。「短片不容易深刻,它沒辦法寫申論題,只能簡答。但如果你要講的題目或面向太多,它很可能會變成是非題,或只有標題,那是不好的。」在怪咖系列的設定裡,他把短片視為完整訊息的50%,另一半交給行銷合作,例如映後講座、教案合作、圖說書出版等,讓短片也有延伸的倡議和討論。
「短片最大的魅力在於你如何把侷限變成你的自由。」楊力州說,當所有人都認為短片或是網路上的短內容會讓我們的文化淺碟化,這句話到底是不是定義或真理,我們要去挑戰它,「短片是對一件事情的『開啟』,所有的理解、好奇或深入研究,都必須通過開啟。」開啟之後呢?有的人走進新世界探索,有些人可能轉頭就走,楊力州說不論哪一個,創作者都不會再強求。
最新文章
-
童心看世界 第16屆信誼兒童動畫獎台灣兒童創作組揭曉
2025/03/29 -
劉小東「媽祖巡遊」個展誠品畫廊登場!以千里步行經驗畫出信仰之路
2025/03/28 -
蔣勳的《如果我聞:金剛經筆記》 以一朵花的寬度 滋養心靈
2025/03/28 -
一間沒有行銷同事的出版社——專訪啟明出版發行人林聖修
2025/03/27 -
不只以美醜定論——p.n.g.《招牌:》展,探索招牌乘載的時代演變與公眾意志
2025/03/27 -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11件作品以藝術抵抗被塑造的真相
2025/03/27 -
展覽「陳美玲」登場!以橫跨1974-2025年15件作品剖析台灣母親群像
2025/03/26 -
電影《行者》系列台灣首次全放映募資啟動!限量10場、蔡明亮陪看互動
2025/03/26 -
《我‧我們》第二部曲3/28-30台中登場!布拉瑞揚 x 阿爆 x 磊勒丹再現排灣宇宙
2025/03/25 -
龐克迷沈奕:感受「我們」是一體的,樂團T-shirt牽起跨國緣分
2025/03/24 -
K-pop四大行銷術:透過周邊商品與服務,讓粉絲跟偶像不斷連結
2025/03/24 -
動漫迷羅湘妮:擁有周邊是喜歡的證明,只有自己知道的滿足感
2025/03/24 -
信誼兒童動畫獎頒獎 國內外件數創新高 董事長張杏如 期許養護出兒童動畫的沃土
2025/03/22 -
信誼兒童動畫大獎兩位法國得主分享 站在兒童高度是創作重點
2025/03/22 -
北美館兒藝中心「靜 • 物」以9組藝術家作品開啟對「物」的多重想像
2025/03/21 -
王宇光《人之島》3/22-3/23衛武營登場!以舞蹈串起人與環境下的島嶼詩篇
2025/03/21 -
「誠品行動圖書館」出發了!2025全新書車以1500本圖文書繞行全台鄉鎮
2025/03/20 -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邀全球54位藝術家共探思慕之境
2025/03/20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