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件手感陶塊,直視輕盈的神聖感:印尼當代藝術家瑟提亞萬《靈語》首次台灣個展
成立12年以來,致力推廣台灣、亞洲與國際藝術家的當代藝術平台「安卓藝術」每年均推出東南亞藝術家展覽。今年安卓藝術創辦人李政勇攜手曾任職佳士得「現代與當代東南亞藝術部門」主管逾十年的藝術專家龔若靈擔任策展人,策劃印尼當代陶瓷藝術家艾伯特約拿桑瑟提亞萬(Albert Yonathan Setyawan)在台灣的首次個展《靈語》(Speaking In Tongues)。
這位雙手爬滿符號刺青、散發沉穩氣息的藝術家,於1983年在印度尼西亞出生,自萬隆理工學院拿到視覺藝術碩士後,前往日本京都精華大學繼續進修當代陶藝,最終獲得博士學位,目前於日本東京居住與工作。過去曾代表印尼參加第 55 屆威尼斯雙年展,以及參與日本東京森美術館「太陽雨: 1980 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澳洲國立美術館的「當代世界:印尼」。
千片質樸陶片,構築令人親近的雄偉
本次瑟提亞萬與畫廊團隊並肩花上 8 天佈展,近 7,000 片注入手感與冥思的陶片,以隱含秩序與幾何規則的方式組成 11 件裝置,適切安然地掛載於 120 坪大空間的白色牆面上。與早期裝置藝術總以雄偉龐大引燃崇拜感的模式不同,瑟提亞萬反其道而行,將人人能夠輕鬆握在手中的陶凝聚起來,帶來輕盈、空靈、靠近的神聖感,邀請觀者進入內在上下四方如同宇宙的精神領域,思考生命與遊走探索。
策展人龔若靈於開展視訊連線上說道:「身為一個策展人很幸運,疫情期間讓 Albert(藝術家)有時間和動力將創作拓展開來成為大型展覽,而這裡的大型有幾個意思,包含作品很多,例如為了展覽帶來 7 件新作,以及做了許多不同嘗試,例如嘗試了新的媒材——黑色陶土,可以說藝術家交足了功課。同時,台灣的文化氛圍、安卓藝術的空間皆相當吻合藝術家的受眾群。」
本次展覽中,由 2,552 片雨滴狀陶塊滿佈一整面高 4 公尺、寬 17 公尺大牆的《無窮》或許可說最震懾人心,而這份震懾並非瞬間怦然驚呼,它由遠走近,再由近而遠後,陷入縈繞心頭、難以言語的哲思,投射至每個人所想之任何事物。陶塊上刻畫著火焰與眼睛,靈感來自瑟提亞萬一次在馬來西亞在安全狀態下喝了迷幻劑,他看見許多眼睛結合火焰的圖像看著他,醒來後感受依然強烈,遂決定現實化。
安卓藝術總監朱倢瑢說:「觀者可從繁密龐大圖騰的裝置中,同感於幕後辛勤工作與反覆操作的儀式,進而從龐大的時間與精力無形疊加中,體驗到一種純粹的神聖與靜默。」
反覆中,連結肉身與精神性
《靈語》集結了瑟提亞萬近兩年的創作結晶。走進展間,有藝術家自 2007 年即發展概念的《捕捉寂靜》,而當時的人像尺寸比現在小了很多,多年來瑟提亞萬不斷累加製作新的小人,並於 2019 年重新展出,本次呈現方式已經和前兩次截然不同。
在這件作品中,陶磁人像即象徵人的軀體,延伸自藝術家思考多年,人類肉身與精神性之間的關聯,「身體很像一個載體,乘載人看不到的東西,就像當你站在一個建築物前方,『要如何去感知這個建築物的存在?』這個問題一直在我心裡盤旋。」他接著說,每一個空心人形上面戳了像眼睛一般的洞,就像建築物的窗,從窗戶看進去你才知道建築物裡乘載著哪些看不到的東西。」
近年瑟提亞萬開始接觸打坐與冥想,重複著灌漿、製模的步驟,如同反映了他冥想禪思過程裡的反覆性,將學習到的身心知識連結成肉身與精神並不斷擴大。
策展人龔若靈表說:「對藝術家來說,藝術核心並非集中在神性上,而是對於人性的渴望和潛能具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因此,透過訓練有素但不完美的雙手,那些物件表面上所留下可見的每道觸摸和操作,伴隨著緩慢的沉思和視覺的發現,為這些作品注入了一種親近感,將觀眾與藝術家連結起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瑟提亞萬的創作並未止步於製陶完成的瞬間,而是涵納入作品的組裝、上牆、及建構陶件和空間轉化出的整體經驗維度,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才能真正完成他的藝術創作。
這幾年在日本工作室中,瑟提亞萬不斷回望成長背景、宗教信仰帶來的影響,從企圖突破牢籠,到後來選擇坦然沉澱,細細體察在靈魂中留下的符號與圖騰,並轉譯為陶瓷創作,而符號後面的暗喻正是他現階段主要的研究方向,以及作品想要表達的內容之一。
展覽資訊
藝術家Albert Yonathan Setyawan台灣個展《靈語》(Speaking In Tongues)
展覽期間|6/7(二)至 7/14(四)
展覽地點|安卓藝術(台北市內湖區文湖街20號1樓)
關於Albert Yonathan Setyawan
生於1983年印度尼西亞,是一位當代陶瓷藝術家,於萬隆理工學院取得了視覺藝術的碩士學位,在京都精華大學繼續他在當代陶藝方面的研究,獲得博士學位後於日本東京居住與工作。他潛心研究「重複」這一動作的意義,諸如為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自然遵循某種模式,同時探索陶土的物質性和世系傳承,並以此為根基進行一系列當代陶瓷領域的創作。在陶藝之外,延伸出一系列其他媒材創作,包含繪畫、多媒體裝置、表演與影像記錄等。
最新文章
-
2025月津港燈節1/18開展!4大燈區、66組作品交織年度最美鹽水夜晚
2025/01/21 -
台大畢業的女孩與街頭流離者的交會 社工楊小豌:期待一個不落下任何人的世界
2025/01/21 -
春節去哪玩?高美館初一至初五以展覽、市集、工作坊「藝」起賀新歲
2025/01/21 -
「歷史的結舌」北美館登場!托瑪斯.德曼:相較紀實我更在乎照片裡的故事
2025/01/20 -
我們需要的傳記:從威爾史密斯、坂本龍一到亞裔自傳,出版社的10本私心推薦
2025/01/19 -
蔡康永讀《死亡專門戶》:在與死亡共處中,看清生命本質
2025/01/19 -
新美館「穿山而過」戶外園區展亮相!攜手六位藝術家呈現地景藝術之美
2025/01/17 -
寺尾哲也讀《我的天才夢》:我們擁有的,只有時間
2025/01/17 -
林蔚昀讀《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瑣碎的日常書寫,是「生」的證明
2025/01/17 -
傳記是一種對人性與事實的論證:作家朱宥勳╳盛浩偉
2025/01/17 -
突破語言框架!台北當代藝術館《No Language》展覽8大亮點作品搶先看
2025/01/16 -
2025臺南月津港燈節15週年 1月18日開幕攜手國際藝術家綻放「光的年輪」
2025/01/14 -
臺北廣慈社宅藝術盛典!以18件創作 x 1座遷徙博物館揭藝術日常
2025/01/10 -
新北市美術館4/25開館!全新亮點展覽「基進城市」、「新店男孩」搶先看
2025/01/10 -
田中達也三度來台 人氣新作首度亮相台灣 展出逾160組全新藝術微型
2025/01/10 -
想與不想之間,不斷修行:陳懷恩談優人神鼓紀錄片《非想非非想》
2025/01/09 -
用聲音打開舞台的邊界:王榆鈞談《明 Dawn to Dawn》
2025/01/09 -
高雄金馬賓館《天穹之眼》開展!鎌田治朗:人類都有穿戴光的慾望
2025/01/09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