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北美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2/18-6/4展出:探討後人類時代的肉身奇想

2023/02/20 文字整理/沈佩臻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由德國圖賓根藝術館館長妮可.芙麗茲(Nicole Fritz)發想、德國圖賓根文化交流協會麥斯米蘭.雷澤(Maximilian Letze)作為共同策展人策畫,自2月18日至6月4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展出,《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覽齊聚23組國際藝術家、33件超寫實及寫實雕塑作品,探討後人類時代下的人體未來形貌;4月15日將推出展覽漫遊活動,後續活動報名請關注北美館官網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於2月18日至6月4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於2月18日至6月4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什麼是超寫實雕塑?

興起於1970年代的超寫實主義多見於繪畫和雕塑領域,可被視作為對於純主觀抽象藝術的反動,包括源自於紐約、以攝影為基礎的照相寫實主義繪畫,以及企圖精確複製人體的「超寫實雕塑」;前者較為注重客觀形象的捕捉,而後者則藉由貼近現實的擬像,為觀者建構出極其逼真的氛圍營造。「超寫實雕塑」特別注重作品肌理細節,藉此讓觀者能直觀地感受到具有真實感的認知錯覺,因而更易於將自我投射到作品場景之中。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藝術家4.0」展場照。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藝術家4.0」展場照。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至聖,〈體內(M1)〉,2013,矽膠雕塑、塑膠玻璃、各種材質,197 × 76 × 47公分。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至聖,〈體內(M1)〉,2013,矽膠雕塑、塑膠玻璃、各種材質,197 × 76 × 47公分。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未來的人類會是「誰」或「什麼」?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透過超寫實雕塑的美學基調,宛如鏡像般地映射出人類自身的未來形貌。策展人著眼於人類世時代的科技發展下,如機械義體、擴增實境、人工智慧、基因改造等數位演進與遺傳學工程,將人的身體與科技技術相互結合的「後人類」現象。不僅顯示一種介於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緊張感與不確定性,且所謂「自然」的身體在定義上也越趨流動及模糊,甚至長期以來僅存於藝術創作概念、想像中的樣貌型態,如今皆可在科學實驗中實現。

藉由藝術家演繹出種種與現實對話的科幻情境,彷彿也提問道:在未來,人類將會是「誰」或者是「什麼」?而我們又將如何重新定義自身與他者?

派翠西亞・佩奇尼尼,〈輓歌〉,2011,矽膠、玻璃纖維、人類毛髮、衣服,110 × 65 × 60公分。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派翠西亞・佩奇尼尼,〈輓歌〉,2011,矽膠、玻璃纖維、人類毛髮、衣服,110 × 65 × 60公分。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33件作品、4大主題展區,多點切入探討議題

在三年多疫情衝擊之下,策展人意識到人類生活框架的不堪一擊及身體的脆弱,而後疫情時代下的近未來更凸顯在渾沌不明的變局之中,未來身體的創造或許是一種對於完美不朽的想望,然而這些科技與肉身型態之結合,也道出了人類生存樣態的演變,乃至於回望生命共同存有的主體性本質。

展覽歸納梳理出「混種人」、「後自然」、「藝術家4.0」、「科技 人類 變體」四個主題陳述身體的解構與重構、人與環境及機器之間的關係,以及當中隱含的欲望與倫理議題。

派翠西亞・佩奇尼尼,〈幼苗〉,2020,矽膠、玻璃纖維、毛髮、衣服,201 × 94 × 46公分。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派翠西亞・佩奇尼尼,〈幼苗〉,2020,矽膠、玻璃纖維、毛髮、衣服,201 × 94 × 46公分。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盧希雅・雷西,〈雕塑作品2(消化)〉,2017,樹脂、布料、合成毛髮、填充物、紗線、塑膠、紙張、貝殼、橘子、墨水,64 × 50 × 16公分。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盧希雅・雷西,〈雕塑作品2(消化)〉,2017,樹脂、布料、合成毛髮、填充物、紗線、塑膠、紙張、貝殼、橘子、墨水,64 × 50 × 16公分。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Isa Genzken《演員III之3》

曾代表德國參加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的伊薩・根澤肯(Isa Genzken),《演員III之3》為一系列具有日常配件、服飾與電子音樂等次文化元素的假人雕塑,觀眾可把自己想像為其中一員,思索當代消費社會下的片段化身分認同。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科技 人類 變體」展場照。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科技 人類 變體」展場照。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Lynn Hershman Leeson〈邏輯癱瘓人心〉

以及甫獲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特別獎的林恩・何許曼・雷森(Lynn Hershman Leeson),也於臺灣首度呈現其獲提名之錄像作品〈邏輯癱瘓人心〉,由生化人女性輕聲闡述於數位調控的時代中,她在渴望如何更貼近人類與畏懼化為數據流的獨白中擺盪。

林恩・何許曼・雷森,〈邏輯癱瘓人心〉,2021,影像裝置,13分35秒。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林恩・何許曼・雷森,〈邏輯癱瘓人心〉,2021,影像裝置,13分35秒。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Anna Uddenberg〈野蠻人 #7(零重力)〉

第9屆柏林雙年展的瑞典籍參展藝術家安娜・烏登伯格(Anna Uddenberg),將扭曲的女性雕塑與行李箱融為一體所創作的〈野蠻人 #7(零重力)〉,誇張變形的人物姿態,呼應著社群媒體上的網紅們對於「理想形象」的荒誕追求。

安娜・烏登伯格,〈野蠻人 #7(零重力)〉,2017,玻璃纖維外塗水溶性樹脂、行李箱、水晶指甲、假髮、絎縫人造皮革、羽絨外套、人造皮草、網布、水晶、Ugg雪靴仿品、背包、風箏、仿牛仔褲,108 × 105 × 75公分。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安娜・烏登伯格,〈野蠻人 #7(零重力)〉,2017,玻璃纖維外塗水溶性樹脂、行李箱、水晶指甲、假髮、絎縫人造皮革、羽絨外套、人造皮草、網布、水晶、Ugg雪靴仿品、背包、風箏、仿牛仔褲,108 × 105 × 75公分。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安娜・烏登伯格,〈野蠻人 #7(零重力)〉,2017,玻璃纖維外塗水溶性樹脂、行李箱、水晶指甲、假髮、絎縫人造皮革、羽絨外套、人造皮草、網布、水晶、Ugg雪靴仿品、背包、風箏、仿牛仔褲,108 × 105 × 75公分。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安娜・烏登伯格,〈野蠻人 #7(零重力)〉,2017,玻璃纖維外塗水溶性樹脂、行李箱、水晶指甲、假髮、絎縫人造皮革、羽絨外套、人造皮草、網布、水晶、Ugg雪靴仿品、背包、風箏、仿牛仔褲,108 × 105 × 75公分。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Sam Jinks〈犬頭〉

諸多國外新銳藝術家的作品亦於本次展出,如「混種人」展區探究當今人體透過基因工程技術轉為可塑型態,甚至出現混種生命體的演化概念。澳洲雕塑藝術家山姆・詹克斯(Sam Jinks)〈犬頭〉為一位將右手置於心上的狐狸頭男子,透過人類與動物的混合形貌,細膩捕捉生命、頃刻和死亡等生命百態中所存有的共通性。

山姆・詹克斯,〈犬頭〉,2008,矽膠、人類毛髮、毛皮,30 × 140 × 60公分。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山姆・詹克斯,〈犬頭〉,2008,矽膠、人類毛髮、毛皮,30 × 140 × 60公分。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山姆・詹克斯,〈犬頭〉,2008,矽膠、人類毛髮、毛皮,30 × 140 × 60公分。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山姆・詹克斯,〈犬頭〉,2008,矽膠、人類毛髮、毛皮,30 × 140 × 60公分。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Anna Dumitriu & Alex May〈古菌機器人:後奇異點與後氣候變化時代的生命形式〉

「後自然」主題則著眼於大自然如何在基因轉殖與人工科技中被交互挪用,亦傳達人類所帶給環境的破壞性變化及物種的極限。跨領域藝術家安娜・杜米楚與艾力克斯・梅伊(Anna Dumitriu & Alex May)〈古菌機器人:後奇異點與後氣候變化時代的生命形式〉以 3D 列印仿作古生菌的微生物態樣,反思若當今人為破壞導致生態系統崩塌後,尚有哪些生命形式得以生存。

安娜・杜米楚與艾力克斯・梅伊,〈古菌機器人:後奇異點與後氣候變化時代的生命形式〉,2018,3D列印人工智慧神經網絡水下機器人(聚乳酸、電子零件、樹莓派電腦),40 × 40 公分(機器人尺寸)。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安娜・杜米楚與艾力克斯・梅伊,〈古菌機器人:後奇異點與後氣候變化時代的生命形式〉,2018,3D列印人工智慧神經網絡水下機器人(聚乳酸、電子零件、樹莓派電腦),40 × 40 公分(機器人尺寸)。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後自然」展場照。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後自然」展場照。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Andro Wekua〈無題〉

未來的機器人是否得以擁有幻想、直覺等人類獨有的創造性特質,而我們又該如何與之共處與同理?「藝術家4.0」展出安德羅・韋庫亞(Andro Wekua)〈無題〉,鋪著粉紅色地毯的房間裡,懸掛著一位面無表情的半機器人女孩。

安德羅・韋庫亞,〈無題〉,2014,假髮、矽膠、蠟、高分子石膏、聚胺酯泡棉、鋼材、玻璃、合成繩索、鋁材鑄件、布料、馬達、電子零件、機械裝置,212.1 × 101.6 × 68.6 cm。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安德羅・韋庫亞,〈無題〉,2014,假髮、矽膠、蠟、高分子石膏、聚胺酯泡棉、鋼材、玻璃、合成繩索、鋁材鑄件、布料、馬達、電子零件、機械裝置,212.1 × 101.6 × 68.6 cm。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安德羅・韋庫亞,〈無題〉,2014,假髮、矽膠、蠟、高分子石膏、聚胺酯泡棉、鋼材、玻璃、合成繩索、鋁材鑄件、布料、馬達、電子零件、機械裝置,212.1 × 101.6 × 68.6 cm。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安德羅・韋庫亞,〈無題〉,2014,假髮、矽膠、蠟、高分子石膏、聚胺酯泡棉、鋼材、玻璃、合成繩索、鋁材鑄件、布料、馬達、電子零件、機械裝置,212.1 × 101.6 × 68.6 cm。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Patricia Piccinini〈葛拉姆〉

沉睡塑像輕敲手指的偶發聲響,卻能意外激發觀者共感的情緒,究竟機器人會變得更像我們,還是我們會變得更像他們?「科技 人類 變體」反詰各種科技和數位轉型的發展交合之間、對於人類生活內在—外在、心理—生理層面的影響。派翠西亞・佩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與墨爾本醫院的創傷外科醫生共同創作的〈葛拉姆〉具有結構加大的頭骨結構、類似安全氣囊的軀幹、粗糙化的皮膚和去除頸部等特徵,藝術家呈顯人類為承受車禍等致命衝擊所必需的進化,試圖以科技重塑我們存在的同時,卻也反映人體在無常中的脆弱程度。

派翠西亞・佩奇尼尼,〈葛拉姆〉,2016,矽膠、玻璃纖維、人類毛髮、衣服、水泥,140 × 120 × 170 公分。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派翠西亞・佩奇尼尼,〈葛拉姆〉,2016,矽膠、玻璃纖維、人類毛髮、衣服、水泥,140 × 120 × 170 公分。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

展期|2023/02/18(六)至 2023/06/04(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2A、2B展覽室(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展覽概念|德國圖賓根藝術館 妮可.芙麗茲(Nicole Fritz)

共同策展人|德國圖賓根文化交流協會 麥斯米蘭.雷澤(Maximilian Letze)

參展藝術家|Anna Dumitriu & Alex May(安娜・杜米楚與艾力克斯・梅伊)、Andro Wekua (安德羅・韋庫亞)、Anna Uddenberg(安娜・烏登伯格)、Anne Carnein(安妮・卡寧)、Banz & Bowinkel(班茲與鮑溫克)、Fabien Mérelle(法比安・梅勒)、Glaser / Kunz(格拉瑟與昆茲)Goshka Macuga(戈絲卡・馬庫加)、Hicham Berrada(伊山・貝哈達)、Isa Genzken(伊薩・根澤肯)、Josh Kline(喬許・克萊恩)、Krištof Kintera(克里斯托夫・金特拉)、Lucia Leuci(盧希雅・雷西)、Lynn Hershman Leeson(林恩・何許曼・雷森)、Maurice Mbikayi(莫里斯・畢凱伊)、Patricia Piccinini(派翠西亞・佩奇尼尼)、Peter Land(彼特・蘭德)、Reiner Maria Matysik(萊納・瑪麗亞・馬蒂希克)、Sam Jinks(山姆・詹克斯)、Santissimi(至聖)、Stephanie Dinkins (史蒂芬妮・狄金斯)、SUPER VIVAZ (超活力)、Thomas Grünfeld 托馬斯・格倫菲爾(托馬斯・格倫菲爾)

推薦閱讀

當代館「超出建築 田中央+七位藝術家聯展」2/11-4/23!蔡明亮、聶永真、黃聲遠等共築當代建築群像

最新文章

李昂與詹宏志以李昂新書《彼岸的川婆》為文本,展開靈異體質者vs無神論者、靈異vs...

彼岸的川婆就是小說家 李昂vs詹宏志 靈異體質與無神論者的對談

2025/04/16
當影像成為時間的延續,在文心藝所,走進杉本博司鏡頭下的永恆瞬間。
 圖/文心藝...

杉本博司個展文心藝所登場!4系列作品以鏡頭凝視時間流動的方式

2025/04/16
第六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將於5月登場!集結台灣、亞洲及世界各地的藝廊一同共襄盛舉...

2025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5月登場!三大主展區、四大亮點一次看

2025/04/15
陽顏4/15敦南林蔭大道發光!藝術家DAMONXART帶來的一抹數位太陽。圖|前...

陽顏4/15敦南林蔭大道發光!藝術家DAMONXART帶來的一抹數位太陽

2025/04/15
深坑不只有好吃的臭豆腐、老街,對工作室落腳深坑的李承道而言,還有值得一訪的咖啡店...

在新北深坑聞到咖啡香!藝術家李承道:以時間反芻,創作不需要急著做出回應

2025/04/14
跨國合作再現聲音藝術新篇章!國立臺灣美術館與龐畢度中心聯手推出「無序樂章:聲音藝...

國美館×龐畢度中心『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登場!集30組作品共演聲響

2025/04/11
2022臺北獎首獎黃麗音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堆疊日常飲食消費微景...

黃麗音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北美館開張!以飲食形塑日常消費風景

2025/04/10
2025怪獸代班4/25屏東看海美術館登場!9件巨型萌獸打造期間限定的氣球樂園。...

2025怪獸代班4/25屏東看海美術館登場!9件巨型萌獸打造期間限定的氣球樂園

2025/04/10
第17屆主題以文房四寶中的「紙」為主角,主辦單位在展場和作品中藏有許多相關元素,...

日常的累積成就獲獎的驚喜!專訪第17屆台積電書篆大賞三位首獎得主

2025/04/09
展覽以基隆的城市地景為展覽靈感,隨著城鎮依山勢起伏,與海洋緊密相連等因素,塑造了...

平子雄一《超越理想的風景》基隆美術館展出!巨型木雕《山》《湖》登場

2025/04/08
遠東大馬戲團在曾經的中山兒童樂園體育館演出。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台灣也有馬戲——超過150年變遷,當代馬戲的文藝復興進行中!

2025/04/04
當代馬戲創作者、女子馬戲平台創辦人梅芷菱。

女子馬戲,探索溫柔的身體力量/梅芷菱

2025/04/04

馬戲可以點亮一座城市/張又文

2025/04/04
馬戲表演者的專注會感染現場觀眾。圖為「時間的風景」演出景象。攝影/吳伽莉

人人都能練馬戲?精準地失誤?認識馬戲魅力的九個關鍵字

2025/04/04
南方珍珠耀眼綻放!高美館《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Part II館藏選粹登場!...

高美館《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Part II館藏選粹4/4登場

2025/04/02
穿越觀景窗,「時代劇場」集結17位國內外攝影名家作品,一探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
...

北美館展覽「時代劇場」登場!一次看遍杉本博司等17位攝影名家作品

2025/04/02
誠品電影院獨家特企「台灣青年導演劇情短片輯」即日起登場!耿軍導演金馬贏家《漂亮朋...

誠品電影院特企放映聚焦青年導演創作!耿軍導演《漂亮朋友》4/8放映

2025/04/01
2025清明連假全台15檔展覽推薦!在藝術盛宴中尋找繁忙片刻的療癒之力。圖|富邦...

2025清明連假全台16檔展覽推薦!從藝術家視角啟動觀察世界的新濾鏡

2025/04/01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