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大型回顧展香港M+登場!逾400件展品一探傳奇人生

2024/07/01 文字編輯/陳宜慧

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1917–2019)首個大型回顧展「貝聿銘:人生如建築」於6月29日至2025年1月5日在香港M++西展廳展出。做為20世紀和21世紀深具影響力的建築巨擘,此展以六大主題近距離探索貝聿銘的生活和工作,並展出逾 400 件展品,包括一系列來自機構或私人收藏的繪圖手稿、建築模型、相片、錄像和其他檔案紀錄,當中不少展品亦為首次公開亮相,是建築迷不可錯過的精彩展覽。

國際知名建築巨擘貝聿銘首個全面回顧展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以六大主題、展出逾 400 件展品,讓大眾近距離爬梳貝聿銘獨特的建築手法,以及其作品如何與社會、文化、人生軌跡相互對照寫映。
 圖/ M+提供、攝影:梁譽聰、Ted Dully
國際知名建築巨擘貝聿銘首個全面回顧展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以六大主題、展出逾 400 件展品,讓大眾近距離爬梳貝聿銘獨特的建築手法,以及其作品如何與社會、文化、人生軌跡相互對照寫映。 圖/ M+提供、攝影:梁譽聰、Ted Dully

近距離一睹「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作品風采

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1917–2019)縱橫建築圈70載,在世界各地皆留下他所設計的精彩建築作品。貝聿銘曾說過:「建築是生活的一面鏡子。你只需要把目光投向建築物,感受過去的存在、一個地方的精神,它們是社會的反映。」因此從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巴黎大羅浮宮現代化改造計劃、香港中銀大廈,到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這些地標皆奠定貝聿銘在建築史和流行文化的顯赫地位,同時也透過其跨文化視野為當代世界奠下了基礎。

此展覽籌備長達七年,由 M+設計及建築策展人王蕾、荷蘭鹿特丹 Nieuwe Instituut (New Institute) 館長兼藝術總監陳伯康共同策展。策展人表示:「貝聿銘的建築汲取地區元素,卻塑造全球文化。 其建築體現藝術和文化理想,同時透過對話和合作塑造了城市的天際線,帶來創新的建築形式和工程創舉。」現場不只深刻且仔細地描述貝聿銘出色的個人故事,同時也透過完整的闡述,揭示他漫長而樂觀的一生中,所經歷的複雜性、挑戰和成就。

貝聿銘站於麻薩諸塞州多切斯特的甘迺迪總統圖 書館暨博物館外,1979 年。
 © Ted Dully/The Boston Globe via Getty Images
貝聿銘站於麻薩諸塞州多切斯特的甘迺迪總統圖 書館暨博物館外,1979 年。 © Ted Dully/The Boston Globe via Getty Images

展覽六大主題一次看

此次展覽分為六大主題,近距離探索貝聿銘的生活和工作。這些主題不但充分展示貝聿銘獨特的建築手法,更將其作品與社會、文化及其人生軌跡交相對照,顯示建築和生活之密不可分。

主題一「貝聿銘的跨文化底蘊」主要展示貝聿銘成長和修讀建築學的經歷,為他日後能夠揮灑自如地 融會不同文化、結合傳統與現代,奠定堅實的基礎。主題二「房地產和都市重建」則揭示貝聿銘任職於紐約房地產商齊氏威奈公司這段鮮為人知的事業經歷,以及 1960 年代他在美國及後來在美國以外的地區,參與過的混合用途規劃、住屋和都市活化項目。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展覽入口。 圖/M+提供、攝影:鄭樂天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展覽入口。 圖/M+提供、攝影:鄭樂天

第一主題「貝聿銘的跨文化底蘊」展場一隅。 圖/M+提供、攝影:梁譽聰
第一主題「貝聿銘的跨文化底蘊」展場一隅。 圖/M+提供、攝影:梁譽聰

展場一隅。 圖/M+提供、攝影:梁譽聰
展場一隅。 圖/M+提供、攝影:梁譽聰

第2主題「房地產和都市重建」展場一隅。 圖/M+提供、攝影:梁譽聰
第2主題「房地產和都市重建」展場一隅。 圖/M+提供、攝影:梁譽聰

展場一隅。 圖/M+提供、攝影:梁譽聰
展場一隅。 圖/M+提供、攝影:梁譽聰

主題三「藝術與公共建築」則聚焦貝聿銘所設計的博物館,以及他與亨利.摩爾和趙無極等藝術家的緊密合作。在此部分可見他視博物館為公共空間,深信藝術與建築之間的對話十分重要, 也可見他對當代藝術的喜愛。主題四「權力、政治與賞識青睞」,揭示貝聿銘如何憑藉其精湛的建築技藝和解決問題的高明手腕, 以及對客戶需求的敏銳體察,在許多重要的委約項目中成為客戶信賴的合作夥伴。在他職業生涯中的這些重要項目,既獲得客戶支持,亦曾引起爭議。

第三主題「藝術與公共建築」展場一隅。 圖/M+提供、攝影:梁譽聰
第三主題「藝術與公共建築」展場一隅。 圖/M+提供、攝影:梁譽聰

展場一隅。 圖/M+提供、攝影:梁譽聰
展場一隅。 圖/M+提供、攝影:梁譽聰

展場一隅。 圖/M+提供、攝影:梁譽聰
展場一隅。 圖/M+提供、攝影:梁譽聰

展場一隅。 圖/M+提供、攝影:梁譽聰
展場一隅。 圖/M+提供、攝影:梁譽聰

主題五「物料改良與結構創新」展示貝聿銘及其團隊在採用物料和建築方法上不斷推陳出新,尤其是對混凝土、石材、玻璃和鋼材的運用,藉此造就建築設計上的創新。主題六「以設計重新解讀歷史」探討貝聿銘長期以來對於為不同歷史、傳統和生活方式設計現代建築作品的濃厚興趣,特別是與他故國有關的建築項目。他主要將文化和歷史建築原型去蕪存菁,從中獲得構思造型和空間的方針,以滿足現代的需要。

此外,展覽中亦展示11幅,出自7位國際攝影師囊括何兆南(香港)、久保田奈穗(紐約)、李國民(台北)、 喬瓦娜.席爾瓦(米蘭)、穆罕默德.薩姆吉(杜拜)、田方方(上海)和米田知子(東京/ 倫敦),在疫情期間拍攝的照片,藉此重新審視貝聿銘仍具影響力的作品。

第五主題「物料改良與結構創新」展區。 圖/M+提供、攝影:林煒然
第五主題「物料改良與結構創新」展區。 圖/M+提供、攝影:林煒然

展場一隅。 圖/M+提供、攝影:梁譽聰
展場一隅。 圖/M+提供、攝影:梁譽聰

展場一隅。 圖/M+提供、攝影:鄭樂天
展場一隅。 圖/M+提供、攝影:鄭樂天

第六主題「以設計重新解讀歷史」展區。 圖/M+提供、攝影:鄭樂天
第六主題「以設計重新解讀歷史」展區。 圖/M+提供、攝影:鄭樂天

攜手M+戲院播放貝聿銘相關劇情片、紀錄片!另推出展覽限定商品

呼應展覽M+戲院亦將於7月至9月推出放映活動,播放聚焦貝聿銘建築項目的劇情片與紀錄片。亮點包括見解精闢的紀錄片《貝聿銘‥華裔建築設計第一人》 (1997),由貝聿銘帶領觀眾細看他在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築項目,並暢談其人生和設計理念。

還有保羅韋浩雲執導、以美國德州的達拉斯市政廳(1966–1977)為場景的科幻經典《鐵甲威龍》 (1987);而活地亞倫自編自導自演的喜劇《傻瓜大鬧科學城》(1973),則展示了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1961–1967)。M+亦將於 2024 年 7 至 12 月在大台階免費放映兩部紀錄片,講述貝聿銘在亞洲的建築項目,同時亦有一系列適合不同觀眾參與的工作坊將陸續舉行。

彼得羅森《第一人稱單數‥貝聿銘》,1997年。  圖片/導演彼得羅森提供
彼得羅森《第一人稱單數‥貝聿銘》,1997年。 圖片/導演彼得羅森提供

展覽同步出版《貝聿銘:人生如建築》,書中展示了貝聿銘的生活和職業生涯中或耳熟能詳、或鮮為人知的經歷,其中包含大量未曾出版的文獻、全新委約拍攝的照片、文章,以及不同學者和曾與貝聿銘共事的人所分享的軼事。而M+商店亦推出一系列以貝聿銘的建築項目為靈感的限定商品,當中包括玻璃花瓶、掛牆鐘、積木、環保袋、書籤及文件夾等。讓大眾在看展之餘,也能收藏建築大師的經典設計。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左),書籤(右)書籤,設計靈感來自貝聿銘著名項目紐約艾弗森藝術博物館。

 圖片/Thames & Hudson、M+提供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左),書籤(右)書籤,設計靈感來自貝聿銘著名項目紐約艾弗森藝術博物館。 圖片/Thames & Hudson、M+提供

蠟燭(左),由香港品牌 BeCandle 帶來六款不同香味的蠟燭,可重新排列並組合成猶如貝聿銘所設計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鳥瞰圖形狀。單肩袋(右),袋上印有 M+展出的貝聿銘建築項目的圖案,包括巴黎大羅浮宮、 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蘇州博物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和 1970 年大阪世界博覽會台灣館。
港幣 185 元
攝影:葉璋時 圖片由 M+提供 圖/ M+提供、攝影:葉璋時
蠟燭(左),由香港品牌 BeCandle 帶來六款不同香味的蠟燭,可重新排列並組合成猶如貝聿銘所設計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鳥瞰圖形狀。單肩袋(右),袋上印有 M+展出的貝聿銘建築項目的圖案,包括巴黎大羅浮宮、 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蘇州博物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和 1970 年大阪世界博覽會台灣館。 港幣 185 元 攝影:葉璋時 圖片由 M+提供 圖/ M+提供、攝影:葉璋時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大型回顧展

日期:2024 年 6 月 29 日—2025 年 1 月 5 日

地點:M+西展廳

官網:https://www.mplus.org.hk/tc/

香港M+2024展覽

最新文章

李昂與詹宏志以李昂新書《彼岸的川婆》為文本,展開靈異體質者vs無神論者、靈異vs...

彼岸的川婆就是小說家 李昂vs詹宏志 靈異體質與無神論者的對談

2025/04/16
當影像成為時間的延續,在文心藝所,走進杉本博司鏡頭下的永恆瞬間。
 圖/文心藝...

杉本博司個展文心藝所登場!4系列作品以鏡頭凝視時間流動的方式

2025/04/16
第六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將於5月登場!集結台灣、亞洲及世界各地的藝廊一同共襄盛舉...

2025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5月登場!三大主展區、四大亮點一次看

2025/04/15
陽顏4/15敦南林蔭大道發光!藝術家DAMONXART帶來的一抹數位太陽。圖|前...

陽顏4/15敦南林蔭大道發光!藝術家DAMONXART帶來的一抹數位太陽

2025/04/15
深坑不只有好吃的臭豆腐、老街,對工作室落腳深坑的李承道而言,還有值得一訪的咖啡店...

在新北深坑聞到咖啡香!藝術家李承道:以時間反芻,創作不需要急著做出回應

2025/04/14
跨國合作再現聲音藝術新篇章!國立臺灣美術館與龐畢度中心聯手推出「無序樂章:聲音藝...

國美館×龐畢度中心『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登場!集30組作品共演聲響

2025/04/11
2022臺北獎首獎黃麗音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堆疊日常飲食消費微景...

黃麗音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北美館開張!以飲食形塑日常消費風景

2025/04/10
2025怪獸代班4/25屏東看海美術館登場!9件巨型萌獸打造期間限定的氣球樂園。...

2025怪獸代班4/25屏東看海美術館登場!9件巨型萌獸打造期間限定的氣球樂園

2025/04/10
第17屆主題以文房四寶中的「紙」為主角,主辦單位在展場和作品中藏有許多相關元素,...

日常的累積成就獲獎的驚喜!專訪第17屆台積電書篆大賞三位首獎得主

2025/04/09
展覽以基隆的城市地景為展覽靈感,隨著城鎮依山勢起伏,與海洋緊密相連等因素,塑造了...

平子雄一《超越理想的風景》基隆美術館展出!巨型木雕《山》《湖》登場

2025/04/08
遠東大馬戲團在曾經的中山兒童樂園體育館演出。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台灣也有馬戲——超過150年變遷,當代馬戲的文藝復興進行中!

2025/04/04
當代馬戲創作者、女子馬戲平台創辦人梅芷菱。

女子馬戲,探索溫柔的身體力量/梅芷菱

2025/04/04

馬戲可以點亮一座城市/張又文

2025/04/04
馬戲表演者的專注會感染現場觀眾。圖為「時間的風景」演出景象。攝影/吳伽莉

人人都能練馬戲?精準地失誤?認識馬戲魅力的九個關鍵字

2025/04/04
南方珍珠耀眼綻放!高美館《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Part II館藏選粹登場!...

高美館《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Part II館藏選粹4/4登場

2025/04/02
穿越觀景窗,「時代劇場」集結17位國內外攝影名家作品,一探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
...

北美館展覽「時代劇場」登場!一次看遍杉本博司等17位攝影名家作品

2025/04/02
誠品電影院獨家特企「台灣青年導演劇情短片輯」即日起登場!耿軍導演金馬贏家《漂亮朋...

誠品電影院特企放映聚焦青年導演創作!耿軍導演《漂亮朋友》4/8放映

2025/04/01
2025清明連假全台15檔展覽推薦!在藝術盛宴中尋找繁忙片刻的療癒之力。圖|富邦...

2025清明連假全台16檔展覽推薦!從藝術家視角啟動觀察世界的新濾鏡

2025/04/01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