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藝術李政勇,談藝術家石晉華:他讓我想起每個「第一次」的自己
心中連一個話語也沒有了
進入天空,俯視所有走過的山和水的步伐
所有的辛苦與美麗是不成比例的
— 石晉華,《走筆#163(岡仁波齊峰轉山)》
石晉華的作品就是他。是生活的痕跡,信仰的實踐,活著的自處。作為台灣當代少數的觀念行為藝術家,他患有糖尿病而受限的身心,因藝術而得主動性與超然;他將照看身體的苦悶紀律,轉化為重複的創作行為與信念,累積了《一千日》《身體銘痕》等以及「走筆」系列近兩百件作品。
45歲時石晉華認識了安卓藝術創辦人李政勇,成為開拓彼此專業成就與生命視野的家人。今年六月石晉華因車禍意外離世,雖知道他已在創作中想像過無數次生命彼岸的風景,李政勇仍深感不捨,「他的單純與誠實,總是提醒我要為自己保留某塊純粹。」
同行的夥伴
2008年李政勇第一次看到石晉華的作品《穿量計畫》,對於他以自己身體顛覆測量尺度的概念印象深刻,隔年他們在藏家陳泊文的介紹下認識。一次深入聊天,兩人發現彼此都有感於台灣當代藝術圈的困境與不足,都有著想努力創造不同價值的念頭。「這場談話十幾年來一直存在心底,讓我們知道要怎麼走下去,知道自己要走的路上有伴。」
2010年李政勇創立安卓,隔年石晉華成為藝廊代理的第一位藝術家,當時李政勇有過很多掙扎不安,「不確定自己有沒有能力把他做好?可以怎麼做?」他們先花整整三年籌備出版石晉華第一本正式作品集,將藝術家的創作主題與脈絡梳理紀錄,再一起籌劃了安卓實體空間的首檔展覽——石晉華個展《走過一年》。那時的合作狀態對現在的李政勇來說近乎奢侈,「那是我心態最純粹、肩膀最輕鬆的時候,有大把時間與藝術家密切專注的討論,共同激盪創作,那始終是這15年合作中最深刻、珍貴的一次。」
單純的人,叛逆的心
藏傳佛教是石晉華的心靈支撐,藝術創作是他的生活出口,性格中孩童般的純真,讓他的創作意念純粹而強烈,用無法計量的時間——幾乎一生去投入。「他沒有算計效益和市場需求的小聰明,看來極傻的大智若愚,始終很打動我。」20年來石晉華將每日注射胰島素、檢驗血糖所產生的廢棄物蒐集成袋,以紅色針線串連成「念珠」,於生命結束之時打結,做成《珍珠念珠》這件作品,象徵生命本是一場創作與循環。
以身體與生命創作的藝術家,他的產出從何定價?李政勇有件堅決不賣的作品——《一千日》,是石晉華持續一千天,每日唸「南無地藏王菩薩」一千遍,以血滴在紙上留下紀錄與持念次數。「那種恆耐如同我們都喜歡的導演塔可夫斯基在電影《犧牲》中所述;你的堅持未必能改變世界,但你自己必然在本質上產生變化。」
藝術家的進化
單純的另一面是叛逆直進,石晉華早期的作品多帶有濃厚的批判與質疑,近年潛心於宗教,讓他將外放的不滿內化為自我修煉,發展了20年的「走筆」系列尤能看出演進。貫徹將一支筆使用殆盡的「送行」,早期多以平面的重複線條構成;2010年始用鉛筆刮剮紙面、形塑有如立體雕塑的張力,2016年《走筆 # 163》石晉華以走筆朝聖岡仁波齊峰,將行走中與鉛筆的對話化作山徑,長出打破時空的敘事維度,與觀者的心神同行。2019年更發展出四幅深邃莊嚴的墨色系列。
隨著時間,石晉華對生命終有時的探問越走越深。2021年他端著裝滿墨的缽在白布上來回行走,墨水灑出即加入清水,直至缽中澄清——持缽與墨跡,象徵拿捏著心,修行淨化,終於自在的過程。「這件作品《墨行》和《走鉛筆的人》、《行路一百公里》,都讓創作行為從手延展到整個身體,觸碰到不同的內涵和形式表現。石晉華始終專注且勇敢地在一個點上不停鑽研,越鑽越深,越做越明,成為撼動觀者的深刻力量。」
永遠的初心
石晉華天馬行空的感性,偶爾也讓李政勇招架不住,幸而個性上的相似讓他能夠換位理解。「我內心深處其實非常渴望做自己,很羨慕身為藝術家的他可以全然實踐這件事,那讓我想支持他堅持走自己的路。而他的實驗精神與忠於自我,總是在經營畫廊的過程裡提醒我,永遠要為自己保留某塊純粹。」
石晉華和李政勇的緣分,奇妙到近乎神聖。他是安卓第一位代理的藝術家;畫廊首個實體空間由他的個展揭幕;安卓第一次出國參展、進入香港巴塞爾,都帶著他的作品。2010年兩人在台中國美館討論著代理細節,李政勇記的很清楚,「我告訴他,我沒辦法保證把你推到多成功的地方,但我絕對不會違背良心和專業,做出對不起藝術家的事。」
15年,安卓已經走成一間代理40多位藝術家、穿梭在國際藝博的藝廊,而石晉華的未曾缺席,始終穩固著李政勇的初心。「他總是讓我想起,每個『第一次』的自己。」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14「綿延不盡,生命的探勘者」如果人生總要面對無從復返的告別,該拿我們的相遇和回憶如何是好?
此期專題透過親近之人的視角,看見他們的家人與摯友;一位登山家、音樂人、藝術家,如何留下綿長的影響——可能開啟我們的視野與勇氣,分享支撐熱愛的養分,創造令人全然屏息於藝術的經驗。原來生命從未逝去,而是不斷延續。
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責任編輯:林亞璇
最新文章
-
台灣也有馬戲——超過150年變遷,當代馬戲的文藝復興進行中!
2025/04/04 -
女子馬戲,探索溫柔的身體力量/梅芷菱
2025/04/04 -
馬戲可以點亮一座城市/張又文
2025/04/04 -
人人都能練馬戲?精準地失誤?認識馬戲魅力的九個關鍵字
2025/04/04 -
高美館《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Part II館藏選粹4/4登場
2025/04/02 -
北美館展覽「時代劇場」登場!一次看遍杉本博司等17位攝影名家作品
2025/04/02 -
誠品電影院特企放映聚焦青年導演創作!耿軍導演《漂亮朋友》4/8放映
2025/04/01 -
2025清明連假全台16檔展覽推薦!從藝術家視角啟動觀察世界的新濾鏡
2025/04/01 -
專訪日本藝術家平子雄一!看見人和樹木的一萬種可能
2025/04/01 -
童心看世界 第16屆信誼兒童動畫獎台灣兒童創作組揭曉
2025/03/29 -
劉小東「媽祖巡遊」個展誠品畫廊登場!以千里步行經驗畫出信仰之路
2025/03/28 -
蔣勳的《如果我聞:金剛經筆記》 以一朵花的寬度 滋養心靈
2025/03/28 -
一間沒有行銷同事的出版社——專訪啟明出版發行人林聖修
2025/03/27 -
不只以美醜定論——p.n.g.《招牌:》展,探索招牌乘載的時代演變與公眾意志
2025/03/27 -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11件作品以藝術抵抗被塑造的真相
2025/03/27 -
展覽「陳美玲」登場!以橫跨1974-2025年15件作品剖析台灣母親群像
2025/03/26 -
電影《行者》系列台灣首次全放映募資啟動!限量10場、蔡明亮陪看互動
2025/03/26 -
《我‧我們》第二部曲3/28-30台中登場!布拉瑞揚 x 阿爆 x 磊勒丹再現排灣宇宙
2025/03/25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