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歷史的結舌」北美館登場!托瑪斯.德曼:相較紀實我更在乎照片裡的故事

2025-01-20 18:36 陳宜慧

在這個人們多因圖像而認識世界,也擅長運用圖像去塑造歷史與記憶的時代,德國藝術家托瑪斯.德曼(Thomas Demand)認為,「相較紀實攝影,照片裡的故事、隱喻、象徵,對我來說更為重要。」全新登場的托瑪斯.德曼世界巡迴展「歷史的結舌」,於1月18日至5月11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展出。這不僅是攝影展,更是場極具敘事氛圍感的藝術展覽。此展集結藝術家自1990年代至今,30年來、近70件以紙張融合雕塑與攝影的精彩創作;透過漫步展場之中,讓人在宏觀歷史事件與平凡日常的各種交織、碰撞中,感受到攝影影像與真實世界之間互為表裡、相互呼應的景況。

托瑪斯.德曼30年回顧展,以雕塑與攝影層層重製現實。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托瑪斯.德曼30年回顧展,以雕塑與攝影層層重製現實。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托瑪斯.德曼向來擅以大眾傳媒中常見的紀實影像為對象,透過紙材精細地重建實物尺寸的場景,並藉由鏡頭取景,拍攝出近似原影像的畫面,再將模型全數摧毀後,最終以大尺幅攝影輸出再現。經由創作,他讓攝影成為探索現實與重現之間的最佳距離。此次托瑪斯.德曼30年回顧展「歷史的結舌」由攝影展覽基金會、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與北美館共同製作,美國策展人道格拉斯.佛格(Douglas Fogle)策劃,不只展出純粹的影像,更透過壁紙、空間裝置、錄像等多重手法的串連銜接,讓每一幀以紙張為媒材所創建的雕塑,都能藉由攝影在光線、陰影與敘事編排之下,開啟一場跨文化的迷人沉浸感。

「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展場照。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展場照。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策展人道格拉斯.佛格(Douglas Fogle,左)、藝術家托瑪斯.德曼(Th...
策展人道格拉斯.佛格(Douglas Fogle,左)、藝術家托瑪斯.德曼(Thomas Demand,右)。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策展人道格拉斯.佛格:這絕不僅是攝影展

紙張是托瑪斯用來重構這個世界的材料,也是許多作品的主題,透過紙張在生活中展現的哲學意涵,無論是作為材料抑或象徵,都能在此展覽中被巧妙體現。

策展人道格拉斯.佛格(Douglas Fogle)表示,現代人會運用圖像來塑造歷史故事以及記憶。然而,對我來說,與托瑪斯合作多年來最大的樂趣在於,他的作品迫使我們放慢腳步,更深入、更細緻地去觀察這個世界和他的影像作品。某種意義上,也讓我們重新思考這個世界不僅由物件所組成,還包括我們生活中那些世界的再現。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攝影展,但我可以向你們保證,這絕對不僅是攝影作品。在我看來,這是一場藝術展覽。你所看到的不僅是照片,因為托瑪斯的創作很大程度上與空間有關。比如他使用壁紙來創建建築氛圍,也會運用動態影像製作電影式的作品。因此,當你走進展場時,不要只看牆上的照片,不妨試著將自己想像成一台攝影機,穿梭於展場空間中。每當你彎過一個轉角,或從一條長廊遙望,抑或是進入一個專為單人設計的小房間,與托瑪斯創建的電影院時,你都在探索一系列被講述的故事,並感受到不同的敘事。」

特別是「托瑪斯的作品從宏大的歷史事件,延伸到個人日常生活中那些偶然的小瞬間。這些元素在展覽中交織、碰撞,就像一條河流,水流湍急、分支流向不同的方向,但最終又會匯聚到歷史的主流之中。」

展場一隅。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展場一隅。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藝術家托瑪斯.德曼:我感興趣的不是雕塑,而是雕塑物件間所產生的故事

►選擇紙張做為媒材的原因?

托瑪斯.德曼原先在慕尼黑時學習繪畫,後來到杜賽道夫攻讀碩士時,因換了新環境、想嘗試新的可能,於是便開始聚焦雕塑。談及使用紙張做為創作媒材的原因,托瑪斯.德曼表示,「因為使用紙材做雕塑成本比較低,經濟負擔比較小,另一方面是每個雕塑家都會面臨的抉擇,即是做完一件雕塑後,就開始想下一件要放在哪,畢竟存放是很嚴重的問題。」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托瑪斯.德曼沒辦法一直保留這些作品,特別是早期的作品也不知道好壞,因此最後他便以攝影拍攝下作品當成記錄,「但後來我發現到,拍攝時,鏡頭會扭曲實體的物質。換句話說,雕塑物件時是某個樣子,但拍起來可能和原本的樣子有些差別,為此我便開始思考,到底要如何去塑造雕塑,才能符合最後在鏡頭下想要呈現的樣子。」於是當他在畫面裡增加物件時,他發現物件跟物件之間也開始產生新的故事、新的論述,自此「我感興趣的東西不再是雕塑本身,而是這些雕塑物件間所產生的關聯、故事,以及它的敘事。」

因此,只要擁有這些圖像便能進行討論,藝術家便認為自己再也不需要留下雕塑了。特別是,他喜歡在完成作品後每兩三個月或一段時間,就把桌子清空,重新開始。「對我來說,摧毀雕塑、拋棄過去的雕塑跟舊有的作品變得很重要,這讓我擁有重新開始的機會。」這也是藝術家為什麼一旦完成雕塑、拍完照後便會丟棄的原因。

展場一隅。 圖/Chris Chen提供
展場一隅。 圖/Chris Chen提供

►關於影像存在的價值

特別是,托瑪斯.德曼認為,「人們是透過圖像跟照片來認識世界,而全球的照片總數也遠超過地球上的總人口數,尤其當你生平首次搭飛機到巴黎,在尚未降落前,其實你就知道那裡有一座巴黎鐵塔;因為我們早已透過照片認識了這個世界。因此,我感興趣的是這些照片裡面有什麼我們過去不知道的故事,或是能因此看到什麼象徵和隱喻的意涵。所以我對紀實攝影興趣不太大,但我希望透過照片,就像打開報紙般開啟了一扇窗,讓人可以走進一個過去不曾看過的世界。」

不過,托瑪斯.德曼並不曉得什麼樣的圖像會吸引他、令他感興趣。但他曉得如果照片裡已經充滿各種符號、非常飽滿,各種意涵都一目了然,身為藝術家的他已沒有任何可貢獻之處,他就不會拿這樣的照片跟圖像來進行處理。「我希望作品透過我的呈現後,能賦予大家更多意涵、甚至是更嶄新的想法與觀點。因此,如果這個作品裡有一個開口或缺口能讓我有機會去讓它變得更加豐富,我就會考慮去運用這樣的作品。」

►一揭創作之於藝術家的意義

此外,「藝術與攝影本身具有它的文化力量,當然,文化力量可能遠遠不及政治的影響力與威力,但藝術與文化的影響深遠,承如我們今日所知的一切皆來自圖像。也像是我們並不相識,彼此的背景、文化、知識、經驗也各不相同,但當我提及戴安娜王妃當年在巴黎隧道所發生的車禍時,你腦中浮現的畫面,也許跟我腦中想到的相差不遠,而這都是因為文化所產生的共通連結,這也是圖像的力量。

這些圖像可能影響與形塑我們的身份認同,以及我們所認知的世界。因此對我來說,我希望透過這些創作,把這些文化的力量、想法,透過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讓這些文化力量有一個能夠承載它的載體跟形式。」

展場一隅。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展場一隅。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走進展場!亮點作品一次看

▍以創作爬梳歷史、再現自然

托瑪斯.德曼的創作題材多取自知名歷史或社會事件的報導照片,重現影響西方或甚至全球局勢轉折的關鍵時刻。他的早期作品觸及他未曾親身經歷、透過圖像認識的德國歷史。

比如納粹所支持電影導演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的電影資料庫(《檔案》,1995)等。此外,德曼也重建多起世界重大新聞事件的場景,像是唐納.川普2017 年就任美國總統前召開記者會中,為證明他已交出名下企業經營權而堆疊於現場的文件(《文件夾》,2017);美國國家安全局洩密者艾德華.史諾登(Edward Snowden)逃亡至俄羅斯時曾落腳的飯店房間(《避難所》系列,2021),以及311大地震後福島核電廠廢棄的控制室 (《控制室》,2011)等。

托瑪斯.德曼,《檔案》,1995,C-Print/水晶裱,183.5 × 233...
托瑪斯.德曼,《檔案》,1995,C-Print/水晶裱,183.5 × 233 公分。 圖/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托瑪斯.德曼,《文件夾》,2017,C-Print/水晶裱,125
× 195...
托瑪斯.德曼,《文件夾》,2017,C-Print/水晶裱,125 × 195 公分。 圖/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托瑪斯.德曼,《避難所 II》,2021。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托瑪斯.德曼,《避難所 II》,2021。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托瑪斯.德曼,《控制室》,2011,C-Print/水晶裱,200 ×300 公...
托瑪斯.德曼,《控制室》,2011,C-Print/水晶裱,200 ×300 公分。 圖/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同時,托瑪斯.德曼對於人類文化如何詮釋與再現「自然」,以及人造和自然世界的分野,也是他極其感興趣的創作主題。為此,他以超過27萬張紙製樹葉創造《森中空地》(2003),透過一幅陽光從樹冠灑落的夢幻森林場景,呈顯人們對純淨、原始自然樣貌的浪漫憧憬。至於《石窟》(2006)的場景,則是由36噸的硬紙板製作而成,當時藝術家收集並研究數百張世界各地禮品店銷售的石窟明信片,建造出真實大小的石窟及其中經過數千年累積而成的鐘乳石,最終落於攝影的圖像便是人們集體對石窟印象的濃縮,而這件亦為藝術家作品中唯一被留存下來的模型,現陳列於米蘭 Prada 基金會。

《森中空地》(2003)。 圖/Chris Chen提供
《森中空地》(2003)。 圖/Chris Chen提供

托瑪斯.德曼,《石窟》,2006。 圖/Chris Chen提供
托瑪斯.德曼,《石窟》,2006。 圖/Chris Chen提供

▍聚焦日常詩意而平凡的瞬間

2008年,德曼開始把關注焦點從宏大的歷史議題轉移到生活題材上,創作「日常」系列作品。此系列作品影像來自他日常中偶遇、用手機拍攝的一隅即景,如丟在層架上的空優格冰淇淋杯與粉色塑料湯匙、放在水槽邊緣的肥皂塊、門縫下滿出來的信件堆,以及塞在鐵絲圍欄孔洞的咖啡外帶杯等。「日常」系列看似尋常的視覺元素,但同時又濃縮了他對歷史的理解,而有鑑於手機拍照功能的普及,以及大眾對於在社群媒體分享影像的痴迷,藝術家也透過耗時精心重製他生活中詩意而平凡的瞬間。

托瑪斯.德曼,《日常》系列。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托瑪斯.德曼,《日常》系列。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跳脫雕塑的框架

定格動畫是藝術家對動態影像構成的探索,《太平洋豔陽號》(2012)取材自一段網路上瘋傳的監視錄影機畫面:在紐西蘭海岸遭熱帶風暴巨浪襲擊的郵輪船艙內,桌椅、儲物櫃、紙盤、電腦顯示器等物件輪番向兩側滑動的滑稽景象,德曼花了三年時間,用紙和紙板一絲不苟地逐格重現這些失控混亂的時刻。

以紅色布幕圍塑的迷你電影院空間。 圖/Chris Chen提供
以紅色布幕圍塑的迷你電影院空間。 圖/Chris Chen提供

托瑪斯.德曼,《太平洋豔陽號》(動畫截圖),2012,定格動畫,2.02 分。
...
托瑪斯.德曼,《太平洋豔陽號》(動畫截圖),2012,定格動畫,2.02 分。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此外,2011年,德曼在洛杉磯蓋蒂研究所(Getty Research Institute)駐館期間,開始「模型研究」系列創作。他從以往用雕塑重構世界的技法,轉而聚焦在建築與時裝設計師的紙質模型初稿,擷取其中局部與抽象元素。

無論是20世紀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現代主義建築師之一約翰.勞特納(John Lautner),或SANAA建築師事務所等所構想的模型,還是以極具雕塑感設計聞名的服裝設計師阿澤丁.阿萊亞(Azzedine Alaïa)的奇特設計紙板,這些影像揭示了紙如何成為構建世界的基礎。

展場一隅。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展場一隅。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而德曼在此視覺世界建構環境的探索過程中,也開始以其攝影輸出為壁紙介入白盒子空間,如《置物櫃》(2018)圖像在展間中滿佈四面展牆,為攝影作品的展示賦予空間層次感。因此,透過托瑪斯.德曼的作品,不只能突顯攝影影像與真實世界間互為表裡的對位關係,同時也能探問影像文化的慣性與認知悖論。

展場一隅。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展場一隅。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不能裝東西的《置物櫃》以大面壁紙形式呈現,烘托出一種空間的震憾感。 圖/Chri...
不能裝東西的《置物櫃》以大面壁紙形式呈現,烘托出一種空間的震憾感。 圖/Chris Chen提供

橫跨此次展間出入口牆面的壁紙攝影作品《花見》(2014)則為觀者打造沉浸式環境體...
橫跨此次展間出入口牆面的壁紙攝影作品《花見》(2014)則為觀者打造沉浸式環境體驗,其中德曼用紙製作出無數的櫻花,以稍縱即逝的花期冥想生命短暫與周而復始的本質。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藝術家簡介|

托瑪斯.德曼於1964年出生於慕尼黑,1987 至 1992 年曾於慕尼黑藝術學院和杜塞道夫藝術學院學習,1994年復於英國倫敦金匠學院取得藝術創作碩士學位。其作品曾在全球各大美術館及藝廊展出,並於第26屆聖保羅雙年展(2004)代表德國參展,更曾四度於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登場。此外,出於對模型與建築的喜愛,德曼歷年來也與多位國際知名建築師如大衛.基帕菲特(David Chipperfield)、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以及SANAA建築事務所等合作,包含展覽、裝置,甚至是建築工程案。

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

展期:2025.01.18-2025.05.11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一樓1A、1B展覽室

最新文章

托瑪斯.德曼30年回顧展,以雕塑與攝影層層重製現實。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歷史的結舌」北美館登場!托瑪斯.德曼:相較紀實我更在乎照片裡的故事

2025/01/20

我們需要的傳記:從威爾史密斯、坂本龍一到亞裔自傳,出版社的10本私心推薦

2025/01/19
蔡康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影視製作專業碩士畢,中文地區知名作家與主...

蔡康永讀《死亡專門戶》:在與死亡共處中,看清生命本質

2025/01/19
新美館「穿山而過」戶外園區展登場! 圖/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新美館「穿山而過」戶外園區展亮相!攜手六位藝術家呈現地景藝術之美

2025/01/17
寺尾哲也|曾任Google工程師八年,待過MTV、台北、東京。曾獲林榮三小說二獎...

寺尾哲也讀《我的天才夢》:我們擁有的,只有時間

2025/01/17
林蔚昀|作家,譯者。多年來致力翻譯推廣波蘭文學,於2013年獲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

林蔚昀讀《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瑣碎的日常書寫,是「生」的證明

2025/01/17
朱宥勳與盛浩偉近年在不同崗位上參與傳記工作,各有不同觀察。

傳記是一種對人性與事實的論證:作家朱宥勳╳盛浩偉

2025/01/17
台北當代藝術館新年首展「No Language」登場!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

突破語言框架!台北當代藝術館《No Language》展覽8大亮點作品搶先看

2025/01/16
《光聚》禹禹藝術工作室(左上)、《像與影的呢喃》周柏慶 × 何昆瀚(右上)、《光...

2025臺南月津港燈節15週年 1月18日開幕攜手國際藝術家綻放「光的年輪」

2025/01/14
臺北最大規模社宅公共藝術,盛大開展!「We Are Home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成...

臺北廣慈社宅藝術盛典!以18件創作 x 1座遷徙博物館揭藝術日常

2025/01/10
全民美術館新北美術館將於4/25正式開館! 攝影/濱田英明、圖/截自新北市美術館

新北市美術館4/25開館!全新亮點展覽「基進城市」、「新店男孩」搶先看

2025/01/10
田中達非常重視今年在台灣的展出,親自出席1/9的開幕記者會,並且在1/10舉辦開...

田中達也三度來台 人氣新作首度亮相台灣 展出逾160組全新藝術微型

2025/01/10

想與不想之間,不斷修行:陳懷恩談優人神鼓紀錄片《非想非非想》

2025/01/09
紙張以巨型尺寸的透視型態貫穿舞台,王榆鈞的筆觸經影像設計李國漢轉換,如河流如時間...

用聲音打開舞台的邊界:王榆鈞談《明 Dawn to Dawn》

2025/01/09
三十年來,鎌田治朗(Jiro Kamata)拆解並重新理解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年...

高雄金馬賓館《天穹之眼》開展!鎌田治朗:人類都有穿戴光的慾望

2025/01/09
來自泰國的YONLAPA、FOLK9、KIKI、H3F等樂團,攜手台灣樂團問題總...

泰國樂團強勢席捲全台 YONLAPA、FOLK9、KIKI、H3F帶來聲音奇幻之旅《Buzzing Tour in Taipei》

2025/01/09
鄒駿昇首次以嘉義地景為靈感創作,構築出超越時空的魔幻小城。 圖/平凡製作 stu...

嘉義《+1+1+1》第三期亮相!鄒駿昇操刀封面以細筆插畫勾勒魔幻小城

2025/01/09
誠品生活全新創作「誠品生活台南」獨棟街邊大店預計今年第一季試營運,全店4層樓6,...

「誠品生活台南」空間3D圖首曝光!全新6000坪有機綠建築獲世界設計大獎

2025/01/08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