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也有馬戲——超過150年變遷,當代馬戲的文藝復興進行中!
應該是七〇年代末,我小學的時候,一個台灣本地的馬戲團來演出,駐紮在附近小學旁。我跟鄰居騎著腳踏車,一起去看被關在籠子裡的老虎,聞到濃濃排泄物的臭味,我們還偷跑到帳篷區偷看,現場有木頭板凳的看台。我忘了最後是否有去看演出,但再也沒有台灣的馬戲團帳篷在我的記憶中出現,直到這幾年FOCASA馬戲藝術節的出現,我才有機會坐在帳篷裡看演出,感覺自己還是個孩子。
根據學者鄭麗榕的研究,最早在清光緒十八年(1872),英國的Woodyeens’ Circus來台北演出,當時現場還搭了帳篷。日治時代的馬戲團來台灣巡演的情況更密集,除了有動物之外,現場也有特技與魔術的表演。二十世紀初到二次大戰前,日本馬戲在國際上相當受歡迎,不論是東亞、歐洲或美國都可以看到他們的演出,連卡夫卡在1910年的日記裡,還有提到日本的岡部組(The Okabe Family)在布拉格巡演的狀況,不過當時馬戲票價較貴,去看演出的多為經濟狀況較好的在台日人為主。如果馬戲代表了一種更商業化、更有組織的表演型態,民間流行的,則是委身在歌仔戲或京劇團的特技雜耍藝人演出,以及街頭廟口的猴戲等。台灣其實也有自己的特技演出,是在喪禮結束後,用來轉化過於悲傷氣氛的「弄鐃」。對本土馬戲的歷史與根源的探索,成為2016年創立的圓劇團的重要主題。
二戰結束後,許多特技家班也跨海到台灣,最早是海長青所代表的海家班於1945年來台,後來他們創立了之後家喻戶曉的「遠東大馬戲團」,聯合報在1962年10月25日報導了「遠東大馬戲團」的創立,提到「遠東大馬戲團係由海家班擴充,另並派員赴海外添購大批的海狗、象、獅、老虎、猴子等,不久即可運來台灣。」另外,較為國人熟知的李棠華,也於1949年來台,他所創立的李棠華技術團(後改名李棠華特技團)擔負了大量的勞軍與海外巡演,甚至是國慶典禮上的演出。呂訴上於1961年出版的《台灣電影戲劇史》提到了1950年代來台灣演出的外國馬戲團,有馬來西亞的沈長福馬戲團、日本矢野馬戲團、西德高空技術團、美國白雪溜冰團等大型演出,可以感受到當時馬戲在社會上受歡迎的狀況。
記得更小時候,我媽媽帶我到家裡附近散步,看到有人在路邊表演轉盤子,我就賴住不肯走。演出到了一半,現場叫賣一種可以驅蛔蟲的口香糖。我非常想吃那個口香糖,因為聞起來很香,但我媽媽認為我們不需要,強行將我拉走,導致之後幾天我都非常怨恨我媽媽。當年除了街頭賣藝的場合,台灣的特技表演,也經常受邀至歌廳、夜總會與酒店進行各種商演。
不過到了七〇年代末,因為社會環境變遷、電影電視的普及、動物保護意識的抬頭,開始出現馬戲演出衰退的現象。1981年2月16日,聯合報報導了遠東、千秋、東亞等三個馬戲團面臨解散的壓力。這個全球馬戲衰退的現象,一直到要1990年代末期,來自魁北克的太陽劇團(Cirque du Soleil)將故事與美術設計融入馬戲當中,創造了華麗的表演風格,再度掀起了一股全球馬戲旋風。到了2000年初期,即使一般人沒有機會在現場看到馬戲,也會在公視上看到太陽劇團的演出,當年以太陽劇團為靈感的日本卡通《萬花筒之星》在台灣盛行,那時我在小學帶戲劇課,看到許多小女孩流行揹著《萬花筒之星》的書包。即使生活中不再那麼容易看到馬戲,但馬戲從來沒有從我們的生命中消失。
國立戲曲專科學校於1999年成立,設立綜藝科(之後改名為「民俗技藝學系」),這個科系前身可以回推到1982年復興劇校綜藝科的創建,試圖將馬戲傳承從「家班」轉成體制化教育,培育了許多馬戲人才。這個教育火種到了2010年後,又在社會上蓬勃燃燒了起來,這些年來持續活躍的團隊或推動者,比如臺灣特技團、新象創作劇團、黃明正等,都是來自這個科系。
大概從2010年開始,台灣的馬戲進入了一種不用動物,並以劇院或藝術節為主要演出場地的新馬戲時代。FOCASA馬戲團(原名: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是最重要的代表性團隊,他們多次受邀至台北藝術節與海外藝術節演出,FOCASA馬戲團的創作擴大了傳統馬戲的範疇,不但結合舞蹈與當代藝術,還與國外藝術家進行跨領域合作,在保有馬戲娛樂性的同時,也吸引了更多原本屬於劇場領域的觀眾。他們的成功鼓勵了更多年輕團隊的出現,這些新世代各有新突破,馬戲之門以社會馬戲為核心,創造焦點以女子馬戲為焦點,方式馬戲擅長跨域合作、天馬戲創作劇團主攻馬戲音樂劇等。為了要在劇院空間演出,這些當代馬戲在導演概念與舞台美術設計的搭配,都變得更加完整。我們可以在臺灣街頭藝術文化發展協會舉辦的街頭作品實驗室,看到這種精緻化趨勢,而台灣第一個馬戲獎項「特技大鼎BIG TOP」也於2023年首度舉辦。
在這一波台灣馬戲的文藝復興中,具有資源的公立場館扮演了關鍵性角色。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舉辦過馬戲棚的創作扶植計畫,衛武營於2016年創立了馬戲平台,為國內團隊創造演出與國際連結的機會,今年12月即將來到第八屆。台灣的當代馬戲正在經歷一波新的高峰,我們不要錯過與他們一同翻轉日常的歡樂時光。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29「馬戲打開生活的想像」搖晃是為了平衡,有墜落的可能才能安穩落地,願意嘗試的人才擁有可能性,馬戲在時間空間裡鑽出縫隙,成為生活的陪伴,讓開心、挫敗、恐懼得以安置,化為成長的契機。本期專題和讀者一起探索馬戲的魅力:看見台灣馬戲的百年變遷,認識馬戲藝術的前世今生以及跟生活的關係,再藉由四位工作者的眼睛拜訪產業現場,並從一齣馬戲的幕後找回快樂的勇氣。

◎責任編輯:胡士恩
最新文章
-
新北市美術館開啟市民美學新頁 董事長劉和然:在地與世界交匯的全民藝術平台
2025/04/24 -
「我們之中」伊琴.基.查爾斯個展MoCA登場!以錄像探索原民身份文化
2025/04/24 -
比專輯更私密的演出!才女 LÜCY《晚安巡演》6/20 Zepp New Taipei開唱
2025/04/24 -
2025臺北文學季4/19剝皮寮開展!幾個波浪號才對~探索訊息的多義性
2025/04/24 -
新店男孩《Don’t Worry, Baby》新美館登場!攜手XTRUX建構虛實流域
2025/04/23 -
環遊世界80盤 詹宏志:從廚房遠眺美食的地平線
2025/04/23 -
李安「父親三部曲」影視聽中心5月登場!郎雄精湛演技再現大銀幕
2025/04/23 -
詩人吳晟半生不忘種樹 新書以詩、散文、政策 與樹約定
2025/04/22 -
noii noii個展《慢速記憶法》小島裡登場!以陶藝、插畫、裝置回溯旅行記憶
2025/04/18 -
許哲瑜個展「災變論」洪建全基金會登場!以影像探索靈魂、肉身與災難關係
2025/04/17 -
彼岸的川婆就是小說家 李昂vs詹宏志 靈異體質與無神論者的對談
2025/04/16 -
杉本博司個展文心藝所登場!4系列作品以鏡頭凝視時間流動的方式
2025/04/16 -
2025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5月登場!三大主展區、四大亮點一次看
2025/04/15 -
陽顏4/15敦南林蔭大道發光!藝術家DAMONXART帶來的一抹數位太陽
2025/04/15 -
在新北深坑聞到咖啡香!藝術家李承道:以時間反芻,創作不需要急著做出回應
2025/04/14 -
國美館×龐畢度中心『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登場!集30組作品共演聲響
2025/04/11 -
黃麗音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北美館開張!以飲食形塑日常消費風景
2025/04/10 -
2025怪獸代班4/25屏東看海美術館登場!9件巨型萌獸打造期間限定的氣球樂園
2025/04/10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