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戲可以點亮一座城市/張又文
2013年夏天,我隨FOCASA馬戲團第一次踏上南法外亞維農藝術節(Festival Off Avignon),整座城市像個巨大的舞台:街頭藝人、臨時劇場、電線桿上密密麻麻的演出海報,到咖啡廳裡熱烈討論演出的人們,每個角落都充滿創意與熱情。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藝術可以這麼貼近人。
2021年團隊買下第一頂馬戲篷,紅白條紋曬在太陽下,像一張還沒畫完的畫布,我思考要怎麼用這頂馬戲篷和社會對話,它是劇場、展場、遊樂園、還是能創造出一個新的場域,讓人記得我們的存在?
根據2019年兩廳院票房資料,台灣每人年均藝文消費約50元,等於一杯珍奶,六成以上的民眾一年只看一場表演,這些數字反映初,如果只是把馬戲篷當成另一種劇場,大概很快會撐不下去,此外,台灣一年有超過400個節慶活動,什麼為原因能讓觀眾覺得「需要這一個」,讓活動擁有「特殊性」成為核心考量——人們為什麼來?他們想在這裡獲得什麼?唯有同時滿足感官、情感與社交價值,這段經驗才會真正的變成「記憶」。
第一屆FOCASA馬戲藝術節主題定為「馬戲糖果村」,帶入策展的邏輯思考,把每個區域用糖果命名,走繩叫橡皮糖、巨輪叫摩天多拿滋,觀眾不用說明也能靠直覺理解;活動除了演出,還有工作坊、市集、開放空間,我們試著不「教育」觀眾什麼是馬戲,而是讓他們先玩、先感受,再慢慢建立自己跟馬戲的連結,這種自然的體驗方式是最迷人的。
後來我們開始用品牌經營的方式打造馬戲藝術節。每年的主視覺都從「馬戲篷」延伸設計,讓觀眾只要看到這個形象,就會想到FOCASA。隨著這些年參加了許多活動,我深刻體會到,一個成功的節慶能改變城市的樣貌,就像高雄的大港開唱,不只是音樂祭,也是地方的文化驕傲,希望 FOCASA 也能成為這樣的存在——讓一座城市因馬戲而被點亮。
我們曾被國外藝術節那種「整座城市一起過節」的感覺打動,不只有劇場,從商家、學校到計程車司機,大家都共襄盛舉,所以我們也試著讓FOCASA在台南舉辦時,連結美術館、飯店與景點,讓觀眾透過馬戲來體驗這座城市;我們試著讓贊助企業更有參與感,有的把票券當作員工福利,也有品牌支持公益場、讓更多社福單位的家庭能進馬戲篷看表演,這些合作讓產業與生態正向循環,加深馬戲的影響力。馬戲教會我怎麼在有限資源下把事情做到最好,用團隊的力量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直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以為馬戲一定要有動物、空中飛人、跳火圈,但當觀眾開始放下手機,拿起球、爬上吊環、挑戰走繩,跟朋友家人一起尖叫、歡笑、重拾探索的那些時刻,讓我更加相信馬戲不只是表演技藝,而是一種願意勇敢去嘗試的生活態度。而我也一直相信,馬戲即是生活,生活即是馬戲。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29「馬戲打開生活的想像」搖晃是為了平衡,有墜落的可能才能安穩落地,願意嘗試的人才擁有可能性,馬戲在時間空間裡鑽出縫隙,成為生活的陪伴,讓開心、挫敗、恐懼得以安置,化為成長的契機。本期專題和讀者一起探索馬戲的魅力:看見台灣馬戲的百年變遷,認識馬戲藝術的前世今生以及跟生活的關係,再藉由四位工作者的眼睛拜訪產業現場,並從一齣馬戲的幕後找回快樂的勇氣。

◎圖片提供:張又文
◎責任編輯:胡士恩
Issue129
最新文章
-
椅子樂團《愛的對白》數位發行!久違台語作品回歸、早期民謠再現
2025/07/18 -
2025屏東夏日狂歡祭7/19登場!0度冰宮、13米冰雕溜滑梯免費暢玩
2025/07/18 -
張碩尹攜手英國藝術團隊推新作:一部關注「家」的互動短片,觀眾移動決定觀看視角
2025/07/17 -
伊日藝術計劃兩大展覽《房間裡的大象》、《The Magical Journey》7月展出
2025/07/16 -
走進MoCA「山/市」!專訪建築大師Peter Cook:我仍保有童心,仍然喜歡玩
2025/07/15 -
「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展覽 一場獻給台灣老中青三代的文化行動
2025/07/14 -
嘉義阮劇團《噪音風暴》7/18-8/24登台北空總!四齣台語劇場翻轉新想像
2025/07/14 -
連結萬物,是好奇的起點——Olafur Eliasson╳林怡華╳曾志偉 ╳500輯
2025/07/12 -
不要停止問「為什麼」:跟著Olafur Eliasson找到5個靠近藝術的方式
2025/0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