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 2022⇢2025。城市 }張孝維:空間的引導與安置,科技無法取代

2025/05/16 採訪/500輯、文字/張孝維

《500輯》發刊五年了,我們在過去製作的131個主題中,挑選出五個題目,向當時參與的企劃人與受訪者提問,一起探究這些議題如何隨著時間與環境的演變,持續帶給我們新的思考和發現。

【Issue】從踏進一間店愛上高雄——《500輯》第67期,2022年10月7日發行

2022年,台灣大型藝文展會、國內外演唱會接連在高雄發生,這座以工業發展撐起的城市,逐漸浮現出獨特的生活樣貌。我們走進街區,聽店主如何透過慢的經營,建立高雄早已存在的城市魅力。

【Guest】張孝維——步道咖啡店主,同時也是設計師、餐飲負責人。20多年來在高雄不同角落,陸續開設咖啡館、酒館、畫廊、茶屋等13間不同類型的店。

2022年,我們製作發行「從踏進一間店愛上高雄」,如今將近三年過去,關於一座城市——你具體看見的或心理感受上的,高雄可有什麼改變?

張孝維:這三年間擔任了同一位業主,一家日料、一家法料的設計顧問,以及一家中餐廳的總顧問。這三家餐廳都拿了米其林(其中法料在前年摘了二星)。這背後,當然是有很大的心念與資源的投入,「哇,有人是願意這樣看待高雄的」,對我一個市民來說,我是很感謝的。

然後我個人很引以為傲的,百分百高雄企業投資營運的晶英國際行館(Silks Club),今年加入了萬豪酒店集團系統,並以該集團最頂級的The Luxury Collection定位(與The Ritz Carlton, St. Regis等同級)再出發,證明了高雄企業主的品味視野與管理標準,已足以在全球市場中建立自己的標竿。

最後就是這三年內,環狀輕軌的完成,以及港區、亞灣區、甚至是鄰近未來台積電的左楠區開發的定調,我看到這座城市真的會長出自己很特別的模樣。但當然更期待的是,城市中的軟體、生活風景,有更多有想法的人,一起去創造與延續下去,切莫只是虛有其表。

總之我的感覺是,高雄大概開始要進入「青年期」,如果以擬人化來形容,大概是一個25-28歲左右的人,準備進入真正的社會歷練,一方面他需漸漸世故,但也希望他不要忘了自己質樸的本性。

當時步道咖啡即將結束營業,如今,咖啡店已展開新開始一段時間。就經營一間店而言,你覺得有什麼事物延續了呢?兩間步道咖啡在你心中的份量或位置,可有不同?

張孝維:希望不變的是每個位子,都可以是屬於客人的__他/她自己的座位。並(希望)他/她可以從這個座位去度量、閱讀與自己、這城市、以及與這個世界的關係,從而獲致一種被理解的放鬆,與片刻的安頓。

現在回頭看其實很清楚。走過第一個四分之一世紀,那個空間必需被演化,而從舊到新地點的軌跡,就像是退去的那層舊皮。這個店沒有變成另一個生物,只是長大了些,他更知道怎麼照顧好客人,照顧好自己,並繼續壓低帽沿,專注前方,準備慢慢、但持續不懈地再走向下一個四分之一世紀,然後再下一個。

這次遷移,我覺得我們做得很好。託你們、與一直支持著Strada的大家的福。

步道咖啡於2023年完成搬遷,此圖為新的咖啡店一景。
步道咖啡於2023年完成搬遷,此圖為新的咖啡店一景。
張孝維希望步道咖啡可以讓客人暫時安頓下來,度量閱讀與自己、城市以及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張孝維希望步道咖啡可以讓客人暫時安頓下來,度量閱讀與自己、城市以及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持續營運一間咖啡店,擁有自己確立的空間,讓交流不斷發生——你覺得這件事,在2025年有點快速變化、紛擾的現在,帶給你什麼?

張孝維:人與人面對面,是一件全然生理性的事。而空間的確立,不論是一張椅子、一盞燈、一杯咖啡、或一首音樂,就是這種生理能量的安置與引導。我想這是科技再如何發達也無從取代的。從這層意義上來看,一座老咖啡館跟一棵老樹並無二致,人來人往,天雲水月,但咖啡館總在那裡,供你靠著休息、或乘涼。這種關係,其實跟萬年前的一個人類坐在樹下,是一樣雋永的。

所以還OK啦,變的是人,咖啡館是不變的背景。

最後,請孝維跟我們分享你近期正在忙碌的事情,有什麼好玩的事情正在(即將)發生嗎?

張孝維:喔,這個可精采了,這邊一定是寫不完的,但我試著簡單說:

這個計劃其實已經蘊釀很多很多年了。叫做Glocal(這個字是 global x local 這樣造出來的)Project 。我們想要來主張、推動一個名為Glocalism的思維與運動,希望促進人類可以成為一種對萬物、地球而言,更好的存在。

Glocalism有雙重意涵:全球在地主義,以及地球在地主義。

Glocal Project 的基地會設在台東,這個空間會有一個人聲音樂協會(Vocal Asia) 辦公室、一家咖啡館、一家餐廳,都是無蛋奶的蔬食料理;另有個展覽、音樂表演錄音、以及討論事務的空間。我們還會有個可食植物花園,而且每個工作人員都會參與從事農務工作。這個基地最晚今年冬天就會跟大家見面,敬請期待。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32「與一份報紙共度的時間」

如果問「發刊五年了,有什麼想做的事情嗎?」,專注在企劃工作的《500輯》編輯團隊,試圖用專題回應時間,探索何謂「五年的時間尺度」?我們如何透過一份報紙,在共同經歷的轉變中,藉由拆解主題得到啟發和思考。本期以不同視野回顧過往專題,同時與新的人事物對話。保持好奇的眼睛,用行動向世界發問,這是我們與讀者的慶祝時刻!

◎圖片提供:張孝維

◎責任編輯:胡士恩

Issue132

{ 2022⇢2025。巡演 }陳冠亨:沒有誰單戀誰,合作更有影響力

{ 2022⇢2025。巡演 }陳冠亨:沒有誰單戀誰,合作更有影響力

2025/05/16
鄭宜農:我想問出更好的問題,這讓我很快樂

鄭宜農:我想問出更好的問題,這讓我很快樂

2025/05/16
香色主廚邱一中:在市場劇變中,找到自信的料理語言

香色主廚邱一中:在市場劇變中,找到自信的料理語言

2025/05/17

最新文章

日本藝術家小瀨真由子首次台灣大型個展《房間裡的大象》,以及西班牙當代藝術家塞吉歐...

伊日藝術計劃兩大展覽《房間裡的大象》、《The Magical Journey》7月展出

2025/07/16
專訪當日Peter Cook穿了件色彩繽紛的襯衫入鏡,他笑說這是太太去年送給他的...

走進MoCA「山/市」!專訪建築大師Peter Cook:我仍保有童心,仍然喜歡玩

2025/07/15
「走進漢聲」展區能透過十多幅經典封面與圖像,看見漢聲從封面設計、圖像精選、報導攝...

「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展覽 一場獻給台灣老中青三代的文化行動

2025/07/14
今夏嘉義阮劇團首度以全新劇場行動計畫《噪音風暴—LOUDER》於7月18日至8月...

嘉義阮劇團《噪音風暴》7/18-8/24登台北空總!四齣台語劇場翻轉新想像

2025/07/14

連結萬物,是好奇的起點——Olafur Eliasson╳林怡華╳曾志偉 ╳500輯

2025/07/12
《多重影子屋》Multiple shadow house,2010。圖片提供/臺...

不要停止問「為什麼」:跟著Olafur Eliasson找到5個靠近藝術的方式

2025/07/12
〈Echoes of a Fold 摺色⁣〉(右耳) 賀羽薇陶展,於7月11日至...

賀羽薇陶藝展《摺色》朋丁登場!以平面繪畫手法融入全新詩意陶作

2025/07/11
被譽為「沉浸式藝術之父」紐約藝術家安東尼・麥考爾首次在台個展,7月富邦美術館登場...

倫敦泰特爆紅展覽!光之雕塑家安東尼‧麥考爾台灣首展富邦美術館7/26亮相

2025/07/11
綠美圖文化之森實景。臺中市立美術館開館首展《萬物的邀約》參展藝術家亮相!邀
臺灣...

中美館12月開館!首展《萬物的邀約》集70位藝術家共構藝術對話

2025/07/10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