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英國雜誌《Fare Magazine》的台北探索:一座滿足每種飲食需求的城市

2025/09/21 採訪、撰文/許育華

《Fare》製作台北特輯,從飲食文化、環境地貌、居民生活等角度深入這座城市。圖/Fare Magazine提供、Liz Seabrook攝影
《Fare》製作台北特輯,從飲食文化、環境地貌、居民生活等角度深入這座城市。圖/Fare Magazine提供、Liz Seabrook攝影
《Fare》是一本文藝氣息濃厚的獨立雜誌,一年兩期、每期專注於一座城市。創辦人Ben Mervis曾在英國格拉斯哥與倫敦攻讀中古世紀歷史,之後在哥本哈根的著名餐廳Noma工作,也是一名美食作者。從2017年創立至今,《FARE》持續透過食物、歷史與人物故事的交織,結合深度文章與人文感的攝影,呈現出城市獨有的文化樣貌。總編輯Kenzie Yoshimura說,《FARE》的核心精神是:透過多元的在地觀點與聲音,真誠地去認識一座城市——這既是一扇通往日常細節的小窗,也能映照出更宏觀的文化議題。

著眼於台北的複雜歷史與議題性,以及在飲食上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去年《FARE》團隊首次來台,在台北待了八天進行田野調查與採訪,現居倫敦的台灣廚師兼作家Hsuan Yang成為牽線作者及提供觀點的推手,醞釀半年時間,完成了一本與我們印象中不太一樣的台北專輯。《500輯》專訪Kenzie Yoshimura,聽她談談《FARE》眼中的台北與台灣人。

來訪前你對台灣的印象是什麼?

開始研究之前,我對台灣的認識非常有限,而且多半是與其他地方作比較時才被提及,這也是媒體報導時最常看到的,例如:台灣與中國的政治關係,或台灣如何受到中、日文化的影響。我很期待能深入了解那些真正屬於「台灣自己的」文化層面。

親身體驗過這座城市之後,對你來說什麼是「獨屬台灣」的感覺?有沒有哪個瞬間你心想「啊,這就是台灣」?

我跟很多當地人交談時,他們都提到一種所謂的「台灣味」,我非常喜歡這個概念。有人形容它是「溫和而甜」,也有人說是「甜中帶鹹」,大家似乎都很難具體描述這是什麼,但又非常篤定地知道那是什麼。隨著我們吃遍整個城市,我也慢慢開始體會到那股滋味,那是一種隱約的甜味,總是被一點點愉悅的苦味或酸味所平衡。

當然你可以說,所有事物都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但我很享受那個「發現台灣人所認定、所珍視,並認為那就是『自己的東西』」的過程。

拜訪家族經營的美而美,探索台北的早餐文化。圖/Fare Magazine提供
拜訪家族經營的美而美,探索台北的早餐文化。圖/Fare Magazine提供
邀請作家洪愛珠寫下對大稻埕的特殊情感與飲食記憶。圖/Fare Magazine提供
邀請作家洪愛珠寫下對大稻埕的特殊情感與飲食記憶。圖/Fare Magazine提供

在台北特輯中提到了李安、邱妙津、陳昇等人的作品,這些創作是否讓你們更深入了解台灣?

我們常常會從文學、電影、音樂中找尋關於城市的語錄,作為每一章節的開場引用,這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起點,因為它能帶領我們跨越不同領域與時代。我們會選擇那些在實際走訪城市之後、仍然心有所感的內容,像是《飲食男女》中的那句話就非常精彩:「我沒有童年的記憶,除非我把它們煮出來。」

台北最讓你驚訝的是什麼?

我對這樣一座大城市中,能找到完全寧靜的角落感到驚訝。過去看到關於台北的描述多半著重在「混亂」與「熱鬧」上,像是夜市、機車、商圈街道⋯⋯這些當然都很棒,但我也被許多靜謐的時刻與角落所打動,像是清晨公園裡練太極或跳舞的團體,從貓空的茶館遠眺城市,還有輕鬆就能從市中心抵達陽明山國家公園,這些都讓人印象深刻。

食物一向是《FARE》探索城市時的核心切入點。你會怎麼形容你在台北的飲食經驗?

我很喜歡在台北的每個時刻,都有適合用餐的場所與用餐方式,從一家人圍在大圓桌前的共食,到小吃店裡一個人看著電視吃麵,還有各種便利商店裡的即食選擇⋯⋯不論是親密共享、自在獨食或即時方便,食物的普遍性、品質與多樣性,都真實反映出食物在台北城市文化與社交生活中佔有的重要位置。

在台北市郊的陽明山土雞城吃一頓飯。圖/Sam A. Harris攝影
在台北市郊的陽明山土雞城吃一頓飯。圖/Sam A. Harris攝影
拜訪餐廳EMBERS,與團隊暢談味道的創作。圖/Sam A. Harris攝影
拜訪餐廳EMBERS,與團隊暢談味道的創作。圖/Sam A. Harris攝影

這期雜誌充滿了人的故事,我們特別喜歡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物──像是早餐店阿姨、大安森林公園裡的賞鳥人、釣蝦場裡的大叔⋯⋯台灣人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有無特定的人物讓你印象深刻?

台北的長者們讓我印象深刻!我注意到有很多退休年齡(甚至更高齡)的人出現在街頭,這讓我非常驚喜——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這個年齡層的人往往往被邊緣化,甚至被孤立。但在台北,我看到他們是充滿生命力的存在──他們在工作、運動、社交,或只是自在地在公共空間裡存在著,散發穩定而自信的氣息。當然,我無法一概而論,也許我們只是運氣很好,但遇到的每一個人,真的都非常有幽默感。

若地理位置與氣候確實會影響一座城市的性格,作為南方島嶼上的首都,你會怎麼描述台北帶給你的感受?

台北市區及其周邊的自然景觀讓人驚艷,這樣的環境賦予這座城市一種「實質的呼吸空間」,綠意與自然地貌,加上亞熱帶的氣候,使得它比許多大城市更有餘裕、不那麼令人壓迫。

在大安森林公園捕捉到充滿活力的賞鳥人。圖/Liz Seabrook攝影
在大安森林公園捕捉到充滿活力的賞鳥人。圖/Liz Seabrook攝影
造訪位於中和的刀具專賣店。圖/Liz Seabrook攝影
造訪位於中和的刀具專賣店。圖/Liz Seabrook攝影
展開淡水河與台北聚落發展、市民生活的關係。圖/Sam A. Harris攝影
展開淡水河與台北聚落發展、市民生活的關係。圖/Sam A. Harris攝影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34「打開台灣感性,走向南方世界」

台灣感性風靡韓國,日本雜誌接連製作台灣特輯,歐美對台灣政經文化投以關注⋯⋯這些好奇眼光中,無不隱含了一種對南方的想像。同時,島上越來越多人選擇南漂或回鄉,來自南方的創作茂盛生長,台灣也正在重新想像自身的南方。本期專題從「南方的台灣,台灣的南方」展開,蒐集國際視角與在地經驗,探索一種偏南的生活質地與情感。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林亞璇

Issue134

是台灣魅力,還是視覺文化偏見呢?/攝影師 鄭弘敬

是台灣魅力,還是視覺文化偏見呢?/攝影師 鄭弘敬

2025/06/14
走訪台灣鄉鎮與離島,用居民的視角拍攝/攝影師 水島貴大

走訪台灣鄉鎮與離島,用居民的視角拍攝/攝影師 水島貴大

2025/06/14
生活在一座躁動之島——音樂人謝銘祐與《偏南》

生活在一座躁動之島——音樂人謝銘祐與《偏南》

2025/06/15

最新文章

《Fare》製作台北特輯,從飲食文化、環境地貌、居民生活等角度深入這座城市。圖/...

英國雜誌《Fare Magazine》的台北探索:一座滿足每種飲食需求的城市

2025/09/21

重新理解家,是成為自己的依據——《我家的事》導演潘客印╳演員曾敬驊

2025/09/19
圖/索卡藝術提供

《尚未命名的抵達》梁凱棋×溫晉豪雙個展台南索卡藝術9/20登場

2025/09/19
羅大佑以EP致敬鄧雨賢,兩代音樂巨匠跨時空對話。記者王聰賢/攝影

音樂傳承的使命 羅大佑致敬鄧雨賢 兩代音樂教父跨時空對話

2025/09/19
「聲子蟲」主創吉他手柯明,擅以空間感營造氣場,傳達悠遠長流的演奏風格。

以音樂衡量家的基準,超越言語的表達——聲子蟲柯明

2025/09/19
從小就被鼓勵透過各種創作方式玩耍,畫畫是鄭敬儒隨性私密的個人筆記。

拿著畫筆互看,帶著家的安心感創作——deca joins 鄭敬儒

2025/09/19
一嶼ISland 呈獻臺灣攝影家「李雨軒 Viewfinder 攝影展」,以老相...

「李雨軒 Viewfinder 攝影展」一嶼登場!以老相機觀景窗捕捉光影記憶

2025/09/18
國際重量級作家金英夏,首度來到屏東,10月4日11點在恆春文化中心舉辦講座。圖/...

2025南國漫讀節來到恆春 重量級作家金英夏、吳若權歡慶建城150周年

2025/09/18
李元佳個展文心藝所展出!以點的宇宙為核心,一睹藝術家從臺北到坎布里亞四大時期的極...

「李元佳個展」文心藝所登場!以點為宇宙, 一展四大時期極簡抽象旅程

2025/09/17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