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過程本身才是一切——建築師西村周治,與廢屋共度的時間

2025/08/22 採訪、文字整理/胡士恩

日本建築師西村周治以神戶為據點,帶著不同背景年齡和背景的團隊,與廢屋共存。他們的目的地從來不是轉廢為用,而是看清楚每棟廢屋的模樣,發掘暗藏在其中的自然生機,以及為修繕所共度的時間和表達。他告訴我們「若有『總能活下去、不至於死亡』的空間就好了」,而透過這篇訪談可以發現,那處珍貴之所,早已存在他心中。

成為建築師的契機?你覺得自己是怎樣的建築師?

小時候我就模糊地想要做些什麼東西,街上看到的東西幾乎都被我當成是建築。國中時,在大學教經濟學的父親用繼承來的錢買了一棟廢屋,我跟著一起動手修繕。高中時,我在稻田旁找到一輛被丟棄的腳踏車,把它修好送給朋友,我修改的腳踏車在校園裡流通,其中有一台的車架原來是被偷來又丟棄的贓物,我被警察逮捕,警察狠狠罵了我一頓,說我是罪犯,那一刻我對社會的制度與規範產生了疑問,我不再回家,靠送報生活。大學入學考試時,我發現藝術大學有建築學科,就報考了,但當時並沒有真的想成為建築師。

我的人生轉折點是311東日本大地震。世界劇烈改變。恰巧那段時間,我母親剛從精神病院出院不久就自殺了,而我修好住著的廢屋也因為要蓋高樓被迫趕走,人生跌到谷底——但我卻感覺自己從所有牽絆中解放了。我借了一筆錢另買下一間廢屋成為屋主,修房子、聚集人群、一起生活——這也就成了如今我持續延展的模式。

廢屋計畫怎麼開始的?

其實會開始修廢屋,單純是因為沒錢,當時能租得起的房子只有廢屋,為了生存不得不修。只是這樣的計畫吸引了各式各樣的人參與,意外地讓那裡變成一個非常有趣的場所。我一個人修廢屋的計畫大概從23歲開始,而集體修繕的形式則是從2018年展開,到現在大約是第7年。成員也擴展到20至30人。

你們以神戶為據點,那裡的廢屋有什麼特質或共通點?

我們的活動僅限於神戶市內。神戶是一座坡道之城,許多地方工事車輛無法進入,不僅難以開發,這樣的地段在不動產估價上會被認為價值低廉。但也正因如此,靠近山邊的地帶仍保留了許多古老而有韻味的建築,那裡過去曾是富裕人家聚居之地,建造了許多結構優良的房屋,但如今部分地區已經荒廢,變成廢屋。

你對「無用」與「可用」的判斷標準是什麼?

日本雖然正面臨人口減少,但新建房屋卻仍在不斷量產。已經被判定為不需要的建築,在人口比例下自然無法被充分利用,或許理應被淘汰,但我們認為廢屋腐朽、生物侵蝕房屋的樣貌,也是值得珍視的存在。建築並不一定要只供人類使用,我們也不認為「廢屋被再生得很漂亮,大家一起歡呼」就是最終目標,和大家一起生活、在其中修繕房屋、同時讓人們在此展開各種表達活動——這個過程本身才是一切。

大家一起生活、在其中修繕房屋、同時讓人們在此展開各種表達活動,是西村組廢屋計畫的重要核心。
大家一起生活、在其中修繕房屋、同時讓人們在此展開各種表達活動,是西村組廢屋計畫的重要核心。

第一次踏進廢屋,你會如何感受、觀察?

我會觀察光線從哪裡照進來、濕氣在哪裡聚集、建築是如何隨著時間而損壞的。荒廢有其順序:是從屋頂開始侵蝕,還是自地基逐步受損?在解體的過程中,我能感受到時間的流逝,並從中學習建築的歷史。昆蟲的繁殖也會透露建築的弱點,讓我得以思考該如何修復。改修完成後,常會有一種「啊,終於把它修好了」的寂寞感。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原本棲息於廢屋的生命與昆蟲失去了居所,建築也變成無菌的狀態,得以更持久地供人類使用。但有時我會想,這樣對地球真的算是好事嗎?建築最後變乾淨、漂亮是理所當然的,但如果有人願意樂於使用它,甚至能想出我自己都預料不到的有趣用法,那會讓我感到無比開心。

在廢屋解體的過程中,西村周治感受到時間的流逝,並從中學習建築的歷史。
在廢屋解體的過程中,西村周治感受到時間的流逝,並從中學習建築的歷史。

你怎麼看待「跟廢物一起活」?

數千年、數萬年來,生與死不斷循環往復,廢物只是這過程的一部分。我不覺得其中存在所謂「好」或「壞」的判斷。 即便在人類眼中已成廢屋的建築,白蟻仍會咬食木材,植物從地板長出穿破屋頂,金龜子會在化作土壤的榻榻米裡築巢,成為牠們熱愛的棲居之所。生命就在身邊,人類也只是與這些生命一同存在而已。

現在我們的群體生活裡,「修房子」與「表達活動」混雜成一體,這正是我覺得有趣的地方。若能在世界的一角,存在一個「總能活下去、不至於死亡」的空間就好了。我希望能打造一個地方,讓年輕人在青春的一段時光裡停留,然後再啟程踏上自己的旅途,就像一根旅途中的棲木一樣。我以前常抱著「必須徹底修好」的想法,反而做了許多多餘的事情。最近我不斷提醒自己回歸簡單純粹,只在最必要的部分動手,僅用身邊現有的材料去建造。

西村周治|1982年出生於京都,日本一級建築師,以購買破舊到無人問津的廢屋並進行改修為活動方式,每完成一處就搬入居住,然後再持續重複。近年來更進一步,一次購買多棟房屋,發展成「村落」,如今在各地已陸續形成一個個「村」。
西村周治|1982年出生於京都,日本一級建築師,以購買破舊到無人問津的廢屋並進行改修為活動方式,每完成一處就搬入居住,然後再持續重複。近年來更進一步,一次購買多棟房屋,發展成「村落」,如今在各地已陸續形成一個個「村」。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39「廢不是盡頭,是另一種存在」

人如何跟廢物一起活?抱持著疑問展開企劃,卻意外發現,廢物是日常殘酷卻必然的存在,被遺忘的逝去模樣,非主流的畸形聲響,不受重視的形體找到自信求生的方法。我們時時刻刻與廢共存,允許自己擁有廢的時刻——廢與用,或許只有一念之隔。廢是活著的,理解廢能帶來希望。

◎圖片提供:西村周治

◎責任編輯:胡士恩

Issue139

就是因為不會再更差了——藝術家張徐展,以創作回應被視而不見的存在

就是因為不會再更差了——藝術家張徐展,以創作回應被視而不見的存在

2025/08/22

最新文章

重新理解家,是成為自己的依據——《我家的事》導演潘客印╳演員曾敬驊

2025/09/19
圖/索卡藝術提供

《尚未命名的抵達》梁凱棋×溫晉豪雙個展台南索卡藝術9/20登場

2025/09/19
羅大佑以EP致敬鄧雨賢,兩代音樂巨匠跨時空對話。記者王聰賢/攝影

音樂傳承的使命 羅大佑致敬鄧雨賢 兩代音樂教父跨時空對話

2025/09/19
「聲子蟲」主創吉他手柯明,擅以空間感營造氣場,傳達悠遠長流的演奏風格。

以音樂衡量家的基準,超越言語的表達——聲子蟲柯明

2025/09/19
從小就被鼓勵透過各種創作方式玩耍,畫畫是鄭敬儒隨性私密的個人筆記。

拿著畫筆互看,帶著家的安心感創作——deca joins 鄭敬儒

2025/09/19
一嶼ISland 呈獻臺灣攝影家「李雨軒 Viewfinder 攝影展」,以老相...

「李雨軒 Viewfinder 攝影展」一嶼登場!以老相機觀景窗捕捉光影記憶

2025/09/18
國際重量級作家金英夏,首度來到屏東,10月4日11點在恆春文化中心舉辦講座。圖/...

2025南國漫讀節來到恆春 重量級作家金英夏、吳若權歡慶建城150周年

2025/09/18
李元佳個展文心藝所展出!以點的宇宙為核心,一睹藝術家從臺北到坎布里亞四大時期的極...

「李元佳個展」文心藝所登場!以點為宇宙, 一展四大時期極簡抽象旅程

2025/09/17
第三屆《森林夜遊》於9/22至10/6 登場!以「光的藏身處」為題,邀大眾一起尋...

2025《森林夜遊》9/22嘉義登場!9組創作者╳9個場域╳開箱5棟建築

2025/09/17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