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 ‧ 穆勒《關於繪畫的思考》爍樂畫廊展出!一睹沒有邊界的畫布創作
德國藝術家邁克爾 ‧ 穆勒(Michael Müller)個展《關於繪畫的思考》於8月14日至10月4日在台北內湖gdm爍樂畫廊展出。展覽聚焦藝術家自2021年至2025年創作的全新大型繪畫作品,不只以超越畫布形制和尺寸的創作,引領觀眾藉由因果關係尋找新的可能,同時也透過藝術超越其物理邊界限制後的構圖思維,探索另一種繪畫極限。
從喬伊斯到桑塔格,深探邁克爾・穆勒的藝術語言
如果你也是沉迷文字的閱讀控,不要錯過近距離飽覽德國藝術家邁克爾 ‧ 穆勒(Michael Müller)作品的機會。熱愛閱讀的他,曾在訪談中分享個人書架上滿滿是詹姆斯・喬伊斯、葛楚・史坦、、蘇珊・桑塔格等著作的海量閱讀景況,同時,也讓人一窺這些作家是如何以筆鋒與敘事,潛移默化了他獨有藝術語言。
1970年出生德國,擁有四分之一印度血統的邁克爾 ‧ 穆勒,自幼便在東西方文化間穿梭,做為一名跨媒體視覺藝術家,其創作媒介涵蓋繪畫、文本、紙上作品、雕塑、現成物、音樂及行為藝術,同時他也擅於透過藝術創作來追尋個人身份及集體意識的認同。
因此,他的作品經常審視歷史敘事、科學方法、社會規範及語言體系的邊界,並透過轉化、衍生與虛構再造,將這些約定俗成的體系推向極限,並催生出極具衝擊力的藝術表現,並以獨樹一幟的藝術語言,深刻映射其對於人類經驗中物質與觀念層面的雙重探索。
獨特多層次手法的極致展現
在長達20年專注於素描創作後,穆勒於2014年重返繪畫,2017年起,穆勒開始在其系列《In Front of and Behind the Glass》(中譯:玻璃的兩面)中嘗試於帆布或鋁板上堆加疊玻璃層作畫,這種多層次手法不僅透過色彩和形構營造出虛擬的深度,也藉由玻璃的反光、筆觸的陰影以及觀者與作品間相對的位置,產生實體的深度感知。而此次展覽《關於繪畫的思考》正是將此創作方法推向更極端的探索。
此次展出的創作,每件作品均由一至兩塊畫布構成,周圍環繞著精心切割以模仿「襯卡」(passe-partout)的鋁塑複合板,並配以鋁框完成整體結構。傳統上,作為圖像與畫框之間的中介結構,襯卡用作於遮蓋圖像邊緣或支撐圖像位置的工具。因此在《關於繪畫的思考》系列中,穆勒將襯卡化為「啟動物」——穆勒刻意超越裝裱的物理限制,構建一種「開放式圖像建築」,使邊緣不再意味著消逝,而是建構形狀的開端。
透過延伸圖像與繪畫表面,將原本用於界定畫面範圍的「襯卡」轉化為繪畫基底,從而對繪畫的有限性與無限性提出質疑,比如藝術家如何在畫布的有限空間內做出抉擇?繪畫的過程中藝術家會捨棄哪些可能性或替代方案?此外,《關於繪畫的思考》的每一處筆觸皆遵循精密計算與預先規劃的概念意圖,而非即興創作。因為,對於穆勒而言,抽象,或者更確切地說「非具像」,並非偶然性的場域或是失去了敘事,而是一種敘事的轉變。
有趣的是,穆勒曾在《K4》(2000年 )作品系列中,將羅伯特‧穆齊爾(Robert Musil)的小說《沒有個性的人》(The Man Without Qualities)翻譯成他自創的語言。穆勒透過使文本喪失可讀性,將藝術家或作者的主體置於作品內容之上,確立爲作品的本體核心。這種帶有儀式感的創作方式,即是藝術家所強調—創作過程本身的重要性,而此概念亦貫穿穆勒藝術實踐的各個層面。
邁克爾 ‧ 穆勒個展《關於繪畫的思考》日期:8月14日—10月4日
時間:週二至週六11:00—19:00
地點:gdm爍樂畫廊(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390號1樓)
最新文章
-
邁克爾 ‧ 穆勒《關於繪畫的思考》爍樂畫廊展出!一睹沒有邊界的畫布創作
2025/09/05 -
「Natural Blue藍色企劃」NOKE忠泰樂生活展出!一睹當代創作者藍色收藏
2025/09/04 -
臺灣首次大型女性書藝研究展「自由自在」橫山書法藝術館登場
2025/09/04 -
2025 Camping Asia 11月登場!以舞蹈為語言、5檔精選表演節目一次看
2025/09/03 -
双方藝廊10週年聯展《非双》集13位跨世代藝術家一展時代縮影
2025/09/02 -
快樂島8/30高美館開展!日韓25位藝術家回應成人世界的脆弱
2025/09/01 -
楊德昌《一一》全新4K修復版9/19上映!預售原文海報緊急加印1125 套
2025/08/29 -
北藝中心化身派對仙山!2025 潮臺北《士林仙界大派對》8/30、8/31登場
2025/08/28 -
亂流:半睡飛行夢8/29北師美術館登場!展館化身機場,反思「飛行」的意義
2025/0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