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梁浩軒/突破舒適圈歷經淬煉、創造價值,讓別人看見你的光
大亞電纜今年成立65周年,從去年開始我們著手進行策展規畫,歷經疫情延後一次,終於在上周開幕了。開幕記者會場外,各界道賀花籃圍繞了半個展場,政商雲集、無論同行異業,無不獻上生日祝福。
記者會上,沈董闡述著他當年畢業之後,從美國回台接班的心得:當其他同學都進入高科技產業或者到矽谷工作,為什麼他卻得接手這個冷冰冰的電纜產業,一個無法激起熱情的事業?直到921地震那年,全台灣都陷入停電危機,他北上出差,看見台北城一片漆黑,才明白自己的事業在這個點上,有個重要的使命,是要帶給所有人一股穩定的力量——原本不喜歡的事情,於是開始有了新的意義跟價值。
回到自己團隊,今夏實習生應徵人數突然暴增,短短兩個月來了七百多位學生投履歷。仔細分析,許多留學生回台灣,因疫情無法回去上課,或者選擇不回去,直接在台灣進行線上課程學習。在與實習生的餐敘上,我問了這些同學們三個問題。第一題:以現在的年紀,對你來說有價值的事情是什麼?第二題接著問,如果五年後呢?第三題再問:那麼時間拉長到十年後呢?那件有價值、最在意的事情又是什麼?
多數人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讓它變得有趣、變成工作、變成事業,甚至未來可以成為志業。不可否認,這是一種最直接的路徑,也是最舒適的位置;但實際情況是,真正面臨創業、職場,我們經手的往往不是自己喜歡的事情。
它可能是一個責任、一種承擔,你必須突破舒適圈,歷經淬鍊與自我人格特質的形塑,訓練自己對於不喜歡之事的觀察力與敏感度,鍛鍊自己在面對這些事情上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能力,然後接受它,再讓它成為有價值的事情——你喜歡的事情。
許多人習慣挑容易被看見的事情做,因為「被看見」的價值好像比較高,但真的是這樣嗎?
台灣有很多隱形冠軍,多數以傳產為背景,這些隱形冠軍打遍全世界,做車燈、輪框、螺絲、齒輪…甚至尿布,這些在當時都不是容易被看見的產品,各個打出了今日無法忽視的耀眼成績。
如今,我們面臨的設計服務產業,若能換個方式去思考,路不只更寬廣,也更遠了。從服務設計開始,每一個產業都需要管理思維的導入,它不是件有趣的事情,包含流程、品質、組織、管理、品牌、商業模式...等,都能用廣義的策展來審視。
媒體太多、資訊太快,所有人都更有資源挑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但那些之所以能成就典範、甘願冒險的,唯有勇敢挑戰自己、鍛鍊自己心智的人,才能跑到最後。回望我們所處的環境,這個時空下的人們,換個思維:那些看似愈不有趣的事情,它終究有天會大放異彩,你將讓別人看見你的光。
最新文章
-
樂評人王祖壽/「瓦合」:草東沒有派對之「大象席地而坐」
2023/06/05 -
雀雀/「親愛壞蛋」:台版「寄生上流」還是現代大觀園?戲劇轉折如倒吃甘蔗迸現
2023/06/03 -
飲食作家葉怡蘭/威士忌的回望
2023/06/02 -
影評人馬欣/餘韻十足的「烈火焚身」:在棋盤廝殺的國際現實中,如何保有人的完整與尊嚴
2023/05/29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大叔環島的理由:即便是漫無目的漂泊,也有其意義
2023/05/26 -
Ying C. 陳穎/無麩質飲食會是翻轉傳統米食沒落命運的救命稻草嗎?
2023/05/23 -
自由記者廖芸婕的以巴蹲點日記:笑我們如此需要田野
2023/05/20 -
雀雀/「和平歸來」與「疫起」:同為SARS封院故事 是互文還是平行宇宙?
2023/05/20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走進台灣家常的川味:李雪辣嬌
2023/05/19 -
藝術收藏家姚謙/花季未了:關於男人的浪漫與溫柔
2023/05/15 -
芮塔/「造后者」打造韓國女性平權世界,選戰攻防宛如「行銷公關教課書」
2023/05/13 -
《人選之人—造浪者》共同編劇簡莉穎:承認無知、問對問題,故事才能長出對的細節
2023/05/11 -
雀雀/「不良執念清除師」:讓執念與世界和解的方式 笑淚兼具的青春奇幻台劇
2023/05/06 -
雀雀/Netflix「人選之人-造浪者」:寫實入骨碰觸政治社會議題 更對台灣影迷胃口
2023/04/29 -
文化觀察家李清志/城市文化的歷史櫥窗:老街建築保存與再生
2023/04/28 -
Ying C. 陳穎/明星光環無敵?反思主廚作為品牌的經營挑戰
2023/04/25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認同的媒介:方政倫 鄒築園的索恩納
2023/04/21 -
藝術收藏家姚謙/用藝術回味一趟旅行:澳洲當代年輕藝術家Juan Ford試圖確認人類與土地的關係
2023/04/17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