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梁浩軒:把會的事情做到專精,它也可能變成一種職業
梁浩軒的策展之路,曾被媒體形容為「26k小公關變身策展人」,但其實一路以來,他的創業之路走得踏實,沒有魔法變身,一切更像水到渠成。他從音響公司搬器材做起,後來經過公關公司和展覽單位的磨練,摸透舉辦展覽活動的所有環節,2012年他創立「INCEPTION啟藝」,以電影《全面啟動》的英文片名「INCPETION」命名,梁浩軒把策展看作是創造夢境,策展人就是造夢者。
他的第一檔自製展與樂評人馬世芳、五月天瑪莎,以及設計師聶永真、方序中等人合作,推出「The Beatles, Tomorrow 披頭四展」,大獲各界好評。而後他陸續與設計、運動、博物館、音樂等產業跨界合作,藉由策展創造不同內容被觀看和理解的可能。《500輯》邀請到這位造夢專家,分享屬於他的質青時代。
500輯:請描述一下25歲的你是什麼樣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
梁浩軒(以下簡稱梁):我25歲時世界發生很多大事,記憶猶新的是2008年金融風暴,當時我在公關公司上班,第一次感覺到公司好像快倒了,本來應該要辦很多尾牙、記者會、開幕活動,但那年所有業務量瞬間減少,我手上唯一的客戶剩下台積電的尾牙。同期間,蘋果的iPhone也在那陣子誕生,人生第一次從類比走到數位行動時代,感覺周遭所有事情都在改變,25歲好像有很多機會,但也很未知。
當時我很享受公關公司這份工作,我喜歡當「工作人員」在幕後服務,跟著團隊為了讓一件事情發生而努力,其實現在做策展也是同樣的事。公關公司的文化就是一直加班,花很多時間想創意、提案,我租房子住在一個沒有窗戶的小房間,那幾年一直過著這樣的生活。
500輯:你想對那個時候的自己說什麼?
梁:「不必變得強大,但要感受到強大。」這是我從電影《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裡的台詞學到的,男主角的年紀也差不多25歲,大學剛畢業,正在找人生未來的方向,電影談了很多年輕人面對未來世界的探索和徬徨,這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500輯:身在這個時代,你覺得究竟要為什麼而努力?
梁:這陣子有些感觸,不管是疫情前認識的名人離開,或是面對疫情發生,以前都會說“Now is future”現在就是未來,大家對未來充滿期待,但現在我會把這句話改成“Now is better.”享受當下最美好的時刻,展現最好的自己,把這個moment做好,其實就夠了。
500輯:那時候啟蒙你的人事物為何?
梁:賈伯斯對我影響很大,當年iPhone問世,你一定會認識這個人還有他的座右銘“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那讓我在20幾歲的時候,知道要保持渴望去面對事物,遇到自己不那麼擅長、或較沒興趣的題材,才會去挑戰、解決它。
當時還有王建民的19勝,很多事情打開我的眼界,不只是網路上的距離、連空間上的距離也縮短了,那一年台灣高鐵剛開通,我在公關公司辦活動,把客戶從台北接到台中、再到高雄。因為科技進步,有很多新的東西發生,我們就在那個時代下做事情。
500輯:25歲的你如何看待挫折和失敗?
梁:我們常去提案比稿,就算沒拿到案子,我也不會覺得自己失敗。反而會去想為什麼提不到、為什麼別人拿得到,去反省是否創意不足,或是準備得不夠好。很可能當時的我、20幾歲的人,總覺得沒有資格談失敗,畢竟人生的路還很長。如果把自己看得很偉大,失敗就變得很龐大;把自己想得渺小一點,失敗就顯得微不足道。
20多歲的復癒能力很好,以腳受傷為例子,經過時間修復之後,你會覺得自己「好起來了」,但40歲的人遇到同樣情況,很可能會一直認為「我腳受傷了」,那是不同的修復能力,包含生理和心理,心理也非常重要。
500輯:在那個時期,有沒有一句類似座右銘的話?
梁:就是賈伯斯的那句話,我把它當成座右銘,讓自己保持飢渴狀態。一直到現在,我還是會問自己,我對手上的事情是否還保持著渴望,當你夠渴望,就算半夜都會爬起來把想到的創意或文案寫下來。如果單純講熱情,熱情跟能量一樣,它會消失,唯有渴望會不斷激起你的慾望。
500輯:確定自己要成為策展人的契機是什麼?
梁:年輕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未來有個行業叫「策展」,有個例子很有趣,如果10年前有人喜歡一直在鏡頭前講話,大家會建議他當主播,但是現在大家會叫他去當youtuber。時代在轉變,新型態的職業很可能突然冒出來,所以我會說,不要去想你未來要做什麼,先去想「你會什麼」,只要把會的事情做到專精,它也可能變成一種職業、變成需求,你就會得到肯定。
做策展之前,我待過燈光音響公司,幫人家搬器材,覺得自己可以想一些idea,就進了公關公司想企劃,後來我去聯合報展覽單位工作,看別人怎麼經營一間公司,後來台灣出現策展產業,剛好可以收納我會的所有東西,我就進入這一行。回頭看,其實像是堆疊而來,加總我會的所有能力,濃縮在策展裡面。
500輯:實踐理想的過程有付出什麼代價嗎?
梁:美國作家傑克・倫敦(Jack London)曾經講過:「獲得智慧的唯一方法,就是用青春去買」。我付出的代價就是時間,唯有花時間去鑽研,才有辦法得到想要的東西。過程當然會有所犧牲,比如犧牲與家人朋友相聚,但如果你想要做一件事情,而且要做得長久,就是得花時間,上帝是公平的。
500輯:會給正在努力實踐自我的青年什麼建議?
梁:年輕人的自由是與生俱來,可是與其用力證明自己擁有自由,或許更應該在自由的條件下,證明自己的價值和主張,不要淪為抱怨或論述,行動和改變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專業非常重要,要讓專業成為一種文化和態度。我相信一定有某些核心價值可以貫穿不同世代,「專業」就是,從上一代、我們、到下一世代,專業的重要性不會改變。
最後,要找到真正的興趣。很多人把消磨時間當成興趣,看電影、逛網拍、上網,但這些是興趣嗎?興趣源自喜歡一件事情,因而花時間去研究、去了解,不要把打發時間和興趣混為一談。保持好奇心,去認識感興趣的事物,你才會有想法。
梁浩軒 小檔案
策展人,INCEPTION 啟藝執行長暨創辦人,專注設計、藝術、數位媒體等策展作品,擁有創造原創 IP的策展能力。作品有「玩具解剖展JASON FREENY ASIA」、「The Beatles, Tomorrow 披頭四展」、「單位展」、「#DINOLAB恐龍實驗室」、「中華職棒30週年特展—無人出局」、「哆啦A夢誕生前100年特展」等。
最新文章
登山家詹喬愉:愈年輕就愈要空出時間給自己,去充實還不足的地方
2021/02/24演員傅孟柏:自在更容易讓你遇到機會,患得患失的樣子很難隱藏
2021/02/23鄭宜農:我在各種挑戰中把自己逼到極致,然後變強
2021/02/09中子創新執行長張培仁:我就任性地做自己,所以我擁有快樂的青春
2021/02/08劇場導演樊宗錡:大膽地面對自己的焦慮,才能更踏實去衝刺夢想
2021/01/26「萬秀孫」張瑞夫:如果今天做一件事情是可以影響人的,我就好像可以做得更多
2021/01/16演員林柏宏:忠實表達喜怒哀樂但不流於發洩,正視情緒讓我的表演更開闊
2021/01/12創作歌手柯泯薰:體內到底住著幾個比利不要緊,因為每個思想支線都會回到身上
2020/12/28DJ小樹:聽的音樂跟大家不一樣,真的沒有不對勁
2020/12/25表演藝術工作者林子恆:我必須要成為噹自己的那個人,才能繼續放手一搏
2020/12/14創作歌手李友廷:情緒上賺來的快樂和累積的痛苦,想辦法在當下就花掉
2020/12/02作家蔣勳:回看25歲的自己,感謝那時在巴黎
2020/11/30《訪客》導演蔡佳穎、演員張軒睿:享受當下、莫忘初衷,靠內心去感受時,美好會自然發生
2020/11/25藝術家顏寧志(安地羊):當曝光自己變得容易,你會習慣不那麼用力去完成某件事情
2020/11/20服裝設計師江奕勳:一鬆懈就有罪惡感,這是我如影隨形的焦慮
2020/11/18音樂製作人陳君豪:專注面對你害怕的事情,反而更能從中得到解脫
2020/11/02樂團告五人:面對不得不流失的純粹,因為創作我們多保留住了一點
2020/10/19創作歌手黃明志:寫每首歌之前MV已經在我腦中拍好了,詞曲只是畫面的配樂
2020/10/02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