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華朗機工團長張耿華:創作是一場華麗的團體戰(下)
• 延伸閱讀:豪華朗機工團長張耿華:創作是一場華麗的團體戰(上)
讓豪華朗機工在2018臺中花博一舉成名的作品-《聆聽花開的聲音》-「還好當初有這朵花,否則可能被罵到爆。」花了這麼多納稅人的錢,如果只有硬體思維,除了會惹民怨,媒體一定會也大肆批評。團長張耿華認為,創作者的角色就是負責想多一點、多照顧一點事,因為上位者只能做通盤的佈局,但藝術家要留意細節,並告訴政府這些細節所能產生的高度,這是張耿華分享的做事方法。
「創作者要隨時讓自己處於敏銳的狀態,其實小朋友都有這樣的能力與直覺。」但隨著孩子們進入教育體系,那些天生的敏銳感官卻漸漸消失,想像力被抹煞了。「但我不在學校教書, 也不是我負責管理學生,所以我們沒有立場指責教育者。」他們曾經進到學校,帶小孩們在課堂中自由創作,「不想畫也沒關係,想撕掉也無妨!」至少在那段時間大家是自由的,可以盡情發揮想像力。
創作對你而言最迷人的地方?
在2009年之前,我們常幫美術館救火,例如臨時有國外藝術家佈展時出狀況,我們團隊會被找去幫忙。也沒領什麼費用,光可以跟藝術家交流就超開心,我們是用這種態度看待創作,所以團隊人數增加的速度相當慢。如果只是把做作品當成工作,可能就不適合來這裡,並不是我們要壓榨人力,而是做這行若沒有一些互助共享的心態,可能會很難適應。
創作的迷人之處一部分來自成就感,一部分是使命感。成就就是「我們竟然又完成一件作品!」那種心情;使命感則在於影響力,我們透過創作居然能影響別人的生命,或者是「我們救了這一局。」其實也不只有我們,而是很多人一起救了這一局(市大運&花博)。
這兩個Mega Events(大規模的文化、商業及運動活動)一開始都不被看好,雖然大活動需要藝術圈加入,但整個體系是混亂的,不知道怎麼做品牌行銷,最初藝術圈、設計圈的人炮聲連連,但很難得的是,我們團隊最後是被信任的。如果豪華朗機工做得出某種具儀式性的東西,控好那個大型展演,在一段時間內凝聚大家的力量,讓大家不只將其視為硬體設施,創造出那樣的認同即我們的使命。
當你們的創作理念與業主的期待有異時,會如何處置?
接2018臺中花博案的時候,業主最初告訴我們,他們想創造一個打卡亮點。我聽到就沒了興致,如果希望民眾打卡,只要輸出一個超大的Hello Kitty就可以了,幾十萬就能解決的事,幹嘛要花到上千萬。然而,公共藝術還是有雅俗共賞的必要性,所以我們改變了心態。若光有好的藝術概念,但沒有人願意打卡也達不到效果。
豪華朗機工做這種Mega Events一定要讓大家先看得懂,有一次我聽到愛知世界博覽會的策展人福井昌平說:「博覧會要成功靠的是『經驗』與『擴散』。」《聆聽花開的聲音》創造的經驗來自於它的超大尺寸與是動態,又有音樂表演,讓大家一看就會「WOW」;而擴散首先是從台北至台中,地域性很重要,我們的創作材料捨棄便宜的淘寶,尋求在地企業支援,市政府最後也接受這樣的作法。
如果我們可以把那些隱形冠軍或在地傳說,透過博覧會的作品呈現出來,就是最好的成果。在地企業的實力驚人,例如某家捐了2000萬的公司,他們員工自發性買了7000張票,又因為自己的公司有參與,員工會驕傲地對外介紹。
製造像這樣的亮點,可以分享給經濟部、交通部、科技部、文化部、教育部。大家一起合作的力量很大,我們團隊能做的是整合資源,齊聚力量再產生更大的亮點。
對於自己還不夠確定的事,你通常怎麼下決定?
放乖乖還是最基本的迷信,但其實有時候會問我阿公,他80幾歲,其實他搞不太清楚案子有多複雜,「啊就接啊!」他這樣回答(笑),有阿公背書感覺很好。
你最著迷於哪一種型式的創作?
以前我只要有紙筆,我就能在家裡和太太與小孩畫畫;有材料與工具,也隨時能去我朋友的工作室做陶瓷,但有些是沒有足夠的天時地利人和,就無法發生的作品。現在的我會盡可能把握這樣的機會,但那不代表我放棄最初的興趣。喜歡的事隨時可以做,然而,從很務實的一面來看,做好準備後若得到天賜良機,那就去完成它。這也是我們創作的原則。
不知你是否有終極的夢想?
我有階段性的目標,但也許沒有終極夢想。我並不知道將來能發展到什麼程度,有可能往更簡單的路走,也可能朝更複雜的方向去。做完花博,設計師方序中邀請我們做一個展覽——「小花計畫」。
在花博做的是置於戶外的15公尺大花,小花計畫則在當代館的教室裡,我們要如何在比例懸殊的創作中,同樣帶給人們感動?當畫面、聲音一起出現、當資料庫被打開時,我們要讓觀眾想起生活中的大小事,作品要透過似乎與每個人都有關的場景,不斷連結到個人。在小小的展場內,有人看完是哭著走出去的。
從作品到感動,再產生新的行動,被創作誘發的行為也許小到只是讓人打通電話回家給爸媽。我真的不知道能帶給社會多少影響,但我蠻期待變化能產生,只是現在還無法預料將來會發展出什麼狀態,只是現在的每一步都有挑戰性與想像力。「反正計畫趕不上變化。」
活動資訊請點擊:文藝季臉書粉絲專頁
最新文章
-
台中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十月主題:詹宏志談消逝的文學物種
2024/10/02 -
【週三讀書會】洪愛珠:人在異地與飲食遷徙構成的文化交響曲
2024/09/05 -
從初代時尚部落客到流量管理締造者 廖亨利打造時尚圈的網紅王國
2024/07/31 -
台中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楊双子登場 一個台中作家的養成
2024/07/23 -
攝影師羅柏麟:我想拍下人們想被記得的樣子
2024/04/30 -
陳沛緹|曾是岩井俊二劇照掌鏡人 Ivy Chen的攝影與花藝生活美學
2024/02/17 -
譚光磊|藏身在出版界的奇幻阿宅 眾多翻譯暢銷書背後的版權經紀
2024/02/06 -
從華爾街回到台灣 詹偉立破框之舉 再造都市新天際
2024/01/12 -
2023亞洲50最佳餐廳第一!Chef Ton以提升泰國菜地位為使命
2024/01/07 -
詹宏志領軍!10位講者齊聚【週三讀書會】2024年專場 哲思妙想「跨」讀2024
2023/12/28 -
蔣雅淇「暖廚家味」計畫助急難家庭 江振誠、陳耀訓、楊柏偉、彭天恩、魏幸怡響應
2023/11/13 -
人工頭骨下的遠大夢想 林逸心斜槓出精彩人生
2023/11/07 -
台灣女孩闖進國際酒店高管層 上海艾迪遜酒店總經理林芸慧:有熱情才能做得好
2023/10/26 -
許茹芸《適合相愛的時辰》:乘風破浪之後 芸式唱腔再創事業新高度
2023/09/22 -
【質青創業】 Fermi Pasta創辦人、星級主廚James Sharman:供應「真食物」,讓我每天晚上睡得安穩
2023/07/13 -
【質青創業】不只是喝酒 「米凱樂」共同創辦人林幼航:精釀啤酒教會我們生活
2023/05/26 -
祥雲龍吟後再出發 稗田良平要做出寫上自己名字的料理
2023/05/08 -
【質青創業】創業沒在怕 只為人生開心 首位在台北、紐約兩地開畫廊的台灣女孩洪緹婕
2023/04/27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