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人生】成為意見領袖,替你的專業加分
在網路社群上人人可以展現自我,且輕易被看見。也許你不打算藉著當網紅作為主要收入,但成為網紅、或者更精確地說──成為意見領袖(KOL)能替你的專業加分。試想當你需要專業服務──例如法律諮詢的時候,而你不認識任何律師,這時,你很可能會先從網路上找到「看起來」專業的律師接洽,開啟一個合作的契機。角色換成你是專業人士──例如律師,你的專業能力和經驗與同行不相上下,如果你在社群上有經營起意見領袖的個人品牌形象,潛在的客戶就比較容易找到你,相較其他同行,更可能優先選擇與你合作。
經營起更立體的數位人格
隨著這樣的趨勢,越來越多領域的專家在社群上經營個人品牌,像是律師、翻譯、營養師、保險業務、房仲、獸醫師、設計師、健身教練、導遊、禮生、資訊工程師、政治人物、金融分析師⋯⋯可以說各行各業都能經營個人品牌。在facebook、instagram盛行之前,這些專家多半經營自己的部落格,或在PTT上分享專業見解。現在,除了專業資訊,他們還可以穿插自己的生活側寫,在社群上經營一個「更立體」的數位人格。不僅是專業,他們和其他人一樣也有日常的喜怒哀樂,也有其他的興趣,可能是衝浪、料理、旅行⋯⋯點綴在專業形象上,顯得更親切,看久了甚至有「我跟他很熟」、「他是我朋友」的錯覺。這也是社群平台設計的本意,要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想在社群上經營個人品牌成為意見領袖,很重要的就是「分享」:分享體驗、分享專業、分享觀點。「體驗」就是生活中的大小事,你有大家也有,較難差異化。分享體驗的內容比重不宜多,免得失焦讓大家忽略了你的專業。
多方討好容易讓觀點失去力道
分享「專業」重點不在於多深入的專業內容,而是「分享」。你用很淺白的方式從專業的角度來解釋某個熱門話題,同行或許會覺得「早就知道了,有什麼好講的?」,但非同行的廣大芸芸眾生會覺得有新的收穫。若被同行嫉妒,那也沒什麼好介意的,畢竟這麼基本的知識你知道他知道,但他不願意分享,而你分享後你就成了意見領袖。
「觀點」就是個人見解,相較體驗與專業資訊更容易差異化,但也容易遇到和你相左的意見。要提出加分的觀點,我認為「預設立場」很重要,想要多方討好不同立場的受眾,或者「各打五十大板」,往往會讓觀點變得沒有力道,甚至裡外不是人。評論的議題最好跟專業有關,最忌任何議題都發表高見,久了會模糊你專業領域輪廓。
因為不是在追求十萬粉絲,要成為專業領域的意見領袖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只要再稍微留心規畫,調整自己在社群上的個人品牌形象,會帶來超乎你預期的好處。
最新文章
-
雀雀/從「俗女」到「影后」看嚴藝文的全面升級
2024/11/16 -
塗翔文/「在熙的男,朋友」:初階同志議題 有哭有笑吸引觀眾
2024/11/11 -
雀雀/「X!又是星期一」:職場甘苦談 看見台灣喜劇的脈絡
2024/11/09 -
Ying C.陳穎/米其林摘星後加速倒閉?再談餐飲評鑑的兩面性
2024/11/07 -
雀雀/台劇「人生清理員」:描繪百態,每個人都該是自己的人生清理員
2024/11/02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新世代建築職人」:建築職人風潮的復興
2024/10/27 -
潘光中/《長樂曲》:剖析「小而美」古偶劇 高熱度絕非天外一筆
2024/10/26 -
藝術收藏家姚謙/一件收藏品的旅行
2024/10/23 -
藝術收藏家姚謙/人色:人物描繪,反應人們對自我認知的演變
2024/10/17 -
于國華/「靠鵝養大」返鄉創「鵝舖子」:餐桌上的向天歌
2024/10/14 -
雀雀/「黑白大廚」:動人廚師故事與華麗對決 讓韓食文化推向國際
2024/10/12 -
Ying C. 陳穎/法國知名老店為何接連陷入困境?談體驗行銷與創造情感連結的重要
2024/10/10 -
馬欣影評/「懼裂」:當黛咪摩兒掉進了「富江」的增殖世界
2024/10/07 -
製作人詹仁雄/韓綜「黑白大廚」拆解:把事情「搞大」,就對了!
2024/10/07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成熟的社會 才懂得欣賞老房子
2024/10/05 -
雀雀/艾蜜莉在巴黎4:在對的時間問世「你的巴黎不是你的巴黎」
2024/10/05 -
雀雀/台劇「今夜一起為愛鼓掌」演技派掌舵 直面觀眾談性談心
2024/09/21 -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迎接,餐飲「小」時代
2024/09/16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