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人生】成為意見領袖,替你的專業加分
在網路社群上人人可以展現自我,且輕易被看見。也許你不打算藉著當網紅作為主要收入,但成為網紅、或者更精確地說──成為意見領袖(KOL)能替你的專業加分。試想當你需要專業服務──例如法律諮詢的時候,而你不認識任何律師,這時,你很可能會先從網路上找到「看起來」專業的律師接洽,開啟一個合作的契機。角色換成你是專業人士──例如律師,你的專業能力和經驗與同行不相上下,如果你在社群上有經營起意見領袖的個人品牌形象,潛在的客戶就比較容易找到你,相較其他同行,更可能優先選擇與你合作。
經營起更立體的數位人格
隨著這樣的趨勢,越來越多領域的專家在社群上經營個人品牌,像是律師、翻譯、營養師、保險業務、房仲、獸醫師、設計師、健身教練、導遊、禮生、資訊工程師、政治人物、金融分析師⋯⋯可以說各行各業都能經營個人品牌。在facebook、instagram盛行之前,這些專家多半經營自己的部落格,或在PTT上分享專業見解。現在,除了專業資訊,他們還可以穿插自己的生活側寫,在社群上經營一個「更立體」的數位人格。不僅是專業,他們和其他人一樣也有日常的喜怒哀樂,也有其他的興趣,可能是衝浪、料理、旅行⋯⋯點綴在專業形象上,顯得更親切,看久了甚至有「我跟他很熟」、「他是我朋友」的錯覺。這也是社群平台設計的本意,要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想在社群上經營個人品牌成為意見領袖,很重要的就是「分享」:分享體驗、分享專業、分享觀點。「體驗」就是生活中的大小事,你有大家也有,較難差異化。分享體驗的內容比重不宜多,免得失焦讓大家忽略了你的專業。
多方討好容易讓觀點失去力道
分享「專業」重點不在於多深入的專業內容,而是「分享」。你用很淺白的方式從專業的角度來解釋某個熱門話題,同行或許會覺得「早就知道了,有什麼好講的?」,但非同行的廣大芸芸眾生會覺得有新的收穫。若被同行嫉妒,那也沒什麼好介意的,畢竟這麼基本的知識你知道他知道,但他不願意分享,而你分享後你就成了意見領袖。
「觀點」就是個人見解,相較體驗與專業資訊更容易差異化,但也容易遇到和你相左的意見。要提出加分的觀點,我認為「預設立場」很重要,想要多方討好不同立場的受眾,或者「各打五十大板」,往往會讓觀點變得沒有力道,甚至裡外不是人。評論的議題最好跟專業有關,最忌任何議題都發表高見,久了會模糊你專業領域輪廓。
因為不是在追求十萬粉絲,要成為專業領域的意見領袖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只要再稍微留心規畫,調整自己在社群上的個人品牌形象,會帶來超乎你預期的好處。
最新文章
資深企畫葛大為:為自己的人設負責,讓創作成為他人的動能
2021/03/04Clubhouse熱潮下,創作者過度關注「當下」的危險
2021/03/04旅法作家陳穎Ying C./甜點與酒的甜蜜邂逅:台北這些地方推薦給酒迷
2021/03/03樂評人袁永興/聲音傳播新面貌:同步共感、深度參與的Clubhouse
2021/03/02文化觀察者于國華/來自市場的情味:在台東 Icifa 感受從自然到餐桌的食材旅程
2021/02/28文化觀察者李清志/社區的客廳:街角咖啡店
2021/02/25飲食評論家高琹雯/第一代法國美食家布西亞.薩瓦蘭: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怎麼樣的人
2021/02/25策展人梁浩軒/你青春裡的「天橋上的魔術師」來過了嗎?
2021/02/23旅日作家張維中/語音社群 Clubhouse 讓我想起的事:Twitter 崛起前的日本社群軟體 mixi
2021/02/18美食作家張聰/AKAME新品牌MATHARIRI是一間餐廳,還是一個趨勢的開始?
2021/02/15創意人李擴/疫情時代,人們何必守在擁擠城市?宅家經濟再定義
2021/02/15張家齊/把愛人還給她的家人,是一種現代的體貼
2021/02/09【閱讀與思考派對】李惠貞談薩古魯智慧:從日常開始練習回應的能力,那就是一種自由
2021/02/07【閱讀與思考派對】李惠貞╳葉肇元:善用AI,也能讓人類智慧更精進
2021/01/30旅法作家陳穎Ying C./經此一疫,甜點店是未來餐飲業新希望?
2021/01/29文化觀察者李清志/談大和頓物所、驛前大和旅社:屏東咖啡香與老建築再生
2021/01/29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被低估的農業國家隊,走訪西螺延平老街「永豐米糧行」
2021/01/29策展人梁浩軒/藝術與潮玩:「大人的玩具」與「小孩的收藏品」
2021/01/28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