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工作者李擴/永續連環圖:我從Freitag創辦人兄弟身上學到的消費哲學
歷經漫長思考,決定在10月底把我的小型零售店收掉。Book Design Shop隨著我兩年前離開北京,本已停止獨立書店業務,僅留下瑞士Freitag背包的展售。然而,2020的衝擊確實很大,上半年有近半時間沒能開門營業,銷售報表也顯示人們的消費轉趨保守。
就在兩年前的秋天,我才騎著fixed gear自行車,帶領Freitag創辦人兄弟與住北京的瑞士人Hans,在宛若迷宮般的大柵欄胡同與前門一帶漫遊。兩位中年大叔可說是行走招牌,到世界各地都有粉絲相迎,在談話中,他們總是溝通著經久耐用設計與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人稱「漢子」的Hans,則是身體力行以創業生活實踐著永續環保精神。
90年代初,Markus與Daniel還是從事設計的年輕小夥子,苦尋不著適合騎車的背包,於是決定自行製作。望著蘇黎世公寓窗外疾駛著的卡車,他們把腦筋動到貨櫃上的PVC防水廣告帆布。以單車快遞員身上背的包為靈感,Freitag將耐操抗磨的回收布裁切縫製成第一個郵差包,這個包現在由紐約MoMA收藏著。
五顏六色的防水布印刷著商標與文字,以綿延數千公里的歐洲公路為舞台,展示著企業商品資訊。回收被製作為包款後,成了抽象或片段的圖案,帶著歷經風霜的痕跡,對應到每一個人獨特的想像與喜好。這些包包,被全世界的人背在自行車道或人行道上,是具有強烈自我意識的風格配件。歷經更長時光後,帆布變得更舊了,原本跟著卡車,然後陪伴著人,一個工業製品因而獲得了第二輪生命。
回收的卡車防水布、汽車安全帶與自行車內胎,三者搭配即成一個包,其實與傳統的回收材料(recycle)概念不盡符合,亦非需經手工者心思巧手的材料再利用或創作(upcycle)。Freitag兄弟充滿創意的起點,只是思考了「如果一個新物品可以從既存的廢棄材料組合而成」那麼簡單。就如同他們熱愛的自行車(bicycle)文化,當今迫切不已的環保議題,其實是需要每個人停下來,檢視自己的消費與生活習慣,地球的未來大概就有救。
在店裡曾遇過德國女生背著已經看不出原本圖案的中型郵差包,使用15年連Freitag logo都磨平了,但她開心分享道「愈殘舊愈愛!」也聽剛從蘇黎世回來、到貨櫃堆疊而成旗艦店朝聖的客人說:「那城市連老阿嬤也背著看起來用很久的Freitag。」近年從曼谷、首爾到上海,蒐集少見花色結合Instagram分享,讓這個老品牌又潮了起來。我有熟客擁有不下20個包,瑞士人聽聞也只是禮貌笑笑。
成為品牌零售點五年下來,我在入手了一個郵差包與一個大背包後,告訴自己:「接下來我就要用一輩子了。」不久以前,我將兩個包掛上已經陪我十年的捷安特折疊公路車,完成了環島旅行。在美不勝收的花東縱谷裡,我環顧四周,的確,如果我們只懂不停興建與製造,那麼有天這些景色也不一定存在。
我也想到,瑞士人漢子每年春天,必定返回歐洲大陸,進行一趟緩慢的自行車旅行。與其說這些年是在販售Freitag,我更像是在從他們身上學習,那面向環境、經過沉思才得出的消費哲學。
最新文章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天母萬聖節傳統:有趣而難得的社區文化特色
2024/11/18 -
雀雀/從「俗女」到「影后」看嚴藝文的全面升級
2024/11/16 -
塗翔文/「在熙的男,朋友」:初階同志議題 有哭有笑吸引觀眾
2024/11/11 -
雀雀/「X!又是星期一」:職場甘苦談 看見台灣喜劇的脈絡
2024/11/09 -
Ying C.陳穎/米其林摘星後加速倒閉?再談餐飲評鑑的兩面性
2024/11/07 -
雀雀/台劇「人生清理員」:描繪百態,每個人都該是自己的人生清理員
2024/11/02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新世代建築職人」:建築職人風潮的復興
2024/10/27 -
潘光中/《長樂曲》:剖析「小而美」古偶劇 高熱度絕非天外一筆
2024/10/26 -
藝術收藏家姚謙/一件收藏品的旅行
2024/10/23 -
藝術收藏家姚謙/人色:人物描繪,反應人們對自我認知的演變
2024/10/17 -
于國華/「靠鵝養大」返鄉創「鵝舖子」:餐桌上的向天歌
2024/10/14 -
雀雀/「黑白大廚」:動人廚師故事與華麗對決 讓韓食文化推向國際
2024/10/12 -
Ying C. 陳穎/法國知名老店為何接連陷入困境?談體驗行銷與創造情感連結的重要
2024/10/10 -
馬欣影評/「懼裂」:當黛咪摩兒掉進了「富江」的增殖世界
2024/10/07 -
製作人詹仁雄/韓綜「黑白大廚」拆解:把事情「搞大」,就對了!
2024/10/07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成熟的社會 才懂得欣賞老房子
2024/10/05 -
雀雀/艾蜜莉在巴黎4:在對的時間問世「你的巴黎不是你的巴黎」
2024/10/05 -
雀雀/台劇「今夜一起為愛鼓掌」演技派掌舵 直面觀眾談性談心
2024/09/21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