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計畫李惠貞/我們為何而工作
寫下這個標題時,我已工作30個年頭。在這悠長的歲月中,真正令我厭惡工作、不想起床上班的時間,前後加起來不到半年。每當我這麼說,總引來不可置信的眼光,但那不代表輕鬆好過,我的工作經驗和每個人一樣,是無數汗水和淚水累積的過程。五年前從上班族變成獨立工作者,很多朋友看我過得自由,以為我退休,事實上「退休」從未在我的腦海浮現過。
然而我並不是工作狂。前陣子讀到一篇文章,科學家說,我們能聽到聲音,是因為音波中的間隙,是因為空白,聲音才能被我們聽見。(1)對我來說,使用時間的方式也是如此,餘裕(閒暇)和填滿(工作)一樣重要。
我想是我們看待工作的角度有所不同。
生存,還是生活?
工作的目的似乎是個不需費心思索的問題,無非是為了生存、賺錢。但是,生存和賺錢只回答了一部分,即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絕對需求——「食物、水、溫暖、舒適、陪伴和安全」(2)絕對需求並非無窮無盡,畢竟當我們吃飽了之後,更多的美食能帶來的滿足感非常有限。
對現代人來說,絕高比例的庸庸碌碌是受相對需求所驅使,「這種需求讓人們亟欲『和左鄰右舍比排場』,在職場取得升遷,買更豪華的房子,開更名貴的汽車,成為更呼風喚雨的人。」如《為工作而活》書中所指出,「正是這種需求激勵我們在絕對需求得到滿足後,仍毫不鬆懈地加倍努力。」(3)相對需求是無止盡的。
「像芎瓦西人這樣的狩獵採集民族,通常營養充足,壽命比多數農業社會的人更長,而且每週鮮少工作超過15小時,能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休息和休閒活動上。」(4)
什麼是進步?進步應該意謂著使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工作也是同樣的目的。可回頭看人類演進的歷史,我們不免疑惑,科技的進步幫助我們省下許多時間,我們有因此比較不忙嗎?省下來的時間都到哪兒去了?「更好的生活」實現了嗎?「為什麼在一個空前富裕的年代,我們滿腦子想的仍舊是匱乏?」(5)
限制,還是綻放?
社會上有很多觀念從我年少時期至今幾乎沒有變過,其中最根深蒂固的是一種線性思考——所有當下都在考慮未來的投資報酬率。因此大學成為職業預備所,而非探索自己、擴大世界觀的學習場域;因此許多家長眼中只容得下少數幾「有前景」的科系,就職者也只是為了符合社會期待,從未就其他可能性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為你好」是個緊箍咒,然而這明顯存在著邏輯問題,每個人用以判斷好或不好的標準,僅來自於個人經驗(或甚至只是聽來的),有哪對父母能說自己全然清楚世界上所有奧秘、知曉未來每一個變數?因此我們是用窄化的認知去形塑一個更窄化的生命,這是限制,不是成長。
傳奇電影人彼德.金納在《教父》電影中,交錯剪接受洗儀式與刺殺場景,並做出讓教堂管風琴樂聲貫穿整個段落的決定。這電影剪接上偉大的一刻,得益於他的音樂背景,而非電影知識。(6)創投Airbnb的資訊界巨人保羅.格雷姆,大學唸的是哲學,後來又就讀羅德島設計學院,並在佛羅倫斯藝術學院學習繪畫。雖然他擁有應用科學碩士與博士學位,但我們很難說他現今的成就應歸功於哪一個階段。(7)
「『想法』並不是有可辨別界線、一瞬間產生的成品⋯⋯任何想法其實都是我自己和我邂逅的人事物之間不穩定、瞬息萬變的交錯。」(8)體驗生命的過程,才是一個人能夠擁有理想職業發展的最重要資產。
恐懼,還是愛?
《是你讓工作不一樣》書裡有個溫暖的案例。一對年輕夫妻的孩子麥肯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小小的身體接受過多次手術。手術過後需要大量休息,但對這對父母來說,在病房的日子很難放鬆,除了不時有護理人員進來,還有粗手粗腳的清潔人員,把好不容易睡著的孩子驚醒。然而,他們在費城的醫院遇到了一位特別的人。這位名叫摩西的清潔人員總是小心翼翼地開門,如見到孩子醒著,他會去自我介紹,用自己的工作分享一些清潔小智慧、並鼓勵他一定會愈來愈好。當一家三口離開醫院之後,母親心中列了一份感謝清單,她把第一張謝卡寄給了摩西。
「對其他人來說,麥肯是病患,或是一件工作、一個麻煩,但對摩西來說,他是個人。」(9)
我們的言行經常來自兩種根源:恐懼或愛。很多時候,人們工作的原因是前者,不論富人或一般人,皆因為「害怕不夠」或「害怕被奪走」而成為只有工作而沒有生活的人。可是,不斷追逐「消費更多」或「擁有更多」,並不能保證幸福。
摩西是另一種工作者,他從愛出發。他的存在幫助了一個家庭,他使自己的工作得到尊敬。他的薪水可能不夠他買很多東西,可是他直接到達我們賺錢所為抵達的境地,那是他立足的地方,不需追求。
《先知》說:「自你心中抽絲織布,就好像你心愛的人將要穿它;以關切之情造屋,就好像你心愛的人將要住進去;溫柔地播種、快活地收成,就好像你心愛的人將要吃那果實;在所有你製作的東西中注入你心靈的活氧⋯⋯工作是愛的具體化。」(10)
世上沒有完美的工作,如果我們全心投入,我們自己就能定義完美。只要工作的原點不是來自於盲從,我們持續抱持著對「探索自己」的好奇,不被無法滿足的需求所奴役,任何工作都能使我們更靠近生命的本質。
能夠工作,其實是幸福的。
(1)《追尋寧靜》,喬治.普羅契尼克著,韓絜光譯,漫遊者文化(2)、(3)、(4)、(5) 《為工作而活》,詹姆斯.舒茲曼著,葉品岑譯,八旗文化
(6)《剪接師之路》,賈斯汀.張著,黃政淵譯,漫遊者文化
(7)《用藝術力突破商業瓶頸》,增村岳史著,楊明綺譯,典藏藝術家庭
(8)《如何「無所事事」》,珍妮.奧德爾著, 洪世民譯,經濟新潮社
(9)《是你讓工作不一樣》, 大衛.史特、坦納機構著,許恬寧譯,時報出版
(10)《先知》,紀伯倫著,王季慶譯,賽斯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胡士恩
最新文章
-
雀雀/「親愛壞蛋」:台版「寄生上流」還是現代大觀園?戲劇轉折如倒吃甘蔗迸現
2023/06/03 -
飲食作家葉怡蘭/威士忌的回望
2023/06/02 -
影評人馬欣/餘韻十足的「烈火焚身」:在棋盤廝殺的國際現實中,如何保有人的完整與尊嚴
2023/05/29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大叔環島的理由:即便是漫無目的漂泊,也有其意義
2023/05/26 -
Ying C. 陳穎/無麩質飲食會是翻轉傳統米食沒落命運的救命稻草嗎?
2023/05/23 -
自由記者廖芸婕的以巴蹲點日記:笑我們如此需要田野
2023/05/20 -
雀雀/「和平歸來」與「疫起」:同為SARS封院故事 是互文還是平行宇宙?
2023/05/20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走進台灣家常的川味:李雪辣嬌
2023/05/19 -
藝術收藏家姚謙/花季未了:關於男人的浪漫與溫柔
2023/05/15 -
芮塔/「造后者」打造韓國女性平權世界,選戰攻防宛如「行銷公關教課書」
2023/05/13 -
《人選之人—造浪者》共同編劇簡莉穎:承認無知、問對問題,故事才能長出對的細節
2023/05/11 -
雀雀/「不良執念清除師」:讓執念與世界和解的方式 笑淚兼具的青春奇幻台劇
2023/05/06 -
雀雀/Netflix「人選之人-造浪者」:寫實入骨碰觸政治社會議題 更對台灣影迷胃口
2023/04/29 -
文化觀察家李清志/城市文化的歷史櫥窗:老街建築保存與再生
2023/04/28 -
Ying C. 陳穎/明星光環無敵?反思主廚作為品牌的經營挑戰
2023/04/25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認同的媒介:方政倫 鄒築園的索恩納
2023/04/21 -
藝術收藏家姚謙/用藝術回味一趟旅行:澳洲當代年輕藝術家Juan Ford試圖確認人類與土地的關係
2023/04/17 -
把工作交辦給AI?出版工作者李惠貞:我為什麼要放棄體驗,把它外包出去
2023/04/16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