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者于國華/粿婆的黏性 米食文化的人情味
桃園市大溪區一處三合院,有個「雙口呂文化廚房」;這裡大灶不煮飯菜,只開課教授米食製作。對米食的眷戀,來自一對年輕夫妻,對灶旁阿媽慈愛身影的念念不忘。
黃騰威和周佩儀出國旅行、體驗文化之餘,總會反思:台灣有哪些文化特色令人留戀?米食,是他們最有共識的答案。既然如此,能不能有一間廚房,用中文和英文教學,傳播台灣多元的米食文化?
2014年,騰威和佩儀先到台南學習傳統料理,再回家請教佩儀的祖母,做粿將近九十年、掌握了哪些秘訣?
「祖母說,學粿有什麼用?要我們好好念書、找個有用的工作。」騰威笑說,祖母做粿非常嚴肅,他和佩儀在學習過程經常被罵。祖母八歲開始做粿,有太多習慣和儀式被牢牢守護著,絲毫不得馬虎。
市面上賣粿,一個差不多五十元;但一片西式蛋糕售價經常高出數倍。「粿的價格沒有計算製作者的人力、時間和經驗!」騰威說,做粿消耗人力與時間,十分辛苦;粿要好吃還有許多「眉角」,這些長年累積的寶貴經驗,也沒有轉換成市場售價。
「曾經家家戶戶自己做粿,到現在市場已經不容易買到。如果技藝不能傳承,台灣米食文化將一起流失!」騰威說。
2019年底「雙口呂文化廚房」開幕,隨即遇上疫情;但騰威和佩儀維持營運,開設米食教學課程。漸漸有了口碑,客人為學習技法而來,也有念舊的大人帶著孩子邊學邊做,順便述說從前家裡做粿的溫馨記憶。
到訪這天,佩儀試驗新口味,包括雙潤糕、紫蘇和艾草的黑糖草仔粿。她說,粿皮材料就是長糯米、圓糯米和在來米;各自比例拿捏,就是好吃的關鍵。
我環視傳統廚房裡的教室,心中默默算計著基本問題:一堂課容納二人到八人,要扭轉米食文化的流失,必須付出多大的努力?
蒸籠起鍋,草仔粿香氣滿溢。佩儀嚐了覺得不夠軟,和騰威討論著改進「糊化」過程,我立刻湊上前去了解。原來,製作粿食,研磨米漿去水後的乾粉團,是缺乏黏性的「粿粹」;取一部分粿粹放進滾水煮熟、以「糊化」產生黏性,這塊粉團就是「粿婆」。冷卻的粿婆揉進粿粹,整團米粉都有了可以塑形的黏性。
一小塊「粿婆」黏住一大團米粉!腦中浮現畫面,阿媽守著大灶做粿,用米食黏住一家人;佩儀教做粿,黏住念舊的年輕人和外國人。原來,做粿人有著如同粿婆的黏性,這真是米食文化的人情味!
走出雙口呂文化廚房,我的問題有了答案。只要有人願意學、願意做,就會像糊化的粿婆一樣釋放黏性,連結更多人一起參與台灣米食文化的振興。
最新文章
-
藝術收藏家姚謙/相遇碧雲寺:精神上的啟動與共鳴才是真正擁有
2025/01/14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風之旅人-藝術家新宮晉的風動藝術作品
2025/01/13 -
雀雀/裴斗娜新作「家族計畫」:世界觀不用大,自成一格就很好看
2025/01/11 -
潘光中/誰能逃出生天?《魷魚遊戲2》弱肉強食的韓國階級社會現象
2025/01/04 -
Ying C. 陳穎/管太多還是數位排毒?從用餐文化意義思考餐廳手機禁令
2025/01/02 -
雀雀/「太太太厲害」:網路迷因昇華版段子 炸出台劇新鮮動能
2024/12/28 -
藝術收藏家姚謙/新店晚霞:如夢船的存在
2024/12/26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巴黎日常:生活裡的時尚
2024/12/22 -
潘光中/驚悚題材也能說出溫情故事 漫改韓劇《照明商店》探究生與死的模糊界線
2024/12/21 -
塗翔文/「優雅的相遇」:另一種疫情故事
2024/12/16 -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生活俯拾皆樂—在佛羅倫斯買菜
2024/12/15 -
雀雀/話題韓劇「現在撥打的電話」:現實永遠都比戲劇更不可思議
2024/12/14 -
雀雀/「一箱情緣」敘事展暖力 受傷靈魂得以安棲
2024/12/07 -
Ying C. 陳穎/當社群成主流 「專業食物攝影」還有未來?
2024/12/04 -
雀雀/音樂愛情劇「彈一場完美戀愛」跨國合作台劇新體質
2024/11/30 -
藝術收藏家姚謙/凝視觀音山:變幻之間,書寫屬於自己的心靈故事
2024/11/28 -
塗翔文/金馬61:婁燁「一部未完成的電影」 反映出的創作勇氣與堅持
2024/11/25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天母萬聖節傳統:有趣而難得的社區文化特色
2024/11/18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