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者于國華/粿婆的黏性 米食文化的人情味
桃園市大溪區一處三合院,有個「雙口呂文化廚房」;這裡大灶不煮飯菜,只開課教授米食製作。對米食的眷戀,來自一對年輕夫妻,對灶旁阿媽慈愛身影的念念不忘。
黃騰威和周佩儀出國旅行、體驗文化之餘,總會反思:台灣有哪些文化特色令人留戀?米食,是他們最有共識的答案。既然如此,能不能有一間廚房,用中文和英文教學,傳播台灣多元的米食文化?
2014年,騰威和佩儀先到台南學習傳統料理,再回家請教佩儀的祖母,做粿將近九十年、掌握了哪些秘訣?
「祖母說,學粿有什麼用?要我們好好念書、找個有用的工作。」騰威笑說,祖母做粿非常嚴肅,他和佩儀在學習過程經常被罵。祖母八歲開始做粿,有太多習慣和儀式被牢牢守護著,絲毫不得馬虎。
市面上賣粿,一個差不多五十元;但一片西式蛋糕售價經常高出數倍。「粿的價格沒有計算製作者的人力、時間和經驗!」騰威說,做粿消耗人力與時間,十分辛苦;粿要好吃還有許多「眉角」,這些長年累積的寶貴經驗,也沒有轉換成市場售價。
「曾經家家戶戶自己做粿,到現在市場已經不容易買到。如果技藝不能傳承,台灣米食文化將一起流失!」騰威說。
2019年底「雙口呂文化廚房」開幕,隨即遇上疫情;但騰威和佩儀維持營運,開設米食教學課程。漸漸有了口碑,客人為學習技法而來,也有念舊的大人帶著孩子邊學邊做,順便述說從前家裡做粿的溫馨記憶。
到訪這天,佩儀試驗新口味,包括雙潤糕、紫蘇和艾草的黑糖草仔粿。她說,粿皮材料就是長糯米、圓糯米和在來米;各自比例拿捏,就是好吃的關鍵。
我環視傳統廚房裡的教室,心中默默算計著基本問題:一堂課容納二人到八人,要扭轉米食文化的流失,必須付出多大的努力?
蒸籠起鍋,草仔粿香氣滿溢。佩儀嚐了覺得不夠軟,和騰威討論著改進「糊化」過程,我立刻湊上前去了解。原來,製作粿食,研磨米漿去水後的乾粉團,是缺乏黏性的「粿粹」;取一部分粿粹放進滾水煮熟、以「糊化」產生黏性,這塊粉團就是「粿婆」。冷卻的粿婆揉進粿粹,整團米粉都有了可以塑形的黏性。
一小塊「粿婆」黏住一大團米粉!腦中浮現畫面,阿媽守著大灶做粿,用米食黏住一家人;佩儀教做粿,黏住念舊的年輕人和外國人。原來,做粿人有著如同粿婆的黏性,這真是米食文化的人情味!
走出雙口呂文化廚房,我的問題有了答案。只要有人願意學、願意做,就會像糊化的粿婆一樣釋放黏性,連結更多人一起參與台灣米食文化的振興。
最新文章
-
雀雀/戲劇性,是共通的國際語言:許光漢話題韓劇「無路可走:輪盤賭」
2024/09/07 -
潘光中/話題劇《唐朝詭事錄》 打破熱門IP與流量演員迷思
2024/08/31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友善複利在人間:JIAMI呷米
2024/08/25 -
正港分局/雀雀劇評:台劇豪華陣容同樂會 木曜4超玩認真演
2024/08/24 -
飲食作家葉怡蘭/再偏遠也總能尋出一個所在:到處喝咖啡
2024/08/18 -
雀雀劇評/科技來自人性 台劇「Q18」與觀眾一起歷經人生課題
2024/08/17 -
藝術收藏家姚謙/透過肖像畫,閱讀別人也閱讀自己
2024/08/15 -
鬼才之道/塗翔文影評:台灣類型電影 展現成熟樣貌的里程碑之作
2024/08/13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有特色的「城市迎賓列車」 帶給觀光客美好的第一印象
2024/08/12 -
雀雀/追星追到下輩子!「我推的孩子」揭秘演藝圈生態
2024/08/10 -
Ying C. 陳穎/台灣真的需要更多米其林主廚嗎?論基礎訓練與專業認知的重要
2024/08/08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或者安醬:隨遇而安的選擇 將美感美食注入科技生活圈
2024/08/04 -
她的日與夜/雀雀劇評:大人系初戀感 引領跨世代觀眾族群共鳴
2024/08/03 -
袁永興/拍謝少年「噪音公寓」:重溫過往時間軸 搖滾人生繼續邁進
2024/07/30 -
從《巴黎,德州》到《我的完美日常》——論德國名導文溫德斯的追尋旅途
2024/07/29 -
誰是被害者2/雀雀劇評:台式懸疑犯罪劇迎戰第二季 眾星鬥戲引話題
2024/07/27 -
藝術收藏家姚謙/畫作「西瓜」:對應盛夏,精神上也需要降暑與安撫
2024/07/26 -
政壇旋風/潘光中劇評:當戲劇比現實還「真」 政壇殊死鬥反諷現實
2024/07/20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