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作家張維中/日本見聞:想過好生活,必先了解的「丟垃圾規則」
我的一位日本朋友曾經到台灣留學過,他跟我聊起剛到台灣生活,認為最具有「台灣特色」的事。我本來以為是咱們自豪的美食,沒想到他跟我說是丟垃圾。
他說學中文的課程教材有很多生活性主題,其中一個就是丟垃圾。一方面是教相關的會話用語,一方面也是讓外國人知道台灣的丟垃圾習慣。朋友說,在台灣每天要配合垃圾車來的時間才能丟垃圾,聽到「給愛麗絲」旋律就代表垃圾車來了,而且還得常常追著垃圾車跑,起初很不習慣,但後來覺得挺有趣,因為那真的是一種生活在台灣的實感。有別的國家也是這樣的嗎?朋友不知道,我也不確定,仔細想想,那或許確實是台灣特色。
如果不是住在大樓,一樓沒有垃圾間的話,那麼住在日本處理垃圾的方法跟台灣真的大不相同,很需要時間去熟悉。比方說,丟可燃垃圾(含廚餘)是每周一跟周四;丟不可燃垃圾是隔周的周二;丟飲食用的瓶罐、寶特瓶是每周二;丟塑膠容器跟紙類是每周六⋯⋯等等,非常複雜,且每個區域規定星期幾能丟什麼都不一樣。
日本人對如此複雜的丟垃圾規則也感疲憊。剛來日本時認識一個老師曾說,因為夏天悶熱,廚餘不能天天丟,堆在家裡又容易發臭,因此演變成能丟廚餘的前一天,家裡才會吃魚。今天晚餐吃什麼?先想想明天垃圾丟什麼吧!
丟垃圾要在當天早上八點前拿到公寓附近的「收集點」放置。收集點並不會有大型垃圾桶,只有一個告示牌,所以垃圾就是丟路邊。每隔一段路,就有收集點提供附近居民丟垃圾,垃圾車之後才來逐一收集。每天早晨出門上班,沿街走過堆積成山的垃圾堆是日常風景。偏偏東京有很多蠻橫的烏鴉,偶爾垃圾車還未來,垃圾已被牠們給啄得零亂不堪。以前日本氣候涼爽,垃圾丟在路上比較沒問題,但現在東京變得愈來愈熱了,肚破腸流的垃圾曝曬在炎天下,真是臭氣熏天。
垃圾分類瑣碎,家裡的垃圾桶就很重要。無印良品賣很多各式各樣的垃圾桶,我買的是有足夠空間可掛兩個垃圾袋,分別可燃與不可燃垃圾。後來不知道為何,有一天忽然說塑膠袋可以燒了,不能燒的塑膠只剩下寶特瓶和塑膠罐,所以就把垃圾桶空間都讓給了可燃垃圾。寶特瓶那些可回收的塑膠罐,從此收集在一個袋子裡,掛在冰箱與牆邊的隱密空間,滿了就拿下樓丟。
不過我覺得最麻煩的還是丟大型垃圾。垃圾超過一定尺寸,就得去超商買價位不等的垃圾券,然後上網預約丟棄日期。花錢丟垃圾也就算了,麻煩的是總在此時你發現,怎麼整區的人沒事都在丟垃圾啊?「旺季」時,很難預約到近三周內的丟棄日。
超大的電器和家具,自己無法搬運的,比較適合找回收業者。日本公寓的信箱成天有廣告傳單,號稱有多便宜就能幫你處理好那些廢棄物。我的台灣朋友小裕搬回台灣前研究了一番,發現網路上有很多人提醒,日本有非常多不肖業者收了你的錢,把東西給搬走,但並沒有妥善處理,而竟是載到深山裡隨意丟棄!像冰箱或洗衣機那些家電,只要一查序號,有辦法查到購買者是誰,於是最後警察找上門,有憑有據查到亂丟垃圾犯法的人是你,而非那些逃之夭夭的業者。
最後一提,我有點無法接受無蓋的垃圾桶,除了可能夏天會滋生小果蚊之外,每次經過看見垃圾就會覺得礙眼。對我來說,隱藏好垃圾也是家裡做好收納的一部分。挑個好垃圾桶,垃圾丟得好,一切看起來清清爽爽的,生活才能過得好。
最新文章
-
塗翔文/「優雅的相遇」:另一種疫情故事
2024/12/16 -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生活俯拾皆樂—在佛羅倫斯買菜
2024/12/15 -
雀雀/話題韓劇「現在撥打的電話」:現實永遠都比戲劇更不可思議
2024/12/14 -
雀雀/「一箱情緣」敘事展暖力 受傷靈魂得以安棲
2024/12/07 -
Ying C. 陳穎/當社群成主流 「專業食物攝影」還有未來?
2024/12/04 -
雀雀/音樂愛情劇「彈一場完美戀愛」跨國合作台劇新體質
2024/11/30 -
藝術收藏家姚謙/凝視觀音山:變幻之間,書寫屬於自己的心靈故事
2024/11/28 -
塗翔文/金馬61:婁燁「一部未完成的電影」 反映出的創作勇氣與堅持
2024/11/25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天母萬聖節傳統:有趣而難得的社區文化特色
2024/11/18 -
雀雀/從「俗女」到「影后」看嚴藝文的全面升級
2024/11/16 -
塗翔文/「在熙的男,朋友」:初階同志議題 有哭有笑吸引觀眾
2024/11/11 -
雀雀/「X!又是星期一」:職場甘苦談 看見台灣喜劇的脈絡
2024/11/09 -
Ying C.陳穎/米其林摘星後加速倒閉?再談餐飲評鑑的兩面性
2024/11/07 -
雀雀/台劇「人生清理員」:描繪百態,每個人都該是自己的人生清理員
2024/11/02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新世代建築職人」:建築職人風潮的復興
2024/10/27 -
潘光中/《長樂曲》:剖析「小而美」古偶劇 高熱度絕非天外一筆
2024/10/26 -
藝術收藏家姚謙/一件收藏品的旅行
2024/10/23 -
藝術收藏家姚謙/人色:人物描繪,反應人們對自我認知的演變
2024/10/17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