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時,嘉義市立美術館與天美藝術基金會攜手推出主題展「我們在此相遇」(Here is where we meet)。「相遇」乍看不過是物理位置上的相互靠近,卻可能從此開啟一連串的對話與交流,甚至啟動人與人、人與空間的化學反應。正如知名藝術評論家暨詩人、作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曾在著作《我們在此相遇》中,串連自己生命中舉足輕重的人物與城市,書寫出這些「相遇」如何串連起生命之詩;「我們在此相遇」(Here is where we meet)主題展,不只引用著作之名,更將「相遇」的概念擴大到天美藝術基金會如何在成立十年以來,支持並與逾54位臺灣青生代藝術家相知相遇;並巧妙回應在後疫情時代裡,人們再次於實體空間裡聚首,在藝術空間裡開啟更多對話與互動。「我們在此相遇」(Here is where we meet)一樓展區入口。照片提供_ 天美藝術基金會 攝影_ 王世邦
這段以相遇為名的旅程,起於展出莊禾、張致中、林亦軒、陳敬元、邱承宏與郭俞平等藝術家作品的1樓「生命中的移與遇」展區。在此,張致中《歌百工100-返鄉》、郭俞平 《我的胃裡還沒有午飯,脖頸在尋覓陽光,腦子求索著愛情,靈魂裡有慌亂,心裡則有一股刺痛》等創作,讓人看見藝術家如何面臨自身創作生涯的抉擇,以及他們與社會或疏離或緊密的關係。「我們在此相遇」(Here is where we meet)一樓展區一隅。照片提供_ 天美藝術基金會 攝影_ 王世邦
接著,當我們拾步走進2樓「觀看轉向與理解」展區,包含林盈潔的 《一分之三弧》、陳松志的《別境系列-航(CYI)》、吳權倫的裝置作品《編隊 形變 犬變》,以及陳慶銘、張程均、羅懿君、劉致宏等人的創作,則顯示藝術家如何在美學的辯證基礎上,展現自我的日常實踐,以及與不同國家的他者互動。不只如此,由於部分展出作品為針對美術館空間進行的現地製作,藝術與空間的相遇,更為展出增添屬於現場的靈光。「我們在此相遇」(Here is where we meet)二樓展區一隅。照片提供_ 天美藝術基金會 攝影_ 王世邦。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