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500碗評審/NOBUO星級主廚Nobu Lee李信男:一碗魯肉飯,燉出職人的堅持
— Nobu Lee李信男
Q:請描述個人成長歷程與小吃之間的趣味故事?
A:其實,小吃並不是我從小生活裡就有的元素。我真正對小吃有印象,大概是五歲左右,那時候我還住在日本。因為媽媽要回台灣辦事情,所以我會被安置在一間幼稚園。每天早上,幼稚園的校車都會停在「來來豆漿」門口,讓我下車買一個蛋餅。這大概是我與台灣小吃最初的相遇。
我記得那個蛋餅裡的蔥,半生不熟的時候,會有一種特殊的氣味,對我來說是一個很臭的味道,而且很油膩。那是我對小吃的第一印象。
後來搬回台灣,小學時我們住在長春路一帶的違章建築裡,下課後我常會去巷口吃麵攤。這也是我開始比較頻繁接觸小吃的時候。不過,很多我現在喜歡的小吃,都是長大、出社會之後才慢慢發掘的。
還有一段記憶,是小學時住在內湖,每天要搭很早的巴士去東區上課。有時候太早到學校,還不能進校園,我就會去仁愛醫院後面那間「仁愛醫院豬肝湯」吃一碗乾麵配豬肝湯再去上課。現在那家店應該是由第二、三代接手,店名叫「陳鐵心」。我到現在偶爾還是會去吃早餐,當年那個味道一直都在,彷彿是從以前到現在始終為我們而保留著;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溫暖的事情。
Q:請問您對小吃的認知、理解,比如小吃的定義?
A:我覺得小吃很難定義,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一樣。但是對於身為一個廚師的我來說,從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小吃好吃與否,以及當地小吃飲食的文化深度如何,可以看到、感受到這個國家的人,對「吃」這件事情的在乎與執著的程度,以及對飲食的認知跟理解。
Q:您曾經在許多不同的國家生活、體驗過許多不同的文化,可否談談你在不同國家所觀察到的小吃現象?
先以新加坡來說好了。去新加坡之前,我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日本跟台灣。我以前就覺得台灣人吃得很廣,台灣的小吃種類也很多種。一直到我去了新加坡之後,我才真的發覺到新加坡的小吃的廣度跟深度,完全是另外一個世界。
新加坡的小吃不但集結了不同的文化,更進一步在不同文化之間,融合出屬於新加坡的新品項,並且深深扎根於在地生活當中,表示當地人對這個東西的接受度、認同度是很高的;對當時的我來講,是滿大的一種衝擊。因為一次有太多種我很不熟悉的文化——印度的、馬來的、印尼的,全部匯聚在同一個小城市,每天在你周圍一直發生。
你會發現有些華人會講一些馬來話,也見到馬來人會講一點華語,也看過印度人會講福建話。然後我們學料理面的飲食攤,有一攤華人、一攤印度、一攤馬來,其中一攤賣點心、兩攤賣飲料,吃的時候是全部混在一起吃;對我來講,那個衝擊是非常強烈的。
後來我到了紐西蘭,紐西蘭其實沒什麼小吃,小吃都是外來的。我記得我們學校附近有一個炸魚薯條(Fish and chips)專賣店,那是一個很破爛的店,魚炸完之後就是用報紙跟牛皮紙包一包這樣子。那應該是我覺得最屬於紐西蘭的料理,可以當小吃,也可以當正餐,非常具代表性。
日本的小吃感覺比較不一樣。因為以我的感覺來講,講到小吃應該是可以在路邊就可以買到、然後即刻享用的;但是在日本的話,就算是章魚燒,其實也沒有人會邊走邊吃。在日本的狀況是,你買了以後,你可能坐在那邊吃,或者是帶回家再吃。
所以日本給我一種沒有什麼是真正的「小吃」的感覺,或許鯛魚燒、章魚燒是小吃,但你並不會在街頭享用它。如果不能在街頭享用的話,對我來講會比較像是一個「小點心」,不太像是「小吃」。
Q:請問您此次評選的標準?美味的定義?
A:我覺得這一次的評選標準,就是全部都要是我真心喜歡的;這些店都是我沒事就會想要去吃的,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上一次有幾家店可能是我很喜歡、但我並沒有辦法常常去;那這一次的話,我評選的標準是「只要有經過、就會去吃」的店,以及「即便距離比較遠,但專程跑一趟也完全沒問題」的店。
— Nobu Lee李信男
Q:請問您在尋訪小吃時,有沒有特殊的用餐體驗或感人故事?
A:這一次在我的「十碗」當中,有一間「金仙魯肉飯松山店」,它去年也在我的「十碗」清單裡面。其實這家店,我20年前就開始去吃了。因為當時在附近打工,下午休息的時候肚子餓,想要找個地方隨便吃點東西,就來到這一家吃它的魯肉飯。
從20年前到現在,它我的感覺是沒什麼變。不像有些店,可能20年前的魯肉飯風格,會跟現在的魯肉飯風格差很多,好比魯肉的大小、顏色…等,會差很多。但這家都沒什麼變,因為我會有各個時期的照片做比對,做了比對之後,發現其實沒什麼變化。
有一次剛好跟老闆娘聊天,聊到他們最開始是做魯肉飯、蝦捲跟魚丸,生意一直不錯,後來有親戚也想做,他們就批蝦捲跟魚丸給他們用,也教他們怎麼做魯肉飯。這是在那個還沒有所謂的「加盟」概念的時代,發生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金仙魯肉飯」的招牌,但是味道可能都不太一樣的原因。
還有一個小故事,也想藉這個機會分享。2003年的時候,我第一次回台灣工作。當時回台灣的原因是我媽得了小腦萎縮症,我把她安置到安養院;那年的農曆春節,就變成我自己過。除夕那天下午,我正好在晴光市場附近,一邊遊蕩、一邊看看有沒有東西可以吃;因為除夕夜許多店家是不營業的,尤其20年前,除夕當天幾乎沒有店家開張。
當年的「黃記魯肉飯」還不是在現在的位址,而是在雙城夜市裡面。看到他們還在忙,我就走進去說:「請問你們有開嗎?」店家說:「我們五點半收攤。」我就在那邊吃了兩碗魯肉飯,當做是我的年夜飯。我一邊吃一邊思索,為什麼在除夕當天還要這麼拼?尤其平時就是採取不定期休、沒有固定店休,已經這麼忙、這麼累了,打拼是為了想買房子,還是有其他原因呢?感覺他們是一家人一起工作、一路打拼。
連續好幾年的除夕,我都是在那裡吃年夜飯;但是我始終沒有開口問過他們這個問題。一直到後來他們搬到目前的店面,還是一樣的經營者,我跟他們一樣都慢慢地不再年輕了。看著他們生意越來越好,陸續進入「亞洲50最佳餐廳」的「亞洲之粹」(Essence of Asia)、以及《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榜單,讓我覺得很感動。對我來說,有機會看到一家小吃店跟自己一起逐漸成長、成熟,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Q:請問推薦這十碗小吃的理由
A:去年為了希望讓名單更平衡,所以刻意納入各種不同類型的小吃,選了自己喜歡的涼麵、水餃、豬肝湯、甜不辣…等;但其實我自己真心最喜歡的,還是「魯肉飯」。當時我就想,如果我還能有再一次機會,擔任「500碗」評審的話,我會任性地全部都選「魯肉飯」。因為我覺得,若是只有一碗「魯肉飯」能上榜的話,實在是沒有辦法好好地展現出「魯肉飯」這種小吃在台灣的多樣性,以及它的深度。
Q:今年評選的標準與主軸跟去年有沒有不同?差異為何?
A:今年評選的主軸是「魯肉飯」。首先我會希望這「十碗」名單能夠盡量去涵蓋不同的地區。當然因為我住在台北市,我喜歡的店都在台北市居多;但是有機會去其他縣市的時候,我也會盡量去體驗各種不同風格的「魯肉飯」。
在挑選的時候,我優先放進來的是其他縣市的店家,像「基隆廟口22號攤」、宜蘭蘇澳鎮的「番割田甕缸雞」,還有高雄市的「南豐魯肉飯」等;這些店雖然我沒有辦法很頻繁地造訪,但都是我很喜歡的店家。
台北市的話,除了「金仙魯肉飯松山店」以外,超級名店我就盡量不寫了,因為寫了恐怕也只是錦上添花,怕給店家帶來更多困擾。因為有些店平時已經忙到一個不行了,我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就是,因為我的分享,造成店家太過於忙碌而累壞身體,或者因為生意太忙而導致員工離職、甚至影響到料理的品質,這些都不是我的本意。我覺得一家很棒的超級名店,只要「忙著」就好了;新朋友就隨緣,經過時想吃、就去吃,老朋友就定期回訪、繼續支持,我覺得這樣就夠了。
台北市店家的選法,我是刻意東、西、南、北各選一家。「東」是「金仙魯肉飯松山店」,「西」是大同區的「香滿園」,「南」是文山區的「寶杏堂手切魯肉飯溫補羊肉湯」,「北」是士林區的「良記福臨魯肉飯」。這樣不管你住在台北市的 哪一個區塊,都可以就近去嚐嚐看。
此外,大同區的「老童小吃部」是我特別想要推薦的新生代「魯肉飯」代表。因為吃「魯肉飯」的時候大家都是吃老店,我有意識到一件事情是,很少有年輕人出來創業做「魯肉飯」,那「魯肉飯」的未來在究竟哪裡?一些知名「魯肉飯」老店的傳承該怎麼辦?「老童小吃部」是我最近找到的一家新生代經營的「魯肉飯」,在承德路上,質感很好、很好吃,店面很乾淨。但是他們最近遇到一個困難是房東不續租,所以他們會換地方。
還有一家「啊興阿魯肉飯」,我覺得這是一家被低估的店,它開在條通裡面,是很少人知道的、很有趣的店,這家店放在我個人的名單上已經很久了。我是在一個寒冷的冬天,發現這家店的;那天因為天氣很冷,我懶得騎摩托車騎到「良記福臨」,就中途停下來隨便吃。吃了之後覺得非常美味,店裡只有兩、三張桌子,感覺好似是一對父子,一邊拌嘴、一邊在工作。店面在陳舊的老公寓一樓,卻給我一種很溫暖、很熟悉的感覺。
這家店幾乎沒有討論度,很少聽到有人談論,所以我希望可以有更多人可以看見他們、進而去支持他們。其實還有很多店,我也都想放進「十碗」名單,但是實在是放不進來,希望未來還有更多機會可以再跟大家分享。
— Nobu Lee李信男
● Nobu Lee李信男的精選10碗小吃
1.宜蘭縣蘇澳鎮/番割田甕缸雞:魯肉飯
稍感深刻的乾蔥甜味和切成細長條的豬油入口即化,算是我喜歡的型。這天米飯的口感立體,跟豬油彼此交融,咀嚼時香氣在鼻腔裡迴盪,非常愉悅。青菜炒得很好,味精也下得恰到好處。我會常常去吃。
2.台北市大同區/香滿園:魯肉飯
香滿園是我最常吃的魯肉飯。偏深的魯汁淋在小小一碗白飯上,精巧細緻。配上旁邊的酸菜再加一顆滷蛋,是我的魯肉飯標準曲。
3.基隆市仁愛區/基隆廟口22號蝦仁羹豬腳:魯肉飯
這碗魯肉飯是近來吃到的新歡之中最喜歡的。米飯偏乾,粒粒分明。醬汁不多但味道深刻。吃進嘴裡的第一口有種不確定感,接下來第二口、第三口油脂香氣開始蔓延,天使從天空降下在22號攤前吹著小號、法國號和嗩吶。
4.台北市松山區/金仙魯肉飯 松山店:魯肉飯
台北市區我最鍾愛的一碗。米飯乾濕份量適中,魯汁偏醬香系,肉丁入味,入口即化。20年來品質極度穩定,非常值得信賴的店家。
5.台北市大同區/老童小吃部:魯肉飯
第一次吃到用瓷碗裝的魯肉飯,上面的圖案還是大相撲72手,和稀勢里的四股名,不管是食物或是器皿都深得我心。魯肉做得極好,醬濃肉香、油脂入口即化,米飯顆粒勻稱,汁飯比例極佳,溏心蛋更是美味。最後加點的紅油抄手內餡緊實,調味到位。在這裡我看到台北魯肉飯的未來。
6.高雄市苓雅區/南豐魯肉飯:魯肉飯
魯汁肥瘦兼具,絞成大小不一的粗粒,口感有趣。醬色不深,但吃得出熬煮良久,非常入味下飯。米飯不圓,香氣也不突出,但配著眾多小菜一起吃適得其所。酸菜其實偏鹹不酸,邊吃邊覺得力量源源不絕的湧出。魯虱目魚、鑲苦瓜是我很喜歡的配菜。另外還有高雄人說是標配的魯貢丸,也值得試試。
7.台北市士林區/良記福臨魯肉飯:魯肉飯
魯肉底是以醬香為主,乾蔥打底。不刻意的加糖、冰糖等甜味平衡,而是利用一起燉煮的脂肪甜味慢慢堆疊。扒飯入口時醬香鹹味把味蕾打開,乾蔥香氣在鼻息間迴盪,最後入味的豬脂回甘。簡直是味蕾的jam session。肉燥飯沿襲一樣的風格,但是絞肉有肥有瘦有筋,香氣口感顏色風味皆為上品。一家小店同時出現魯肉飯和肉燥飯,證明經營者自身品味及對自己手藝的自信,以及對這一小碗飯的無比珍愛重視。
8.彰化縣彰化市/蚵丫仁:肉燥飯
以前上班時會有中南部的同事訴說家鄉魯肉(肉燥)飯種種的好吃,我都覺得是記憶魔法的美化使然。直到今天,我吃了蚵仔仁肉燥飯,那美味程度只有駭人可以形容。彈牙的豬皮,怡人的醬香,自然融化溢出的豬脂甘美甜味,黏口不膩的醬汁。當下我一邊扒飯一邊對以前被我笑過的同事懺悔,匆匆扒完一碗、再點一碗,以示我的敬意。
9.台北市文山區/寶杏堂手切魯肉飯溫補羊肉湯:魯肉飯
米飯選擇優良,雖然吃得出是大量烹煮,但是淡淡香氣還是保留。豬皮丁與豬脂大小適中涮嘴,醬汁有淡淡中式香料的香氣,不強調乾蔥蒜頭。對我來說值得特別前往,但是要有排隊的打算。
10.台北市中山區/啊興阿魯肉飯:魯肉飯
因「八條圓環」已經被註冊而更名為「啊興阿」。乍聽之下很像古裝劇中鎮守邊疆的滿族將軍名。「啊興阿」真的很小,三張桌子、八張椅子。一老一少負責經營備料,不知是否為父子關係?但我也很難想像,如果有這個年紀的年輕人會願意在非自家經營的攤子工作。魯肉飯等了一下才上桌。定睛一看顏色淡薄,魯汁裡充滿了許多碎粒。快速扒了一口飯,第一口就非常驚豔。以乾蔥,紅蔥頭和蒜末打底,慢慢的熬出香氣。豬脂在燉煮過程中慢慢融化分解成小碎塊,讓油脂膠質釋放。節制的使用醬油調味。魯汁淋飯的方式也頗為講究,並以瓷碗呈現。
● 500碗2025中/英文版官網:https://udn.com/500bowlsaward
● 500碗2025全台入選小吃Google地圖: https://reurl.cc/gYW9l7
第三屆500碗 THE 500 BOWLS AWARD 2025主辦單位:500輯
首席贊助:永豐金控、永豐銀行
指定用酒:塔木嶺橡木桶玩家
贊助單位:Pubble氣泡飲、丸莊醬油、法大炸雞
※ 酒後找代駕!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第三屆500碗評審
最新文章
-
500碗2025/500碗的美味靈魂 市集玩套圈免費送「丸莊醬油」
2025/07/19 -
永豐首席贊助500碗2025 可刷卡、行動支付「享」刷卡金有感回饋
2025/07/19 -
500碗2025/晶華軒廚藝總監鄔海明:小吃是台灣味不可或缺的一環
2025/07/19 -
500碗2025/國際名廚江振誠:小吃是生命中重要的一環 名單與大眾分享
2025/07/19 -
500碗2025/塔木嶺與珍煮丹合作「夏嶺初雪」 一甜一酸調飲注入微醺
2025/07/19 -
500碗2025/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困惑的時候 小吃給你答案
2025/07/19 -
500碗2025/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 :小吃不簡單 讓你吃了後感動
2025/07/19 -
500碗2025/PUBBLE氣泡茶以氣泡梅子烏龍清爽味蕾 夏日午後冰涼酸甜!
2025/07/19 -
500碗2025/法大炸雞招牌美味一次吃!現點現炸皮薄酥脆、口感超爆汁
2025/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