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大遷徙:盧明德》半世紀創作回顧:Media is Everything,穿越方舟邁向媒體解放
走進北美館展場,映入眼簾是一個巨大的貨櫃,藝術家盧明德緩緩地說著,這是從家鄉工業港都高雄來的貨櫃。這個入口意象就像大遷徙下,乘載生命萬物起源的方舟。盧明德是80年代台灣當代藝術的重要先鋒之一,引進跨領域、跨媒材的前衛思想。適逢台灣當代藝術的崛起、美術館與替代空間的萌芽,以及藝術家大量留學返台的高峰,盧明德預測藝術的進程將會是以媒體、環境、行為及記號為主體的方向發展。
藝術家盧明德1950年出生高雄,就讀師大美術系時期,受教於台灣前輩藝術家廖繼春、李石樵、廖修平等人,擅長以抽象表現主義技法結合強烈的「符號」特徵進行創作。而後,盧明德赴日研習綜合造型,接觸更多當代藝術複合媒材的表現形式,受到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提出的「媒體就是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山口勝弘的媒體轉換分期,以及波依斯(Joseph Beuys)社會雕塑等概念啟發,這些衝擊都帶給盧明德的創作觀點極大影響。
留學日本也是盧明德創作生涯最重要的一次大遷徙,它讓盧明德的創作思維從早期「純粹性符號繪畫」轉化到「材質語言」的表現,進而發展出「複合媒體藝術論」的理論架構,開啟「一切是媒體」的自由向度與時代意涵。此次北美館個展《大遷徙:盧明德》展出作品多達100餘件、1970年代至今的精彩創作,包含平面繪畫、錄影裝置、立體雕塑、空間裝置、現成物件的使用和文獻手稿等,為50餘年來創作的大規模回顧。
盧明德分享,包浩斯的跨域概念對他影響甚大,打破領域之間的界線,並解放媒材的約束。本次展出一件由霓虹燈書寫的經典作品《Media is Everything》宣告媒體時代的來臨,成為一個藝術創作典範的轉移,從平面性構成轉向了媒體解放的藝術年代。此外,本次展覽亦邀請河床劇團藝術總監郭文泰擔任展場設計統籌,並首次嘗試《花間迷走》球幕影像裝置,打造被盧明德稱為「動畫的大遷徙」的作品,其以劇場視角進行空間轉譯,將多年來的符碼記憶以迷走神經連結的概念,表現植物昆蟲鳥獸的共生與和諧,並展現其創作軌跡的縮影,透過視覺、光線、聲音等元素營造出沉浸式的五感體驗。
藝術家盧明德最後分享,近期的作品轉向以手繪動、植物符號為主的創作方向,表現回歸人的本質、回歸自然的「大遷徙」。他描繪各種植物作為符碼,並以圖鑑式的線條,隱喻著當今社群活動與網絡運用的面貌。同時以《如果生態不再是符碼?》系列中全新作品的提問,開啟創作上媒材遷徙的自問與反思。盧明德企圖消弭藝術跟生活的界線,在此藝術「大遷徙」最終回歸的是人的溫度,人生的「大遷徙」最終回歸的是自然。
台北市立美術館《大遷徙:盧明德》
2021.04.17-2021.07.18 台北市立美術館二樓2A、2B展覽室
最新文章
藝術家林明弘 讓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電扶梯變身 置身清代瓷瓶、花鳥圖案藝術空間
2022/08/17專訪紙本分格:台漫充滿「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活力和野心
2022/08/172022南國漫讀節/開幕7場講座開啟腦中多重宇宙 蔣勳、裴偉、郝明義開創南國讀力指南
2022/08/17京都百年木版摺出版社「芸艸堂」登台!〈神奈川沖浪裏〉等25幅浮世繪版畫,boven雜誌圖書館展出
2022/08/17孤獨的內在廊道,只有自己能穿越:李荔概念個展《in process 進行中》台中孵空間登場
2022/08/162022新竹市玻璃設計藝術節,9月上旬登場:「透明大百科」風動感主視覺釋出,四大場域層層詮釋玻璃光譜
2022/08/16《尋人・西門少女》特展,西門町的文學之聲:專訪李鼎、初孟軒、范宸菲、夏騰宏
2022/08/16【陳若齡專欄】盛夏的巴黎,去博物館看植物
2022/08/16專訪《他還年輕》作家兼詩人吳晟:要把力氣花在對自己生命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上
2022/08/152022台灣設計展主視覺、主題公布:新銳設計團隊Local Remote操刀,以科技編碼創作、藍色浪紋呼應臨港意象
2022/08/15歡迎進入台漫世界!18本讓你「欲罷不能」書單,瞭解台漫現在進行式
2022/08/13皆川明特展《TSUZUKU》登台!高美館10月下旬開展:8大主題深入minä perhonen,邀葛西薰、田根剛合作呈現
2022/08/12台通、9m88談現象級漫畫,他們為何對《T子%%走》情有獨鍾?
2022/08/12當代館主題大展《轉接器》MoCA登場:攜手洪建全基金會合辦,11位台灣當代創作者、3組表演團體展演
2022/08/12李亞倫X蘇微希:用漫畫留下一些什麼,也是一種使命感
2022/08/12漫畫家常勝:以創意為信仰,用一生成為職業漫畫家
2022/08/12《雪人》再見:88歲英國童書作家雷蒙.布力格辭世
2022/08/12江家華/畫出撫慰人心的紙上影像,4位危險等級的漫畫家
2022/08/11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