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美國女孩》導演阮鳳儀:學習一位導演的思路,就去讀他喜歡的作家

2022-05-22 21:56 胡士恩

本文選自《500輯》Issue57閱讀是成為自己的路徑」

本期《500輯》和「獨角獸計畫」合作,邀請各行各業、逾百位的朋友說說他們喜歡閱讀的原因,並採訪幾位年輕人代表,分享他們成為閱讀者的過程。或許你會訝異,閱讀比任何喜好都更貼近你的本質。別人沒看到的、你自己或許也尚未察覺的潛質,閱讀會在無形中幫助你去發現。

閱讀是成為自己的路徑。希望這一期能讓原本沒有閱讀習慣的你,開始走進一本書的世界,然後重新品味人生。

採訪阮鳳儀的時間點,是她以首部長片作品《美國女孩》拿到第58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之後,在5月16日第24屆台北電影節揭曉《美國女孩》獲12項入圍之前,一個閑靜的平日上午。「我從小就喜歡文字,純粹覺得漢字很美,喜歡坐在車子後面看招牌。我爸媽發現這點,盡可能提供各式各樣的書給我。他們不太花時間跟我一起讀,但隨便讓我看,讓我想要這麼做的時候,有這個選項。」

阮鳳儀,台灣新生代導演,以作品《美國女孩》獲得第58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 圖/苗...
阮鳳儀,台灣新生代導演,以作品《美國女孩》獲得第58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 圖/苗華川攝影

文字開始有畫面

更進一步理解閱讀,是後來移民到美國,「美國小學的英文課會有一小時的時間,由老師讀章回小說(Chapter Books)給大家聽,一學期一本,學生自己投票選出想讀的書。」在阮鳳儀記憶裡,老師的朗讀有頓挫、甚至會適時用語氣做角色扮演,「老師很清楚這學期讀不完一本書,但這並不影響過程,他們想引發好奇、鼓勵學生自己把它讀完。」那堂英文課讓文字在阮鳳儀的世界從此有了畫面。

有些影視創作者喜歡看大量的影像刺激創作,但阮鳳儀喜歡透過閱讀,「閱讀能夠自己配速,可以同時看好幾本,影像雖然可以暫停或回放,但相較之下還是比較固定的。」阮鳳儀形容書本像各科目的老師:「當我對一個題材好奇,書比較容易各取所需。只讀了一段、一章節或是一句話,只要感覺有所獲就成立。閱讀可以三心二意,但要邁向更有品質的閱讀。」

阮鳳儀喜歡把看完、覺得不一定要留在身邊的書送給朋友,她喜歡書架有「流動感」。《她...
阮鳳儀喜歡把看完、覺得不一定要留在身邊的書送給朋友,她喜歡書架有「流動感」。《她們的創作日常》便是已經送出的一本,阮鳳儀特別推薦給各行各業的創作者。 圖/聯經出版

在劇本集看見留白

問創作時會有需要與閱讀保持距離的時刻嗎?阮鳳儀幾乎沒有猶豫,她說自己不會因為寫劇本避開閱讀,反而會刻意不看電影,「我後來發現,你如果要學習一位導演的思路,你要去讀他喜歡的作家,會遠比看他的電影還要貼近。你要看他喜歡事物的源頭。」是枝裕和喜歡作家向田邦子,阮鳳儀把向田邦子所有的書都買了,侯導曾說喜歡作家沈從文,她也去讀,「然後你會發現,他之間的氣質和調性真的很像,調性在創作裡是最難掌握的,它是抽象的東西。」

工作遇到瓶頸時,阮鳳儀最常拿起的書是小津安二郎的劇本集,「我會去看他怎麼建構一場很日常的戲,他影響我最多的是寫對白,他的對白很多『⋯⋯』,每個角色的台詞非常不完整,你可以從文字中感覺到停頓,那些節奏都是戲的一部分。我覺得他在示範一種比較接近真實的說話方式,所以在寫自己劇本的時候,我也比較敢去放入那些『⋯⋯』。」

工作遇到瓶頸時,阮鳳儀最常拿起的書是小津安二郎的劇本集 圖/潘怡帆攝影、阮鳳儀提...
工作遇到瓶頸時,阮鳳儀最常拿起的書是小津安二郎的劇本集 圖/潘怡帆攝影、阮鳳儀提供

閱讀是創作的一部分

閱讀不一定是成為好導演的必須,因為每個人一樣,但阮鳳儀確實能感受到自己因為閱讀而與其他創作者不同:「應該是對文本的掌握吧!對戲、對潛文本會有不太一樣的想法。電影(尤其是劇情片)大多時候在追求某一種戲劇化,它要有一定的戲劇張力,可是文學(文字)裡處理的多是內心的東西。我對於閱讀的喜愛,讓我比較能注意到隱微的戲劇張力,自然而然,我寫的劇本所關注的面向就會不太一樣。」

阮鳳儀有時候會規定自己每天工作四小時,只做跟劇本相關的事,「但它的範疇是廣的,比如今天我沒辦法寫、或是沒有想寫,我也許會閱讀,去吸收跟劇本有關的所有事。」對她而言,兩者是一體的,閱讀可以是創作的一部分。

採訪當下,阮鳳儀坐在一張看起來舒服、有支撐性的單椅上,那是她喜歡的位置,談到什麼書名她伸手就可拿到,「我通常會把近期有興趣的書,堆成一疊放旁邊,按照當天心情,隨機抽一本來看,像是提供給自己一個小圖書館。」

她最近正在讀《宮崎駿 出發點1979-1996》,剛讀完的有《溫德斯談電影觀看的行為》以及朋友推薦的《能不能請你安靜點?》,「我覺得現在很適合讀短篇小說,我也開始喜歡看對談,可以進入一段時空下的對話,理解一來一回的所思所想。」

阮鳳儀最近在讀的書。她習慣把近期讀物疊成堆,像一座自己的小圖書館。 圖/阮鳳儀攝...
阮鳳儀最近在讀的書。她習慣把近期讀物疊成堆,像一座自己的小圖書館。 圖/阮鳳儀攝影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推薦閱讀

年輕讀者的自白:閱讀反映潛意識的需要,漫畫會接住任何狀態下的自己

頻率對了只要一本就夠了!音樂人LINION:閱讀不是找靈感,它讓我保持舒服的創作狀態

最新文章

來吧!焙焙!(Come On! Bay Bay!)|獨立民謠組合,創團核心成員為...

輕輕地清楚:來吧!焙焙!不讀詩,與需要讀詩的時候

2023/04/01
鄭聿|1980年生於高雄鳥松,畢業於東華大學創英所。曾獲台北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

詩人鄭聿:在黑暗中以詩開鑿光亮,提醒自己順應生命變化

2023/04/01
蕭詒徽|生於1991。作品《一千七百種靠近 ─免付費文學罐頭輯Ⅰ─》、《晦澀的蘋...

詩人蕭詒徽:詩帶我發現的種種影子

2023/04/01
鄭宜農|台灣獨立創作女歌手、演員、劇作家。發行個人專輯《海王星》《Pluto》《...

鄭宜農的5首讀詩筆記:在詞句停頓瞬間,經歷凋零與重啟

2023/04/01
陳夏民推薦在主題與筆法上富有新意的詩集:《你不在的日子裡我做了一段beat》《日...

出版人陳夏民的3本詩集推薦:詩裡的陌生與新鮮,屢屢擊中我

2023/03/31
奈良美智將於《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啟程地高雄,展開駐村計畫!這次不僅是奈良...

2023奈良美智《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內惟藝術中心4/1-8/31啟程

2023/03/31
大衛.克拉耶伯,〈野火(觀火冥想)〉,2019-2020,單頻道錄像投影、3D動...

《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北美館開展:6件大型錄像作品、系列手繪稿,往返事物對立與共存的歷時探索

2023/03/30
吳俞萱|詩人。著迷於自然與人性的荒野。著有《交換愛人的肋骨》、《暮落焚田》等九本...

詩人吳俞萱:寫詩讓我面對死亡與未知,接住世界的「撫摸」


2023/03/30
《百年孤寂》第一講由詹宏志主講,圖|敏隆講堂

《百年孤寂》第一講:詹宏志談魔幻寫實的現實意義

2023/03/30
第15屆台積電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得獎作品特展與創意書篆教案成果,自即日起至4月1...

揉合生活五感,第15屆「台積電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開展中:首獎王宥沺、張品慈,展現書篆藝術再創新的可能

2023/03/30
圖/RAISE提供、沈佩臻攝影

2間東京放鬆新空間:SOLO SAUNA tune 體驗單人芬蘭桑拿 ,在銀座最潮夜店 RAISE 狂歡

2023/03/29
〈直立並呼應的生命森林 ── 桉樹〉(Forest of Autonomous ...

teamLab 2023京阪選點推薦:大阪長居植物園、京都素食拉麵Vegan UZU,超現實光影藝術融入自然與飲食

2023/03/29
2023台北電影節主視覺,由白輻射影像以「破蛹展翅」為主題進行設計。 圖/台北電...

2023台北電影節主視覺公布!白輻射影像設計,柔和藍紫羽片、曲線變化勾勒蛻變意象

2023/03/27
無所畏懼的獨到視角 Daria Troitskaia 《THE WAY UP H...

徠卡之家Daria Troitskaia致高之途攝影展!以女性視角探索自我,即日起至6/12

2023/03/24
富藝斯總部二樓目前展出本季春拍的日拍拍品。記者孫曼/攝影

讓當代藝術走進日常生活:富藝斯進駐香港西九

2023/03/23
2023桃源國際藝術獎於3月21日起至4月30日在桃園展演中心正式展出。 圖/桃...

2023桃源國際藝術獎3/21-4/20展出,法國藝術家Delphine Pouillé〈引體向上〉獲首獎

2023/03/23
Art Basel Hong Kong 2023,Courtesy Art Ba...

2023香港Art Basel 3/23-3/25:後疫情時代的亞洲藝術中心

2023/03/22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自3月18日至6月18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 © Re...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北美館展出:循著12個關鍵焦點,一窺瑞士攝影大師多重面貌

2023/03/20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