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陳若齡專欄】盛夏的巴黎,去博物館看植物

2022-08-16 00:21 陳若齡

再次投入盛夏的巴黎,是熟悉但因久違而帶點陌生的新鮮,讓人有種活起來的感覺,被整個城市活絡的不僅是心情,還有觀看事物的方式,透過巴黎視角,小至一塊巧克力的陳列、大至展示珠寶的百年建築,似乎總能從平凡生活的石縫中碰出些詩意,但沒想到居然連植物也可以。

看植物,但不是去公園、逛植物園或花市,是到離羅浮宮不遠的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那裡最近正舉辦「植藝萬千」藝術展(Botanical-Observing Beauty),雖然是由法國高級珠寶品牌CHAUMET贊助,但策展人Marc Jeanson是位植物學家,現任摩洛哥馬若雷勒花園園長,還曾負責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植物標本館,因此能以融合藝術與科學領域的獨特視野帶我們去重新看待植物。

「千花」展區,朱佩塞阿爾欽博托的兩幅畫作傳達人與植物和自然的緊密關係。 圖/陳若...
「千花」展區,朱佩塞阿爾欽博托的兩幅畫作傳達人與植物和自然的緊密關係。 圖/陳若齡攝影

展覽呈現方式十分有趣,或許可以想像成巨大的植物標本集,裡面收有30種植物物種,展區按其生長的自然環境分類,從森林開始,接著是海濱、蘆葦地、麥田、花園,最後到千花共生,從「野性」到「馴化」的自然,體現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而每一物種都以跨時空地域的攝影、繪畫、雕塑、珠寶和裝飾藝術等不同形式集中呈現。

這種展示方式會讓人驚訝它們的相似和相通性,然後想想藝術家有時其實很像科學家,如印象派大師莫內晚期身體力行從事園藝,鑽研花卉和植物學;有些科學家則根本是被耽誤的藝術家,如新藝術時期的玻璃藝術大師埃米爾加勒原本學得是礦物和動植物學,還好後來轉行,成為第一個將植物學與玻璃結合的藝術家,而建築大師科比意在自然繪畫的成就也不亞於植物學家。

展區不是按年代順序而是按植物所生長的環境分類。 圖/陳若齡攝影
展區不是按年代順序而是按植物所生長的環境分類。 圖/陳若齡攝影

雖然是不同專業,但透過如植物學家的視角,不是僅將植物當作景觀、資源或裝飾,而是用謙遜、細膩的態度親近並理解自然,便會看見生命之美,也因如此,我們得以豐富視野、情感與理解。

另一有趣之處,是現場結合聽覺和嗅覺的沉浸式體驗,每個展區都有呼應的背景樂,如宗教的歡呼歌(Sanctus)呼應萬物共生的和諧,在海濱展區每隔一段時間則會聽到如大雨或瀑布落下的水聲,後來在上二樓的梯間,透過大玻璃窗才答案揭曉,那是瑞士藝術家Zimoun利用直流電和硬紙箱震動創造的「聲音雕塑」,簡單環保的設計就能創造如自然的聲音。

用簡單電流原理和紙箱做成的「聲音雕塑」。 圖/陳若齡攝影
用簡單電流原理和紙箱做成的「聲音雕塑」。 圖/陳若齡攝影

樓梯間懸掛著超大的麥穗攝影也值得一提,那是德國紀實攝影師Ursula Schulz-Dornburg的作品。故事得從蘇聯時期的植物遺傳學家Nikolai Vavilov說起,他以致力於小麥、玉米等糧食栽種研究著稱,二戰時德軍攻擊聖彼得堡,他於當地設立的農業學院飽受摧殘,極力保護物種的科學家甚至被殺害,最後只能將少數珍貴物種偷運出國,直到近代,有感於這些植物傳承的脆弱和重要性,Ursula Schulz-Dornburg用攝影記錄下這些不同種的小麥,看來藝術性的照片實則隱含是跨越戰爭、國族,保存物種多樣性的用心。

德國紀實攝影師Ursula Schulz-Dornburg的作品,紀錄差點被銷毀...
德國紀實攝影師Ursula Schulz-Dornburg的作品,紀錄差點被銷毀的各種小麥穗。 圖/陳若齡攝影

走出展場,想起一件小事,這趟來巴黎本來是為看高訂周珠寶,疫情後高級珠寶首度全部回歸實體展出,不少品牌主題與自然有關,其中比較特別的是寶詩龍(BOUCHERON),將藤條、木頭、石頭、貝殼結合科技融入設計,挑戰傳統珠寶因稀有寶石而被重視的價值和珍貴性,當時不禁問設計師,如何定義珍貴,得到的回覆是:「能呈現自然之美,向自然致意最是珍貴。」

一開始理解的是對工藝技術的推崇,栩栩如生地捕捉自然,因巧奪天工而珍貴,直到後來去了這場植物展,我才明白早先設計師回答的真正意思,設計作品中最珍貴的,是以謙遜的姿態對待自然,仔細的觀察並珍之愛之。看來這場展覽也多少改變了我的視野,不負策展用心。

展場的寶詩龍蕨葉胸針,尺寸和線條細膩如真實。 圖/陳若齡攝影
展場的寶詩龍蕨葉胸針,尺寸和線條細膩如真實。 圖/陳若齡攝影

Chaumet為拿破崙的皇后約瑟芬製作的麥穗皇冠,每一根都可以取下作為胸針。 圖...
Chaumet為拿破崙的皇后約瑟芬製作的麥穗皇冠,每一根都可以取下作為胸針。 圖/陳若齡攝影

下半年如有機會來巴黎,這是不應錯過的展覽,就算對植物、珠寶毫無興趣,能一次看到來自義大利皮斯托亞博物館,幾經修復、需梵諦岡授權才首度出國的千花掛毯、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肖像畫家朱塞佩・阿爾欽博托(Giuseppe Arcimboldo)、莫內(Claude Monet)、柯比意(Le Corbusier)、攝影大師布拉賽 (Brassaï) 、荒木經惟,關注人與自然的當代藝術家佩諾內吉塞普佩農(Giuseppe Penone)和伊娃・若斯潘(Eva Jospin),還有時尚掛的Christian Dior、Yves Saint Laurent等等古今各領域大師之作同台,也是非常過癮。

義大利皮斯托亞博物館的千花掛毯,象徵萬物和諧共生。 圖/陳若齡攝影
義大利皮斯托亞博物館的千花掛毯,象徵萬物和諧共生。 圖/陳若齡攝影

法國沉浸式藝術家伊娃・若斯潘(Eva Jospin)以紙箱做出一整面牆的森林。 ...
法國沉浸式藝術家伊娃・若斯潘(Eva Jospin)以紙箱做出一整面牆的森林。 圖/陳若齡攝影

近看才會發現全是紙箱做的,以紙造林很是震撼。 圖/陳若齡攝影
近看才會發現全是紙箱做的,以紙造林很是震撼。 圖/陳若齡攝影

時尚咖來這也有看頭,這是迪奧先生於1950年代親自設計的鈴蘭圖案禮服和絲巾。 圖...
時尚咖來這也有看頭,這是迪奧先生於1950年代親自設計的鈴蘭圖案禮服和絲巾。 圖/陳若齡攝影

◎責任編輯:胡士恩

推薦閱讀

【陳若齡專欄】愛上有溫度的歐洲網購,應該不用急著剁手

最新文章

光磊國際版權公司引進歐美帶有獨特議題、值得一讀的傳記與回憶錄作品。圖/林亞璇攝影

從族群議題、二戰歷史到文化明星,從歐美到台灣書市,傳記發展的4點觀察

2025/01/24
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開放試營運,以歷史百年的花蓮舊酒廠第19棟成品倉庫,轉型...

「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試營運!常設展、共創靈感場域開啟新體驗

2025/01/24
從膠彩大作、刺繡、到錄像裝置,鳳甲美術館2025年將展出多元豐富的展覽。 圖/鳳...

鳳甲美術館2025展覽預告!2月「一隅生花」一探郭雪湖、施金輝之作

2025/01/24
《我的完美日常》將於新春重返大銀幕,在新的一年開頭為影迷心中注入暖流。|圖片提供...

《我的完美日常》新春重返大銀幕!「文溫德斯4K經典影展」2/7起華山開跑

2025/01/23
國立臺灣美術館2025年展覽規劃重點一次看。
 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國美館2025六大必看展覽!「失序樂章」睽違27年再攜手龐畢度藝術中心

2025/01/23
龜心山城藝術祭以藝術穿梭山林,邀請享譽國際的何理互動作品〈觀月計畫〉參展。 圖/...

龜心山城藝術祭七大作品一次看!年節限定市集邀旅人一探六龜之美

2025/01/22
2025春節展覽推薦!17檔藝術場館、燈節、藝術季的文化散策。圖|富邦美術館、北...

2025春節展覽推薦!17檔藝術場館、燈節、藝術季的文化散策

2025/01/22
驚喜製造首次推出體驗展覽《如果城市,是座樂園》,以期間限定方式,包下一棟200坪...

驚喜製造《如果城市,是座樂園》限期登場!以15個互動裝置翻轉日常

2025/01/22
2025月津港燈節1/18開展!4大燈區、66組作品交織年度最美鹽水夜晚。圖|都...

2025月津港燈節1/18開展!4大燈區、66組作品交織年度最美鹽水夜晚

2025/01/21
作家楊小豌在街頭五、六年了,「從這些對話的過程中,我收獲很多。」記者吳致碩/攝影

台大畢業的女孩與街頭流離者的交會 社工楊小豌:期待一個不落下任何人的世界

2025/01/21
高美館新春活動 邀大眾「藝」同開啟蛇年新篇章。
 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春節去哪玩?高美館初一至初五以展覽、市集、工作坊「藝」起賀新歲

2025/01/21
托瑪斯.德曼30年回顧展,以雕塑與攝影層層重製現實。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歷史的結舌」北美館登場!托瑪斯.德曼:相較紀實我更在乎照片裡的故事

2025/01/20

我們需要的傳記:從威爾史密斯、坂本龍一到亞裔自傳,出版社的10本私心推薦

2025/01/19
蔡康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影視製作專業碩士畢,中文地區知名作家與主...

蔡康永讀《死亡專門戶》:在與死亡共處中,看清生命本質

2025/01/19
新美館「穿山而過」戶外園區展登場! 圖/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新美館「穿山而過」戶外園區展亮相!攜手六位藝術家呈現地景藝術之美

2025/01/17
寺尾哲也|曾任Google工程師八年,待過MTV、台北、東京。曾獲林榮三小說二獎...

寺尾哲也讀《我的天才夢》:我們擁有的,只有時間

2025/01/17
林蔚昀|作家,譯者。多年來致力翻譯推廣波蘭文學,於2013年獲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

林蔚昀讀《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瑣碎的日常書寫,是「生」的證明

2025/01/17
朱宥勳與盛浩偉近年在不同崗位上參與傳記工作,各有不同觀察。

傳記是一種對人性與事實的論證:作家朱宥勳╳盛浩偉

2025/01/17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