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齡
資深文字工作者,曾任十多年精品消費記者/編輯,計畫趕不上變化的移居荷蘭開啟第二人生,不甚積極進取但好奇喜新,持續在不同城市分享生活日常和趨勢觀察。
【陳若齡專欄】盛夏的巴黎,去博物館看植物
再次投入盛夏的巴黎,是熟悉但因久違而帶點陌生的新鮮,讓人有種活起來的感覺,被整個城市活絡的不僅是心情,還有觀看事物的方式,透過巴黎視角,小至一塊巧克力的陳列、大至展示珠寶的百年建築,似乎總能從平凡生活...
【陳若齡專欄】漫步鹿特丹橘色屋頂,看城市永續的可能
如果說,在歐洲城市漫步是一種浪漫,那在城市屋頂上散步,該是驚奇的浪漫,最近就去鹿特丹進行了一趟特別的跨建築屋頂散步。 「鹿特丹屋頂散步Rotterdam Rooftop Walk」活動,是由Ro...
老派博物館的街頭逆襲!疫情下,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的創意展出
80年代的紐約傳奇藝術家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曾說:「放火比呼救更引人注意。」對應他早年發跡,如同「放火」的街頭塗鴉,以出奇不意的方式強烈吸引路人目光,之後,同樣在街頭創作聲名大噪的班克西(Banksy),甚至以幽默嘲諷作品逆襲博物館,被視為傳統經典的博物館大師傑作為何不能走上街頭,讓人們看過來?...
陳若齡/疫情既然已讓生活「非常」,試著別焦急回到「正常」
台灣疫情急驟升溫,因應警戒升級,朋友陸續分流在家上班,社群媒體只見採買撲空的照片和焦慮憤怒的心情分享,很難不想起去年疫情蔓延的歐洲。抱怨憤怒、焦慮不安,都是在疫情初期難免的情緒,許多海外生活的朋友也都經歷過,現在遠看家鄉也受疫情之苦,心情同樣不好受,身在曾是疫情重災區之一,能貢獻的或許是過去一年多來的學習和適應心得,...
【陳若齡專欄】愛上有溫度的歐洲網購,應該不用急著剁手
趁著農曆新年回台,疫情時的「平行世界」稱號果真不假,生活中除了口罩戴得更好更滿,一切如常。和親友敘舊,大啖小吃美食和走逛幾個想去的展覽與景點,徹底滿足因阿姆斯特丹封城而缺乏的熱鬧氛圍及人際接觸。...
上班新日常:在荷蘭Work From Home,重新思考工作與生活平衡
早上八點半起床,稍事梳洗,然後邊吃早餐邊看新聞或社群媒體,九點多,帶著剛煮好的咖啡,從餐廳走到位於客房的「辦公室」開始上班,這是從去年三月中荷蘭首次宣布封城後,先生在家上班(Work From Home)的日常。...
陳若齡/將時尚帶入大眾,勇於被討厭的皮爾卡登
進入倒數的2020年絲毫沒有要放過時尚圈的意思,繼貴族超模Stella Tennant在耶誕夜前夕驟然離世,高齡98歲的傳奇設計師皮爾卡登(Pierre Cardin)也於29日仙逝。相較於圈子裡諸多對Stella獨特美好的惋惜,以及好些表白多愛這位非典型超模的網文,卡登阿伯的離去似乎少了些簇擁愛戴,沒什麼人嚷說喜歡皮爾卡登,儘管他可能是許多人認識的第一個「名牌」創始者,而且也離經叛道、特立獨行,但因授權而發大財、驕傲自負的言論以及如八點檔精采的情感生活(雙性戀),說喜歡他或同名品牌大概跟承認喜歡HELLO KITTY一樣「俗氣」。...
【陳若齡專欄】阿姆斯特丹設計旅店的美麗與哀愁
近來接連被幾間位於阿姆斯特丹的飯店和旅館在IG推播。就跟台灣一樣,因為疫情限制國外旅遊,少了觀光客的飯店和旅館為吸引住房而推出超值方案,有的找KOL體驗並分享,有的則看準餐廳暫停營業,端出星級主廚大餐甚至透過連線來陪你晚餐。這讓明明家就在市區的我不禁也動了試住的念頭,支持振興在地觀光產業,也為令人厭世的冬天找點樂子。...
陳若齡/從《艾蜜莉在巴黎》到《后翼棄兵》,那些服裝說的更多故事
最近被Netflix兩部電影旋風式洗版,其中一部是勾起所有人的巴黎印象及衝動,想立即去旅行的《艾蜜莉在巴黎》;另一部則是沒學過西洋棋就看不懂片名,忽然以黑馬之姿竄紅的《后翼棄兵》。兩部戲乍看,除了都以女性為主角,而且都去了巴黎外毫無相似之處,但兩者其實有個特別的相似點:服裝造型都非常精采,各自烘托且支撐角色敘事,只是最終效果大不同。...
【陳若齡專欄】許給未來的設計——「荷蘭設計周」之獻給2020年的虛擬展,現正熱映中
每年10月下旬,荷蘭南部的科技工業大城恩荷芬(Eindhoven)都會變得特別熱鬧,塗裝繽紛的期間限定免費的計程車、自行車和觀光巴士穿梭街道,散布在城市100多處讓人忙著按圖索驥的各種裝置或展覽,短短9天,大約有35萬設計師、學者、學生、品牌代表或只是出於喜愛的人,湧進這座人口不過20多萬的城市,都是為了參與北歐最大的設計盛會——「荷蘭設計周DDW(Dutch Design Week)」。...
【陳若齡專欄】來去公園,疫情日常的奢華放空
歐洲疫情似已卷土重來,近日出門活動,不想戴口罩也不必躲避人群大口呼吸,最好大概就是公園。趁著入秋後偶爾的暖陽,騎單車去補貨喜歡的咖啡豆,回程順道繞進大半年沒去的馮德爾公園(Vondelpark),些許是因為疫情悶了太久,也或是大自然的療癒,沒什麼目的閒晃也覺得愉快舒心,這才發現,不知從何時開始,喜歡上城市裡的公園。...
【文化修復】林布蘭名畫《夜巡》:修得不只是畫,更是荷蘭軟實力
有點像戶外洗窗吊車的電動升降台上,架設了一部電腦和掃描儀,正對著一幅十七世紀的鉅作進行分析,這真的是「鉅」作,高約3.8公尺、寬4.5公尺,重337公斤的油畫,是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鎮館之寶——林布蘭的《夜巡》,我們隔著一個如魚缸的長方形大玻璃箱好奇觀望,目睹一場從去年中開始,史上最大規模的藝術修復工程,不過,匆匆一瞥後,博物館就受疫情影響關閉了,但沒關係,因為回家上網都看得到,而且看得更清楚仔細。...
【陳若齡專欄】讓城市再活起來,還好鹿特丹有設計
第一波解禁快一個月,荷蘭的確診數終於少於三位數,氣溫也像在祝賀似的一天比一天熱情,鼓舞人別躲在沒冷氣的家裡,快出門走走。雖然仍擔心疫情捲土重來,但想旅遊的心早蠢蠢欲動,不好搭機出國,那就來趟國旅吧。...
【寫在後疫情時代】陳若齡/阿姆斯特丹用「甜甜圈」找回人與世界的平衡
雖然沒有封城鎖國,到現在絕大多數的荷蘭人外出也都不戴口罩,但走在街頭,因為疫情,阿姆斯特丹的日常還是有什麼不一樣了,最明顯的,就是人少了很多。一場世紀肺炎,就像按下了刪除鍵,瞬間刪去遊客接踵身影和喧嘩,今昔相比實在冷清,但和我一樣也是移居到這,住在市中心的Charlotte卻說,「這才是我認識且喜歡的阿姆斯特丹,太舒服了(It’s so gezellig)」...
台荷確診數差16倍!僅比台灣大一點的荷蘭 防疫出了什麼問題
當歐洲都聚焦於義、德、法等大國時,面積僅比台灣略大的荷蘭確診數正不停攀高,至3月15日為止,已有1135例確診、20死,從確診人數和總人口數比來看,甚至超越義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