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瑞士新銳藝術家Manuel Stehli亞洲首展!擺渡兩極之間,賦予創作自由度

2022/09/14 沈佩臻

近兩年在國際十分活躍的瑞士青年藝術家曼努埃爾・斯特里(Manuel Stehli),亞洲首次個展《彼/此》(in its place),自即日起至10月8日在內湖TAO ART展出,在這裡我們將專訪他,看作品裡關於他的故事。

瑞士藝術家Manuel Stehli亞洲首次個展《彼/此》(in its place)於內湖TAO ART展出至10月8日。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攝影/Luis Bortt,藝術家版權所有
瑞士藝術家Manuel Stehli亞洲首次個展《彼/此》(in its place)於內湖TAO ART展出至10月8日。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攝影/Luis Bortt,藝術家版權所有

斯特里於2021年陸續舉辦多場個展,包括:法國巴黎Galerie Marguo畫廊的《Moving Inland》、德國法蘭克福Schierke Seinecke畫廊的《jetzt dut》、瑞士蘇黎世Grisebach畫廊的《From a Distance》等,他亦參與了今年4月在蘇黎世Helmhaus美術館舉辦的瑞士年輕藝術家群展《Salon der Gegenwart》,擁有亮眼表現。

訪問中,斯特里散發著沉靜、內斂而自由的氣質,如同他的作品,色調精準優雅,臉孔、關係與時間不具存在,以無以名狀的留白與不確定性,塑造張力吸引觀者向畫作靠攏。

Manuel Stehli工作室一隅。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藝術家版權所有
Manuel Stehli工作室一隅。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藝術家版權所有

曼努埃爾・斯特里在蘇黎世出生成長,從有記憶以來就在畫布上揮灑,喜歡扛著畫架走入森林,描摹風景,很早就意識到自己對繪畫的熱情。學生時代就讀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並透過伊拉斯謨計畫(Erasmus Programme)首次造訪倫敦,在坎伯韋爾藝術學院學習繪畫一年。

兩極之間,賦予創作自由度

在繪畫哲學截然不同的兩地轉換,無形間滿足斯特里與生俱來源源不絕的好奇心。他受到柏林圍牆倒塌後發酵的「新萊比錫畫派」勞赫(Neo Rauch)等藝術家吸引而進入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在這裡,我學習到如何繪畫。從以前看風景畫畫,到每個禮拜花好幾天在教室人體速寫,直接在畫布上思考構圖,以及著重具象畫等技術面上的呈現。」經年累月沉浸於嚴謹客觀的技術訓練,是斯特里認為萊比錫影響他最大的地方。

藝術家Manuel Stehli來台舉辦亞洲首次個展《彼/此》(in its place)。 圖/沈佩臻攝影
藝術家Manuel Stehli來台舉辦亞洲首次個展《彼/此》(in its place)。 圖/沈佩臻攝影

來到倫敦,他發現學院風格與哲學完全不同,比起埋頭鑽研技巧層面,大家更常問自己「為什麼」,跳脫萊比錫思考模式的泡泡。斯特里說:「我覺得這樣很好,在創作這上多了一段批判的距離,逼自己思考為何要創作。」與此同時,他也把握時間看遍當地美術館,在裡頭重新找回早期文藝復興,與現在完全不同的繪畫方式,像是喬托、皮耶羅、蒙塔納等藝術家。

然而,無論在萊比錫還是倫敦,都是斯特里非常珍惜的時光。不僅如此,在作品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擺渡於兩極之間的經驗,不斷賦予他創作的自由度。

《彼/此》(in its place)現場實景。 圖/沈佩臻攝影
《彼/此》(in its place)現場實景。 圖/沈佩臻攝影

讓畫面自己說話

第一印象總予人冷靜理性的曼努埃爾・斯特里,其實擁有感性的靈魂,不過雙子座的他直言自己不信星座就是了。擅長平衡理性與感性的個性,從畫作中抹去人事物彼此關係,卻隱隱折射意念觀察、社會現象的創作風格可見一斑。

斯特里平常喜歡在網路圖庫中收集人物照片,仔細研究身形四肢,乃至於手指在不同姿勢之間,所存在的細微差異與含義。本次個展中就有多幅人物主題,他加以重構拼貼著這些身份、情緒、故事未明的角色,彷彿剝奪了人的個體性,任由觀者詮釋,「讓畫面自己說話」向來是斯特里特別關注的一點。

《彼/此》(in its place)展出多幅Manuel Stehli關於人物身體與手指姿勢細節的創作。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藝術家版權所有
《彼/此》(in its place)展出多幅Manuel Stehli關於人物身體與手指姿勢細節的創作。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藝術家版權所有

有趣的是,許多畫作尺寸幾乎與人等身,他說:「我喜歡用大尺幅的畫布,去描述人在不同關係、不同空間之中互動的狀態。畫面本身是完整狀態,不會有過多語言敘事,而是自然呈現出來,觀看的人可以有自己的詮釋,或發展出自己的故事。」那麼,斯特里自己又是如何詮釋的?

Manuel Stehli喜歡以大尺幅畫布,描述人在不同關係、不同空間之中互動的狀態。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藝術家版權所有
Manuel Stehli喜歡以大尺幅畫布,描述人在不同關係、不同空間之中互動的狀態。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藝術家版權所有

畫布反應當代人際的疏離感

他坦言,要描述自己的創作背後的故事,其實不太容易,往往都是畫著畫著,沉浸在如其所是的狀態下就完成了。然而,他明確意識到的一點,就是那份潛在隱約的「疏離感」作祟,也是為什麼要選擇使用大尺幅畫布的原因。

「當你彷彿可以直接進入畫作裡的空間,就會產生張力,因為你可以靠得很近。例如小展間裡兩個人躺著的那幅畫作,其實我們一直都處在窺探的狀態,窺探別人的生活時,同時也被排除在外,可是你又會忍不住要去看。」斯特里認為,你渴望參與,其實又享受身處安全的範圍之外,因為無需真正理解發生了什麼事,「旁觀者」狀態於他而言有一股強烈的張力。

Manuel Stehli這兩幅作品看似雷同,細看卻有截然不同的故事。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藝術家版權所有
Manuel Stehli這兩幅作品看似雷同,細看卻有截然不同的故事。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藝術家版權所有

在Manuel Stehli的作品隱約散發著距離感,一部分源自於長期對於當代社會人際疏離的觀察。 圖/沈佩臻攝影
在Manuel Stehli的作品隱約散發著距離感,一部分源自於長期對於當代社會人際疏離的觀察。 圖/沈佩臻攝影

另一方面,在展間裡走動旁觀,就像在社群媒體上點Like或滑掉的過程。一直到了5、6年前才創Instagram帳號的斯特里,是因應在柏林駐村必備才做。散發疏離感的創作,一部分源自於這份觀察:「社群媒體讓每個人擅長自我表演,在表演中為自己貼上許多標籤,好讓他人閱讀。某種程度上,這種溝通非常有效,非常大聲地講出我是誰、我在做什麼。我想拉開一點距離,看看人與人的互動有沒有另一種可能?」

大尺幅畫布無形間產生張力,Manuel Stehli自然呈現出旁觀者窺探的狀態。 圖/沈佩臻攝影
大尺幅畫布無形間產生張力,Manuel Stehli自然呈現出旁觀者窺探的狀態。 圖/沈佩臻攝影

保持自由、童心,是藝術家的責任

受到柏林多元流動的環境吸引,斯特里選擇在此定居,這座大城市就像自成一格的小世界,是眾多藝術家有機會必定造訪、落腳生活與工作的國度,斯特里認為自己在柏林持續吸納各方觀點,是現階段十分重要的養分。

對他而言,繪畫是「保存」當下的方式,如同時間戳記一般,無論人物、風景還是物件,試圖透過繪畫了解自己、了解發生什麼事情,這樣的動力對他來說是一種必需品,且從兒時延續至今。

在創作路上,有沒有一直以來奉行的信念?斯特里認為,自己作為藝術家其實背負著責任,這份責任和一般人所認知的責任並不同,他說:「那就是保持自由、保持童心,因為社會慢慢失去這樣的東西。」

Manuel Stehli擁有從畫作中抹去人事物彼此關係,卻隱隱折射意念觀察、社會現象的創作風格。 圖/沈佩臻攝影
Manuel Stehli擁有從畫作中抹去人事物彼此關係,卻隱隱折射意念觀察、社會現象的創作風格。 圖/沈佩臻攝影

《彼/此》(in its place)現場實景。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藝術家版權所有
《彼/此》(in its place)現場實景。 圖/TAO ART、Galerie Marguo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藝術家版權所有

Manuel Stehli亞洲首展《彼/此》(in its place)

時間|即日起至10/8,週二至週六11:00-19:00

地點|TAO ART(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79-1號8樓)

推薦閱讀

17歲男孩的夢將永遠延續!《Louis Vuitton:Virgil Abloh》精裝書紀錄時尚圈的多元包容發展

台北徠卡之家黃俊團「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攝影特展:找回攝影的本質與熱忱

《YOU DO YOU》台北Whimsy Works Gallery展出中!4位日本女性藝術家的時代觀察

最新文章

南方珍珠耀眼綻放!高美館《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Part II館藏選粹登場!...

高美館《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Part II館藏選粹4/4登場

2025/04/02
穿越觀景窗,「時代劇場」集結17位國內外攝影名家作品,一探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
...

北美館展覽「時代劇場」登場!一次看遍杉本博司等17位攝影名家作品

2025/04/02
誠品電影院獨家特企「台灣青年導演劇情短片輯」即日起登場!耿軍導演金馬贏家《漂亮朋...

誠品電影院特企放映聚焦青年導演創作!耿軍導演《漂亮朋友》4/8放映

2025/04/01
2025清明連假全台15檔展覽推薦!在藝術盛宴中尋找繁忙片刻的療癒之力。圖|富邦...

2025清明連假全台16檔展覽推薦!從藝術家視角啟動觀察世界的新濾鏡

2025/04/01
平子雄一竭力捕捉人與自然複雜關係的絲線,設計出一個鮮明角色──頭戴樹木的「樹人」...

專訪日本藝術家平子雄一!看見人和樹木的一萬種可能

2025/04/01
獲得特優的《金洋村的兩天一夜》創作團隊與指導老師以及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右二...

童心看世界 第16屆信誼兒童動畫獎台灣兒童創作組揭曉

2025/03/29
隨媽祖同行,畫出信仰之路——劉小東「媽祖巡遊」震撼亮相。
 圖/誠品畫廊提供

劉小東「媽祖巡遊」個展誠品畫廊登場!以千里步行經驗畫出信仰之路

2025/03/28
作家蔣勳(右)在文庫本《如是我聞:金剛經筆記》書中題字:「和心裏最深的自己對話」...

蔣勳的《如果我聞:金剛經筆記》 以一朵花的寬度 滋養心靈

2025/03/28
啟明出版發行人林聖修。

 攝影/Dingdong Lee

一間沒有行銷同事的出版社——專訪啟明出版發行人林聖修

2025/03/27
「招牌聚落」,各種時代、樣式的招牌,暗示百年來人類活動和思考的痕跡。
 圖/p...

不只以美醜定論——p.n.g.《招牌:》展,探索招牌乘載的時代演變與公眾意志

2025/03/27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11件作品以藝術抵抗被塑造的真相。圖|桃園市立美術館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11件作品以藝術抵抗被塑造的真相

2025/03/27
以小說文本為骨,九位藝術家為肉,拼貼成虛實交織的「陳美玲」展覽於3月22日至5月...

展覽「陳美玲」登場!以橫跨1974-2025年15件作品剖析台灣母親群像

2025/03/26
蔡明亮電影馬拉松計畫「行者十步」募資啟動!10小時、放映10部《行者》系列,全台...

電影《行者》系列台灣首次全放映募資啟動!限量10場、蔡明亮陪看互動

2025/03/26
布拉瑞揚舞團《我・我們》第二部曲劇照。 圖/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李佳曄

《我‧我們》第二部曲3/28-30台中登場!布拉瑞揚 x 阿爆 x 磊勒丹再現排灣宇宙

2025/03/25
2023火球祭周邊T-shirt|袖子上由日本插畫家TM Paint創造的角色是...

龐克迷沈奕:感受「我們」是一體的,樂團T-shirt牽起跨國緣分

2025/03/24
aespa 2024年的《Armageddon》推出了CD隨身聽版本。圖片來源/...

K-pop四大行銷術:透過周邊商品與服務,讓粉絲跟偶像不斷連結

2025/03/24
寶可夢烏波&沼王外套|在台灣不易找到烏波的周邊,於日本網拍購入。簡約運動感設計,...

動漫迷羅湘妮:擁有周邊是喜歡的證明,只有自己知道的滿足感

2025/03/24
第16屆信誼兒童動畫獎昨日舉行頒獎典禮,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前排右三)期許信...

信誼兒童動畫獎頒獎 國內外件數創新高 董事長張杏如 期許養護出兒童動畫的沃土

2025/03/22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