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2024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焦點單元」精選26部電影一窺緬甸真實光景

2024/03/12 文字編輯|陳宜慧

提及緬甸,首個躍入腦海的想像是什麼?是軍政府、獨裁、抑或綿延戰火?第14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即將於5月10日至5月19日登場,不只匯集海內外近140部精彩紀錄片,影展期間亦推出相關主題論壇,其中本屆焦點單元特以「時代的隱喻:名為緬甸的真實」為題,精選26部跨類型緬甸電影展映,讓大眾有機會透過影像一窺緬甸的現況與民主發展之脈絡。

TIDF公布焦點單元「時代的隱喻:名為緬甸的真實」 26部跨類型電影記錄「真實」的多種姿態。 圖/TIDF提供
TIDF公布焦點單元「時代的隱喻:名為緬甸的真實」 26部跨類型電影記錄「真實」的多種姿態。 圖/TIDF提供

實地走訪仰光!呈現緬甸電影多元創作之姿

緬甸做為東南亞大陸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因軍政府長期掌控下的獨裁政權,不只造就持續蔓延的戰火、追求反抗的青年軍,更讓這個國家的輪廓樣貌長年陷入一團迷霧之中。但因緬甸獨立電影創作與其民主發展緊密相關,因此影像的存在不只是記錄現實,也成為創作者發聲的媒介。特別是在歷經軍事政變、電影審查等限制與挑戰,緬甸近年更透過在地影展、非營利電影教育機構等途徑的串連,逐漸發展出以「集體」為貌的電影社群。因此,想深入瞭解緬甸,不要錯過今年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TIDF為此單元實地走訪仰光,探訪影人、尋找作品,策展人林木材亦表示:「此專題規模盛大,難得一見,以新作為主、舊作為輔,主要呈現緬甸電影多元的創作之姿,因所謂『真實』在眾多作品中瞬息而現,而電影既是回應時代的行動,也成為時代的隱喻。」

精選影展10部紀錄片一次看

在動盪受限的環境下,不少創作顧及人身安全,以匿名呈現,《戰地同袍(粗剪版)》(Comradeship (rough cut),2023)以對講機與鏡頭前的戰士連線,完整呈現戰地日常;《噗噗從軍記》(Comrade Poopy,2023)拍攝政變後逃亡山林成加入前線反抗軍的部落客,遇見花貓噗噗的軍旅生活;《少年政變初長成》(Journey of a Bird,2021)則以自拍方式記錄青年們見證仰光一夕變色的內在掙扎。

《戰地同袍》(粗剪版)(Comradeship (rough cut),2023)。 圖/TIDF提供
《戰地同袍》(粗剪版)(Comradeship (rough cut),2023)。 圖/TIDF提供

《噗噗從軍記》(Comrade Poopy,2023)。 圖/TIDF提供
《噗噗從軍記》(Comrade Poopy,2023)。 圖/TIDF提供

《少年政變初長成》(Journey of a Bird,2021)。 圖/TIDF提供
《少年政變初長成》(Journey of a Bird,2021)。 圖/TIDF提供

面對混亂局勢,也有人選擇以紀錄、劇情交織的形式,巧妙隱喻現實;其中《十年緬甸》(Ten Years Myanmar,2023)即為「集體創作」的代表作品,此片延續2015年從香港、日本、台灣、泰國一路開展的「十年系列」,以五段橫跨科幻、社會寫實、後設喜劇的故事,想像政變後緬甸的「未來」形貌。而《緬甸日記》(Myanmar Diaries,2022)則瞄準軍事政變後的社會,由十位匿名電影工作者共同完成,虛實之間體現高壓下奮力抵抗的生命力和創作意志。

《十年緬甸》(Ten Years Myanmar,2023)。 圖/TIDF提供
《十年緬甸》(Ten Years Myanmar,2023)。 圖/TIDF提供

《緬甸日記》(Myanmar Diaries,2022)©The Myanmar Film Collective。 圖/TIDF提供
《緬甸日記》(Myanmar Diaries,2022)©The Myanmar Film Collective。 圖/TIDF提供

此外,也有以人物訪談與民族誌的記錄方式,讓話語權交還給被攝者,其中《氣旋納吉斯:當時間停止呼吸》(Nargis - When Time Stopped Breathing,2009)為首部由緬甸創作者自製而成的紀錄長片,導演在政府禁令下秘密拍攝2008年納吉斯氣旋重創後的緬甸,穿梭滿目斷垣殘瓦中,聆聽受災戶的故事。

09_《氣旋納吉斯:當時間停止呼吸》(Nargis - When Time Stopped Breathing,2009)。 圖/TIDF提供
09_《氣旋納吉斯:當時間停止呼吸》(Nargis - When Time Stopped Breathing,2009)。 圖/TIDF提供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影展中也將放映趙德胤的《診所》(The Clinic,2023),這回他將鏡頭對準仰光診所的醫生夫婦,被攝者也拿起攝影機創作,人人都盼望尋得安定與療癒;而趙德胤片中的被攝者——醫生翁明拍攝的首部紀錄短片《我的診所》(The Clinic,2010),則以抒情柔軟的視角穿梭於生死病痛間,讓同一間診所,頓時有了不一樣的風情。

《診所》(The Clinic,2023)。 圖/TIDF提供
《診所》(The Clinic,2023)。 圖/TIDF提供

此外,《環城列車》(Train,2017)則如素樸散文詩,前者引詩人林韋克(Lin Way Khat)詩作,平實紀錄兩戶仰光小家庭的一日;後者則在火車移動中捕捉城市流動的庶民日常。而《塑袋奇想》(Plastic Bag,2024)則以塑膠袋打造意象式奇想場面,透過交錯想像與現實的處理手法,辯證緬甸貧窮社會下苦命活著與死亡的兩難選擇。

《環城列車》(Train,2017)。 圖/TIDF提供
《環城列車》(Train,2017)。 圖/TIDF提供

第14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日期:5月10日—5月19日

地點: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光點華山電影館、台北京站威秀影城、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等

官網:https://www.tidf.org.tw/zh-hant

IG:https://www.instagram.com/tidf.tw/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我與熱衷買房的父親──台灣紀錄片《買房子賣房子》鏡頭下的世代對話與衝突

我與熱衷買房的父親──台灣紀錄片《買房子賣房子》鏡頭下的世代對話與衝突

2021/04/07
揮下正義大旗之前,我們能理解多少──台灣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的人間絮語

揮下正義大旗之前,我們能理解多少──台灣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的人間絮語

2021/04/08
記憶是顆野番茄,入口是甜,然後慢慢有酸味滲出──台灣紀錄片《野番茄》

記憶是顆野番茄,入口是甜,然後慢慢有酸味滲出──台灣紀錄片《野番茄》

2022/05/03

最新文章

雙手製造舞團以細膩的手部動作,穿梭於《從指尖開始》中的各種場景及歷史事件。©Ju...

《從指尖開始》以雙手演繹微型史詩,引領大人小孩深入宏觀世界

2025/07/02
桃園市立美術館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首度攜手跨國合製,推出兒童藝術特展「在藝術中遇見...

「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桃兒美館展出!跨國合製邀臺、新5位藝術家現地創作

2025/07/01
勞勃阿特曼的《外科醫生》是他的成名經典之作。圖/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百年紀念,回顧鬼才導演勞勃阿特曼十部生涯代表作

2025/07/01
臺灣第一代水彩畫家、現代美術推手倪蔣懷紀念展北美館登場!以八大展區細說藝術家礦業...

臺灣現代美術推手「倪蔣懷紀念展」北美館登場!八大展區一窺時代風貌

2025/06/30

以花創造夢境,在朦朧中有序生長——插花週記 江曼郁

2025/06/29
威廉.透納作品,藍色瑞吉山之日出(The Blue Rigi, Sunrise)...

英國最偉大畫家威廉透納特展 謝哲青談「光之先知」的藝術革命與時代意義

2025/06/27
史上最大規模!英國國寶級藝術大師「威廉.透納」特展首度登台,泰德美術館館藏真跡畫...

史上最大規模「威廉・透納」特展來台!以80件真跡、28件當代作品織構對話

2025/06/27
LANDHILLS|台中——由植物藝術家廖浩哲創立,為一關注自然、人與環境互動的...

傳達言語無法觸及的問候——LANDHILLS 廖浩哲

2025/06/27
花閣樓是郭安妮(左一)一家人個性與情感的體現。圖/黃怜穎攝影

30年社區花店,參與他人的一生——花閣樓 郭安妮

2025/06/27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