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法國新浪潮大師高達《給珍的信》首度在台曝光:TIDF五月登場,「記錄 X 記憶」片單名作齊聚

2022/04/06 沈佩臻

《試圖記憶》(I Am Trying to Remember, 2021)。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試圖記憶》(I Am Trying to Remember, 2021)。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第13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於5月6日至5月15日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台北京站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登場,集結國內外188部精采紀錄片,以多元豐富的內容,拓寬觀眾對於紀錄片的想像,影展套票已於日前啟售,而單場票券將於4月13日啟售。本屆影展常設單元「記錄 X 記憶」將主題聚焦於「檔案影像」,策劃「記錄X記憶:檔案變形記」單元,探究被塵封於照片、膠卷、錄影帶等各式載體裡的記憶、權力與幽魂,是如何經過創作者轉化解構並賦予新生,其中,法國新浪潮大師尚盧高達名作《給珍的信》首度在台曝光。

片單包含了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的《給珍的信》(Letter to Jane, 1972)、比爾莫里森(Bill MORRISON)的《賽璐珞之蝕》(Decasia, 2002)等大師運用檔案影像的經典名作,亦選入近年入選柏林影展傑出新作《文明繪語》(Apiyemiyekî?, 2019)、《妳的死因:女性》(Cause of Death, 2020),一共15部化用檔案影像的精彩之作。經典與新作並陳之外,影片主題亦豐富多元,包含關注女性、原住民族受迫史、諷刺民族主義與反思戰爭創傷的宏大鉅作,亦不乏溫柔檢視個人私密回憶的細膩作品。

《給珍的信》(Letter to Jane, 1972)。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給珍的信》(Letter to Jane, 1972)。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高達經典首次在台獻映,大師名作齊聚

將首次在台曝光的高達經典之作《給珍的信》,取材美國影星珍芳達於1972年越戰期間造訪北越河內、引發美國保守派人士大肆抨擊的新聞照片,高達與尚皮耶戈罕(Jean-Pierre Gorin)以此為題寫了封信,在來回朗讀之間逐步解構這張照片的意義。同為運用檔案影像的經典,文生莫尼肯丹(Vincent MONNIKENDAM)的《大道之母》(Mother Dao, the Turtlelike, 1995)則取用1912到1933年間記錄荷屬東印度群島殖民景況的默片,重新剪輯並配上當地居民吟唱的歌謠,化為揭露殖民主義真相的珍貴史料。

以老舊膠卷作為創作媒材聞名,TIDF將選映比爾.莫里森新、舊兩部作品。名作《賽璐珞之蝕》重新組合嚴重酸蝕的膠卷影像,描繪人類在眼前世界崩解之際,如何超越其物質性的存在。烈焰般跳動的炫目影像配上迷幻原創配樂,被〈村聲〉雜誌形容為「世紀末最廣獲好評的美國前衛電影」;將於TIDF亞洲首映的新作《紫羅蘭之吻》(Her Violet Kiss, 2021),則以1929年默片《Pawns of Passion》已酸蝕腐壞的殘餘硝酸鹽膠片影像搭配音樂,重現片中舞會場景兩男一女的幽微關係。

《賽璐珞之蝕》(Decasia, 2002)。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賽璐珞之蝕》(Decasia, 2002)。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關注女性、原民受迫史, 諷刺中、韓民族主義

入選2020柏林影展的《妳的死因:女性》與《文明繪語》,分別關注女性與巴西原住民受迫害的歷史。將於TIDF亞洲首映的前者,透過檔案影像、動畫與詩文層疊,冷靜剖析自古以來女性身體所受到的暴力,凸顯吊死、燒死、亂石砸死等各種女性殺害(Femicide)手段,在歷史影像中的缺席;後者取材研究者對巴西原住民進行識字體驗所留下的塗鴉繪稿,結合地景與研究者的口述,道出一段巴西軍事獨裁政權為建設公路,奪走亞馬遜州大片原住民族領土的暴行。

電視上的各式新聞與節目,經創作者轉譯重組,亦能碰撞出新意。《後現代韓國》(Post Modern Korea, 2021)即重新剪輯南韓國營電視台KBS所拍攝的各種素材,包括政宣、新聞、戲劇、綜藝節目,以幽默諷刺的視角審視南韓民族主義興起的年代,如何面對殖民留下的陰影。曾於2010TIDF放映的《折騰》(According to China, 2010),則剪取2008年出現在中國電視和網路上的各式事件和人物,與眾人隨之而來的觀點和評判,見證一場如今仍在反覆上演、由官方話語和媒體所創造的中國式民族主義精神躁鬱。

《折騰》(According to China, 2010)。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折騰》(According to China, 2010)。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創新翻轉歷史影像,反思戰爭創傷

《永無黑夜》(There Will Be No More Night, 2020)擷取美法兩國的戰鬥直升機在中東出任務之空攝熱感應影像檔,搭配駕駛員的訪談,以震撼視角揭示並反思現代戰爭科技的殘酷。《直到海裡長出森林》(When the Sea Sends Forth a Forest, 2020)由一位華裔倖存者的回憶展開,使用政宣與戰後歷史影像,搭配遊戲引擎建構的3D虛擬實境,重構赤柬政權犯下的種族滅絕創傷。異質媒材營造出撕貼畫質感,埋下多層隱喻,敘事虛實交織、獨具詩意。

曾於2016TIDF放映的《戰爭製造戰爭》(Dragooned, 2012),則層層翻轉「美國戰爭情報局」的二戰愛國政宣片,當傘兵部隊登陸普羅旺斯,黑白影像配上磅礡樂曲,影像陡然變調亂序,在不斷重複中肢解重構,鮮活復返二戰歷史,也犀利解構了影像與真實的意義。

《記憶之鴿》(A Pigeon_s Song, 2021)。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記憶之鴿》(A Pigeon_s Song, 2021)。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個人私密回憶為引,深掘國族共同記憶

亦有創作者取用檔案影像細膩回訪家族、個人私密回憶,並以此擴及更深廣的國族共同記憶,對抗遺忘。將於影展亞洲首映的《試圖記憶》(I Am Trying to Remember, 2021)與《記憶之鴿》(A Pigeon's Song, 2021)皆從個人家庭記憶出發,前者以家庭錄像與照片,試圖記憶一位被人們刻意遺忘的家族成員,緩緩揭開一段伊朗的沈重歷史;後者以祖父的故事為引,講述祖母在實體與影像中的缺席,藉媒材的物質性比喻記憶的失落,平緩道出阿爾巴尼亞獨裁政權所刻下的未癒傷痕。

片長僅3分鐘的《仍在我心》(Still on My Mind, 2020)與《短短的歷史》(A Short History, 2018),雖短小卻精準有力。前者為本屆TIDF主視覺的靈感來源,全片僅用10張照片進行加工、塗鴉,藉以講述一段與泰皇逝世相關的個人創傷回憶;後者為台灣導演徐璐的作品,以英文童書的敘事方式,交錯並置兩卷16mm拾得影像(found footage),在童趣的節奏之中述說並反思台灣的共同記憶與身分認同。

《仍在我心》(Still on My Mind, 2020)。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仍在我心》(Still on My Mind, 2020)。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首度推出「時間窮人」觀影證,2500元看到飽、限量100張

TIDF影展套票已於3月30日在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搶先啟售,每套480元可兌換8張電影票券,等於現場票價5折,4月6日下午1點則開放套票優先兌換劃位。此外,今年TIDF首度推出「時間窮人」觀影證,限量100張,只要2500元就能看遍今年所有好片,4月13日下午一點截止販售。至於影迷期盼的選片指南則於4月9日下午2點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102共享吧舉行,影展團隊將細說每個單元每一部電影,為觀眾指點迷津。

《短短的歷史》(A Short History, 2018)。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短短的歷史》(A Short History, 2018)。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第13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時間|5/6(五)至5/15(日)

地點|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台北京站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更多最新消息請查詢TIDF官方網站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TIDF策展人林木材:相信紀錄片能讓人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解答人生的一些問題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我與熱衷買房的父親──台灣紀錄片《買房子賣房子》鏡頭下的世代對話與衝突

我與熱衷買房的父親──台灣紀錄片《買房子賣房子》鏡頭下的世代對話與衝突

2021/04/07
揮下正義大旗之前,我們能理解多少──台灣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的人間絮語

揮下正義大旗之前,我們能理解多少──台灣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的人間絮語

2021/04/08
記憶是顆野番茄,入口是甜,然後慢慢有酸味滲出──台灣紀錄片《野番茄》

記憶是顆野番茄,入口是甜,然後慢慢有酸味滲出──台灣紀錄片《野番茄》

2022/05/03

最新文章

南美館展覽「鹹鹹的風飛沙.鹽分地帶美術家的歸返」,以臺灣鹽業終章後的美術返鄉記憶...

「鹹鹹的風飛沙」南美館登場!集18位「鹽分地帶」藝術家以創作回應土地

2025/07/03
鬼才魏斯安德森的個人大展巴黎登場!法國電影資料館的致敬與回顧。圖|地下電影

鬼才魏斯安德森的個人大展巴黎登場!法國電影資料館的致敬與回顧

2025/07/03
奈良美智金瓜石6/28瑞芳台電金水基地!歷來最多作品展出。圖|文化總會、台灣電力...

奈良美智金瓜石6/28開展!瑞芳台電金水基地歷來最多作品展出

2025/07/03
雙手製造舞團以細膩的手部動作,穿梭於《從指尖開始》中的各種場景及歷史事件。©Ju...

《從指尖開始》以雙手演繹微型史詩,引領大人小孩深入宏觀世界

2025/07/02
桃園市立美術館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首度攜手跨國合製,推出兒童藝術特展「在藝術中遇見...

「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桃兒美館展出!跨國合製邀臺、新5位藝術家現地創作

2025/07/01
勞勃阿特曼的《外科醫生》是他的成名經典之作。圖/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百年紀念,回顧鬼才導演勞勃阿特曼十部生涯代表作

2025/07/01
臺灣第一代水彩畫家、現代美術推手倪蔣懷紀念展北美館登場!以八大展區細說藝術家礦業...

臺灣現代美術推手「倪蔣懷紀念展」北美館登場!八大展區一窺時代風貌

2025/06/30

以花創造夢境,在朦朧中有序生長——插花週記 江曼郁

2025/06/29
威廉.透納作品,藍色瑞吉山之日出(The Blue Rigi, Sunrise)...

英國最偉大畫家威廉透納特展 謝哲青談「光之先知」的藝術革命與時代意義

2025/06/27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