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北美館展出!以六大子題回望時代輪廓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於3月23日至6月30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正式開展,由三位建築學者吳光庭、王俊雄和王增榮共同研究策劃,聚焦1949至1983年間影響臺灣建築發展脈絡的議題事件與生活文化因子,引領觀眾探尋臺灣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文化的變遷,與多元且具現代性意義的時代樣貌。展覽以六個子題囊括200多件作品、建築圖面、模型、檔案與影像紀錄,其中亦有為本次展覽特別復刻的珍貴模型及設計家具。
策展人導覽!一睹六大子題展區
二戰結束後臺灣面臨政權轉變,1949年底南京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將不同的建築工法與觀念、生活方式一併帶來,對當時受日本殖民文化影響的生活方式產生影響。一如研究策劃之一的吳光庭所說的:「建築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對一個時代的生活方式、所思所想以及理想願景的投射。」
此次展覽由六個子題展開,包含「美援」、「中國復古」、「中國現代」、「在地現代」、「非典型」以及「新生活」,並透過「建築」此一觀景窗,揭示臺灣在探求現代性的同時,在政治、社會、宗教、藝術、商業等各面向所經歷的融合或碰撞。
接著就讓我們跟著策展人之一王俊雄的導覽,一起爬梳六大子題的精彩內容。
▍「序曲」展區
王俊雄開門見山先說:「建築最重要的意義是跟生活有關。」
甫踏入展區,首個映入眼簾便的是,北美館典藏的鄧南光《戰後在臺日人拍賣家當》攝影作品,那是戰後日本人要被遣返時,把家當通通拿出來販售的景象,那個時代便是這樣展開。
此外,王俊雄也指出,1947年由陳聿波、張亦煌、辛文士共同設計的「臺灣銀行高雄分行」揭開了當時國民政府來台後急欲對臺灣建築,做出一種文化性的改造。從這棟建築的屋頂可以看到極具傳統中國四角攢尖頂,也是去日本化再中國化的具體符號語彙。
同時,在此區亦可見到承襲日治時期折衷洋、和、臺傳統的姜阿新洋樓(1949)模型,藉此揭開序幕,帶領觀眾進入戰後多元文化並存的時代氛圍。
▍「美援」
回溯臺灣自1951年起獲美國經濟援助至1965年止,在建築層面引入美式系統式施工圖、預力混凝土等材質與技術,本區展示成功大學總圖書館(今未來館,1959)及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1963)兩個以鋼筋混凝土施工方式呈現理性構造的建築案例設計圖。
王俊雄認為美國援助主要分成兩個方面,一是軍事援助,另一則是經濟援助,而這個援助帶給建築最大的影響則是將美國現代主義與美式施工圖傳入臺灣,並逐漸取代日治時代所用的施工圖。其中最具代表的現代建築是,建於1959年、台美共同設計的成功大學總圖書館,當時普渡大學還派遣顧問來台,將美國的技術、以及對這種建築形式的看法帶來台灣,因此從建築的平屋頂、水平窗帶(傳統建築因結構因素無法開水平窗,),以及其結構系統中皆精準地表達了新技術的來臨。
▍「中國復古」
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為塑造國家意象積極推動「中國復古」,位於臺北市中正區的「南海學園」即匯集此風格建築群,從展區呈現的前國立臺灣科學館模型及圖面可見仿中國天壇的攢尖式屋頂,然而在復古的外衣下,其建築師盧毓駿受到柯比意(Le Corbusier)「建築散步」(promenade architecturale)概念的啟發,透過環狀斜坡設計為使用者提供更能感知空間、光線、視覺變化的步行經驗。
王俊雄指出,戰後基本上臺灣處於冷戰局勢,在身不由己之下,既被威權統治,經濟又高度發展,因此對臺灣人來說,其實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所以我們既有美國帶來的現代,同時也存在中國復興的狀態。「這裡大概是我在這個展覽裡最喜歡的地方。」這是展方特別從中山樓借來的家具,從家具擺放的角度,襯著遠方的圓山飯店,從此視角觀看,基本上已經將所有的時空背景巧妙且精準的詮釋。
▍「中國現代」
事實上,在中國復古的內容底下,還有一群建築師,在沒有任何宣言且自發的情況下,以個人立場去進行了一場建築運動,而這些作品在那個時代裡,非常具有創造力。比如像是貝聿銘、張肇康、陳其寬共同設計的東海大學,以及1953年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等,都能讓人感受到他們融合西方簡潔、通透的空間處理方式,同時也採取材料與工法的在地化,並嘗試將東方文化精神帶入現代建築。同時此觀念也發生在藝文界,當時亦有五月畫會與東方畫會的出現,展場也特別展示部份代表畫作,讓大眾能感受時代氛圍。
此外,本區也透過東海大學藝術中心、國父紀念館模型、建築圖面,與倪再沁《東海路思義教堂》、《文理大道鳥瞰》等作品,重現此時期建築與藝術領域皆於傳統與現代的思辨中,探索主體與自覺。
▍「在地現代」
1950年代末期,臺灣經歷經濟高速成長、社會巨幅變遷和都市人口大幅擴張,「在地現代」點出廣泛吸收歐美日的影響,蘊蓄豐富多樣的在地建築經驗。
被譽為臺灣第一女建築師的修澤蘭,在建築生涯中為許多校園設計建物,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如花朵盛開的景美女中圖書館(1968),屋頂圓形天窗和鑲嵌彩色玻璃帶給師生神聖且舒適的閱讀環境;觀眾在展場中亦可坐在修澤蘭為中山女中禮堂設計的長凳、觀賞《寂寞的十七歲》(1967)電影片段中的景美女中校園一景,感受現代主義影響下的校園建築樣貌。
另一個校園建築案例—三信家商波浪大樓(1963)則出自建築師陳仁和之手,其高低起伏的波浪狀樓板設計安排兩兩相對的教室,以波谷為講臺、波峰為學生座位,兼具力學及實用性,從建築橫剖面圖紙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數字,展現在電腦繪圖、計算尚未普及的年代,建築師以超群的結構計算以及設計能力回應艱困的挑戰。
而1983年落成啟用的臺北市立美術館也是戰後臺灣第一代本土建築師思考「在地現代」極具代表性的作品,高而潘建築師以「井」字形結構體,形構出四方幾何、低限灰白的現代主義風格建築,此次展覽,觀眾可從北美館管狀結構的展間俯瞰擴建中的新園區,無論是過去還是當下,建築皆映照對未來生活的想像。此外,本子題亦陳列戰後第一代本土女性建築師王秀蓮的建築學筆記、曾經任教於成功大學建築系的藝術家顏水龍、郭柏川作品等,希望讓觀眾能遙想臺灣建築教育的萌芽以及建築學子當時所攝取的美感養分。
▍「非典型」
「非典型」子題涵蓋國外建築師設計,如入選全球三十大重要現代建築的公東高工聖堂大樓,由瑞士建築師賈斯特斯.達興登(Justus Dahinden)設計,清水鋼筋混凝土與無梁柱的「板結構」為現代營建技術的具體呈現。本區特別挑選行天宮北投分宮、指南宮凌霄寶殿作為此時期東、西宗教建築的參照,看似延續本土廟宇傳統,卻添入現代結構技術及材料,呈現「現代」的轉化、折衷與多元詮釋。隨著經濟起飛與急速都市化,政府在1950年代興建公共住宅、也鼓勵民間投資興建公寓住宅。
▍「新生活」
此區展示了中興新村的配置模型,拔地而起的南機場公寓、林肯大廈舊照片,不論是當時從地面邁向高層化公寓的垂直居住經驗、考量生活機能的公共設施,或是首創將廚房和浴廁納入室內的配置,皆展現對現代生活美好願景的期待與實踐。
除了居住議題,大型商場的設立也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其中作為許多臺北人集體記憶的萬年商業大樓(1973)由各商家個別經營,通過寬敞的過道、設置多部升降梯與冷氣設備,重視購物空間的便利與舒適,成為都市化過程新消費形態的佐證。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期:2024年3月23日–6月30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3A、3B展覽室
最新文章
-
2024桃園地景藝術節!23件作品串連龜山7大地點、9/13起限時17天開跑
2024/09/16 -
他們告訴我,這不是你的錯:一場互動體驗展,揭開數位性別暴力的無所不在
2024/09/15 -
陳伯義談「海馬迴光畫館」:從攝影教學出發,藝術家造夢與交工的所在
2024/09/15 -
藝術評論家曾文泉/第15屆光州雙年展:「盤索里:21 世紀的音景」
2024/09/15 -
汪正翔/藝術家自營空間,在這裡,暫時擱置跟創作無關的事情
2024/09/14 -
馮馨談「立方計劃空間」:從研究策展到音樂祭,在灰色地帶滋養聲響文化
2024/09/14 -
探索藝術新邊界:從市場櫥窗到拍貼機,全台五個新獨立藝文空間
2024/09/13 -
「方物-亞洲當代雕塑展」朱銘美術館登場!集20位國內外藝術家精彩之作
2024/09/13 -
張培仁/永遠要回到小的場景,那是音樂出發的地方
2024/09/13 -
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藝術對談:正是冒險精神推動我持續創造藝術!
2024/09/13 -
《與夢前行 宮﨑駿》紀錄片10/10台灣首映!動畫巨擘創作歷程全揭密
2024/09/12 -
走進台北大安巷弄!日目247Visualart陳普:享受每次回家都不走同一路徑的過程
2024/09/12 -
廖小子操刀主視覺!2024臺北白晝之夜11/2-11/3全新時段席捲大安區
2024/09/11 -
2024六本木藝術之夜9月登場!RAN Focus首邀7組臺灣藝術家呈獻多元展演
2024/09/10 -
「大安‧好日祭」9/15登場!「泊人ANKR」策展攜多組跨國音樂人輪番上陣
2024/09/10 -
《考古混響》高美館登場!江凱群╳陳絲穎以藝術呈現臺灣史前文明遐想
2024/09/09 -
「威利‧希伯:巴洛克珍珠」藍騎士藝術登場!感受抽象藝術的動態美學
2024/09/06 -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東京展出!「甘露水」等58件臺日經典再現百年風華
2024/09/05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