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10支筆】李育昇╳使用三十年水彩筆:畫出服裝輪廓,⽤筆為⼑開路
我的美學基礎建立在古典繪畫上,小學開始的美術班教育讓我拿筆畫畫的時間大過於拿筆寫字。服裝則是我的家學,大二左右開始接觸實務的劇場演出製作,那時才回頭認真地跟著媽媽一招一式把服裝製作的工藝學會。
從小看著爸媽如何從紙上作業的打版開始,接著剪裁、車縫等一系列製作工序完成一件服裝,因此能理解從設計圖落實到版型的過程,其實就是透過畫筆把腦中所想實踐到紙面上;這跟美術繪畫也很像,把觀察到的靜物或人物光影,透過畫筆與個人風格轉譯到紙上。
服裝製作上,在打版紙上畫出的線條九成都是之後的剪裁線,可以說是用筆為刀開路,因此都以線條與輪廓為主,打版筆也是越細越好,我習慣用0.3mm、HB的超極細自動鉛筆畫版型。美術班教育養成的人一定對一整盒有著從9H到9B不同硬度與黑度的素描鉛筆不陌生,黑度越高筆芯越軟,但離開了純美術的環境後,居於光譜中央的HB筆芯是我最常使用的中庸之道:剛柔並濟。
劇場服裝設計或是神明服儀冠帽設計,與時裝設計領域是完全不同的構成邏輯。劇場也好神明也好,設計的對象大多時候可以理解為非人類:物化與神話過的角色或是木石雕刻的偶像。他們的服裝與角色/人物設定有關,神明個性也是一種角色的人物設定,有的慈悲有的威嚴。因此視覺傳達上不會單靠一件衣服就講完所有的角色故事,有時會有大量的圖騰與彩繪、立體的裝飾物件做妝點,從紙筆繪圖構成的平面基礎上要再加入立體與質感的應用,這種訓練大部分也是養成自古典美術的學習背景,水墨畫構成山石或是松柏樹皮紋理的「皴法」大概是我所能想到最類似的狀況。
現在很多電腦數位繪圖的技術很方便取得,但我還是倚賴傳統持筆的手繪老方法,一方面是美學養成背景給予的定錨感,一方面其實知道自己是在做一層又一層的轉譯工作:從腦中畫面到大家都可見可被說服的紙上畫面轉譯,以及從平面2D到立體3D的轉譯。近期代表性的幾個作品:妮妃雅參加《魯保羅變裝皇后秀》的戲曲造型、⺠俗再現代化的電氣神將系列,兩者的圖騰跟紋飾構成,也都是從設計圖和版型圖,就開始被賦予各式繁複的立體工藝轉譯。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10「最好的10支筆」
在數位化時代,已有許多工具可取代實體紙筆,然而握筆時的親密手感與創作直覺,始終難得。本期邀請仍常握筆的人們,分享他們與筆共處的日常;筆可以是讓心穩實的安心符;可以帶著手開發思緒未及的荒地;可以引導一場專注自我的對話,一段沈浸樂趣的時光。
圖片提供:李育昇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Issue110
最新文章
-
「Natural Blue藍色企劃」NOKE忠泰樂生活展出!一睹當代創作者藍色收藏
2025/09/04 -
臺灣首次大型女性書藝研究展「自由自在」橫山書法藝術館登場
2025/09/04 -
2025 Camping Asia 11月登場!以舞蹈為語言、5檔精選表演節目一次看
2025/09/03 -
双方藝廊10週年聯展《非双》集13位跨世代藝術家一展時代縮影
2025/09/02 -
快樂島8/30高美館開展!日韓25位藝術家回應成人世界的脆弱
2025/09/01 -
楊德昌《一一》全新4K修復版9/19上映!預售原文海報緊急加印1125 套
2025/08/29 -
北藝中心化身派對仙山!2025 潮臺北《士林仙界大派對》8/30、8/31登場
2025/08/28 -
亂流:半睡飛行夢8/29北師美術館登場!展館化身機場,反思「飛行」的意義
2025/08/28 -
日本NIKO NIKO TAN TAN 攜新作ft.台灣饒舌歌手POPO J 8月登上台灣舞台
2025/0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