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汪正翔/藝術家自營空間,在這裡,暫時擱置跟創作無關的事情

2024/09/14 文/汪正翔

每個創作者心中都有一個成立空間的夢,我也不例外。兩年多前,我和幾個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個叫做「未命名」的空間。第一個理由是實際面的,我們作為創作者總是希望有地方展覽,但是找場地很麻煩,不如乾脆自己成立空間,費用也不會比較貴。第二就是我心裡有一種隱微的想法,覺得有了空間就等於有了機構,有了機構就等於有了一種社會位置。而這是作為創作者心中常常覺得有所缺失的地方。

2022年五月,未命名空間成立的首檔聯展「未命名文件」。
2022年五月,未命名空間成立的首檔聯展「未命名文件」。

但是經過這二年多的時間,我認為第二個理由基本上是不成立的。因為空間並不會直接等於社會位置,它需要更多其他的社會或是藝術資本才能夠支撐起那個想像。但是第一個理由我覺得基本上符合我們心中的目標。至少當我在這裡製作展覽的時候,我可以明顯感受到我更願意「不在意」某些跟藝術無關的事情。

為什麼「不在意」很重要,是因為藝術創作並非自由的。譬如我想做一個展覽,首先會想到有沒有錢,就會開始投補助,為此通常都會寫一些比較議題相關的作品,或是在視覺呈現上比較符合「正常」的審美。有的時候我會去投徵件,徵件通常都要符合跨領域、實驗性、社會參與這些新時代的八股,我就會不得不把作品往這方面調整一下。如果補助或是徵件拿到了,我就會開始考慮空間性質,有些地方有販賣的需求,有些地方作品必須要有質感,有些地方重視與居民的互動。等到展覽開始,我就會想得到藝評、藝術獎評審或是大大的關注,這時候又會開始審視自己的作品一遍。每次我回想這整個創作過程,就會覺得到最後其實根本不太可能做出什麼自己想做的東西。

但是我們要如何脫離這個結構?成立空間看起來是一個解方。但事實上並不盡然,藝術家的困境並不只是來自於沒錢,而是來自於決定我們常識的一種話語結構。譬如我們認定什麼是藝術,什麼不是藝術,很多時候並非根據理論,而是來自於一種默契。這個默契源自於某些文化基礎設施,譬如媒體、學院、藝廊、期刊等等。即便當試圖打造一個獨立的、實驗性的空間,光是實驗性這個詞彙其背後就預設了某種內容,像是前衛、獨立、技術美學等等概念。有的時候我們會想像一個獨立的空間有一個叛逆的宣言或是野性的姿態,這其實也是一種前衛藝術遺存的概念。

之所以讓我覺得在未命名當中能夠比較不在意的原因是,未命名沒有組織,沒有定期的活動,沒有審核,沒有發行刊物,也沒有共同的宣言。我們只是共同承租一個空間。我並不是說在這樣的空間之中創作就是純粹的、完全自由的。而是至少有許多跟創作沒有明顯關聯性的事情可以暫時被擱置。我覺得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在當代藝術世界,當你想要做一個展覽,有各式各樣複雜手續必須考慮,譬如申請的文件、展覽的割字、展覽的酷卡、開幕的座談等等等等,這些微小的事情都暗示你展覽必須要具有一個樣子。另外一個原因是,雖然我們不可能置身於話語的結構之外,但是我們可以一定程度上建立自己的場域,並不是說我們平常都在進行一種深度的對話,而是相反,我們多半時間都在跟朋友瞎聊。我覺得某種程度上,這讓創作回到一種同好活動的狀態,你並不是要成為一個專業的藝術家,而只是要嚇嚇你的朋友。

當然這樣的模式(其實就是沒有模式)容易招致一種不專業的批評。但我不禁想,回顧台灣藝術史上多少替代空間的運動,每一個都想要擺脫體系,但是最後沒有人知道他們成不成功。因為如果這些東西沒有進入體系,我們根本看不見他們。如果這些東西進入體系,那他的成功也不是因為擺脫了體系,而是因為得到一種專業的認證。這有一點像是薛丁格的貓,體系之外的空間永遠是一種疊加態。但是在箱子裡面的我們知道那是什麼狀況,我們想創作,如此而已。

2024「紀實與反圖像」。
2024「紀實與反圖像」。
2023「週週漲粉10W+-陽春麵研究舍」個展。
2023「週週漲粉10W+-陽春麵研究舍」個展。
莊向峰、陳姿尹,《牛屎都能變黃金》。
莊向峰、陳姿尹,《牛屎都能變黃金》。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15「小的創作場景之必要」

我們在實體空間裡相遇交流,留存過程。相對於擁有一定資源和框架的藝文場館,小而自由的獨立空間,包容了各種質疑、嘗試、衝撞的可能性,常成為創作者探索養成與初起步的所在,是傳承經驗、孕育文化的重要土壤。此期專題透過各領域各世代創作者、空間經營者、行銷人、觀眾的視角,打開這些創意場景,關注它們微而深遠的影響力。也邀請你走進,與預料之外的有趣相遇。

《500輯》Issue115「小的創作場景之必要」
《500輯》Issue115「小的創作場景之必要」

圖片提供:未命名

責任編輯:林亞璇

推薦閱讀

馮馨談「立方計劃空間」:從研究策展到音樂祭,在灰色地帶滋養聲響文化

探索藝術新邊界:從市場櫥窗到拍貼機,全台五個新獨立藝文空間

Issue115

馮馨談「立方計劃空間」:從研究策展到音樂祭,在灰色地帶滋養聲響文化

馮馨談「立方計劃空間」:從研究策展到音樂祭,在灰色地帶滋養聲響文化

2024/09/14
張培仁/永遠要回到小的場景,那是音樂出發的地方

張培仁/永遠要回到小的場景,那是音樂出發的地方

2024/09/13
陳伯義談「海馬迴光畫館」:從攝影教學出發,藝術家造夢與交工的所在

陳伯義談「海馬迴光畫館」:從攝影教學出發,藝術家造夢與交工的所在

2024/09/15

最新文章

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2025重返南美館,再啟城市空間對話、重構家的感知與意義。
...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南美館登場!以回家作夥為題重啟城市對話

2025/07/04
南美館展覽「鹹鹹的風飛沙.鹽分地帶美術家的歸返」,以臺灣鹽業終章後的美術返鄉記憶...

「鹹鹹的風飛沙」南美館登場!集18位「鹽分地帶」藝術家以創作回應土地

2025/07/03
鬼才魏斯安德森的個人大展巴黎登場!法國電影資料館的致敬與回顧。圖|地下電影

鬼才魏斯安德森的個人大展巴黎登場!法國電影資料館的致敬與回顧

2025/07/03
奈良美智金瓜石6/28瑞芳台電金水基地!歷來最多作品展出。圖|文化總會、台灣電力...

奈良美智金瓜石6/28開展!瑞芳台電金水基地歷來最多作品展出

2025/07/03
雙手製造舞團以細膩的手部動作,穿梭於《從指尖開始》中的各種場景及歷史事件。©Ju...

《從指尖開始》以雙手演繹微型史詩,引領大人小孩深入宏觀世界

2025/07/02
桃園市立美術館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首度攜手跨國合製,推出兒童藝術特展「在藝術中遇見...

「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桃兒美館展出!跨國合製邀臺、新5位藝術家現地創作

2025/07/01
勞勃阿特曼的《外科醫生》是他的成名經典之作。圖/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百年紀念,回顧鬼才導演勞勃阿特曼十部生涯代表作

2025/07/01
臺灣第一代水彩畫家、現代美術推手倪蔣懷紀念展北美館登場!以八大展區細說藝術家礦業...

臺灣現代美術推手「倪蔣懷紀念展」北美館登場!八大展區一窺時代風貌

2025/06/30

以花創造夢境,在朦朧中有序生長——插花週記 江曼郁

2025/06/29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