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馮馨談「立方計劃空間」:從研究策展到音樂祭,在灰色地帶滋養聲響文化

2024/09/14 文/馮馨(獨立策展人)

展覽,是一個只在限定時空發生的事情。往往歷經相當時間的發展與籌備,但終能被觀眾看見的時刻僅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牽涉到展覽核心的問題意識是從何開始?過程如何發展?以及怎麼延續?這是我在成為一個做展覽的人之前,曾經很迷茫的事情,迷茫在於,雖然意識到這些環節的至關重要,但怎麼養成與實踐?過去做展覽的人們是怎麼走過的?2012至2015年間我因為參與《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二十年》的出版籌備,開始有意識地思考與觀察不同策展人是如何開始這段漫漫之路,其中包含鄭慧華與她所經營的立方計劃空間

今年立方15週年群募計劃,邀請藝術家賴志盛打造展覽《空地》,探討「空間」概念。面對老建築體的歪斜,賴志盛在空間中拉出水平線,揭示了空間地面的最高點至最低點。圖/馮馨攝影
今年立方15週年群募計劃,邀請藝術家賴志盛打造展覽《空地》,探討「空間」概念。面對老建築體的歪斜,賴志盛在空間中拉出水平線,揭示了空間地面的最高點至最低點。圖/馮馨攝影

位在台北公館水源市場旁小巷的立方計劃空間(以下簡稱立方)於2010年由獨立策展人鄭慧華與聲響文化研究者羅悅全成立。最早我從鄭慧華2009年開始的研究計畫「批判性政治藝術創作及策展實踐研究」,以及因為該研究而出版的《藝術與社會─當代藝術家專文與訪談》中,吸收她探索策展研究的問題意識、藝術在今日社會中的價值思考,以及如何與藝術家對話的過程,這本書伴我從學生時期至今仍不時翻閱。其中收錄羅悅全書寫的〈從學運到學院─台灣聲音藝術簡史〉,更是我在2011年剛投入實驗聲響演出舉辦與研究時,少數可以查找到談及臺灣早期該類型創作的文章。

而我真正踏入立方的空間,是立方為期一年多的「重見/建社會」系列展覽,鄭慧華將2009年投入的研究化為連續十檔展演呈現。其中第六檔由澎葉生、許雁婷、蔡宛璇共同參展的「聲土不二-嘉義聲音再生計劃」,走入二樓的展場內,主空間鋪設的塌塌米讓人可隨意坐臥,或是自在躺下,多軌田野採集的聲音以不同的發聲體播放:學校廣播的擴音器、老舊手提播音機,與多顆佈局在不同位置的單體喇叭。猶記得其中一個聲音是編織藺草草席的機器聲,交織著空氣中塌塌米的氣味與觸感,形成豐富感官體驗並有畫面感的聲音場景。

2012年「聲土不二」展覽,觀眾可以隨意坐臥在塌塌米聆聽聲音場景。圖/立方計劃空間提供
2012年「聲土不二」展覽,觀眾可以隨意坐臥在塌塌米聆聽聲音場景。圖/立方計劃空間提供
2012年「重建_見社會」系列展演最後一檔「拆除前夕」的聲音表演,於陳界仁的「幸福大廈I」樹林片廠發生,圖中演出者為聲音藝術家Dino。圖/陳又維攝影,立方計劃空間提供
2012年「重建_見社會」系列展演最後一檔「拆除前夕」的聲音表演,於陳界仁的「幸福大廈I」樹林片廠發生,圖中演出者為聲音藝術家Dino。圖/陳又維攝影,立方計劃空間提供

聲響文化是立方長期關注的面向,從早期系列的座談、小型展覽、2011年鄭慧華策劃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聽見,以及那些未被聽見的─台灣社會聲音圖景」,2014年於北師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的「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探索」,到伴隨著多年研究資料累積的「聲軌」資料庫(2017年上線),以及2019年開始以廣播形式操作的「話鼓電台」、2020年將研究範圍擴大至亞洲區域的「聲經絡」,再至今年第二屆的音樂祭「聲波薩滿」,可以看到面對「聲響文化」這個主題,立方從早期以創作者為研究與展演單位,由點連成線,線交織成面,切入時代性的討論,又進而擴大這個面從台灣到亞洲的不同區域。同時,從講座討論、書寫出版、展覽、做資料庫、廣邀大家來做電台節目、辦演出與音樂祭,「聲響」也從討論與研究主題成為實踐的多元樣態。

2014年「造音翻土」展出於北師美術館。圖/立方計劃空間提供
2014年「造音翻土」展出於北師美術館。圖/立方計劃空間提供
2020年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聲經絡」,台灣藝術家鄧兆旻作品《這麼多年過去,》。圖/馮馨攝影
2020年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聲經絡」,台灣藝術家鄧兆旻作品《這麼多年過去,》。圖/馮馨攝影
2022年首屆「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為期四天於四個迥異的空間中舉辦。落差草原在最終日於牯嶺街小劇場內演出。圖/馮馨攝影
2022年首屆「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為期四天於四個迥異的空間中舉辦。落差草原在最終日於牯嶺街小劇場內演出。圖/馮馨攝影

這些活動與展演,幾乎都有出版物或是資料可以找尋到,絕大部分以數位形式分享於網路,方便所有感興趣的人們查找與閱讀,而過往諸多的展演活動也幾乎免費對所有人開放。這讓我們看到立方如何經營一個長期關注的面向,並揭示其連橫又縱深的發展過程。

這是一個難能可貴的事情,可貴之處在於,這不是受什麼會隨著政治狀況變動意識的單位與場館委託,而是出於一個空間與團隊的意志,自主性地持續發生,我們才因而能看到這一個過程的完整。我一直相信一個文化的開放與豐富,取決於「尚未發生」到「已被定義」的中間灰色地帶,在無與有之間,那個灰色地帶有多少的厚度與層次,影響了一個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我一方面感謝立方一直創造出一個讓思想上與實質事情發生的空間,也衷心希望立方能夠擁有更多的社會大眾支持,持續地走下去。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15「小的創作場景之必要」

我們在實體空間裡相遇交流,留存過程。相對於擁有一定資源和框架的藝文場館,小而自由的獨立空間,包容了各種質疑、嘗試、衝撞的可能性,常成為創作者探索養成與初起步的所在,是傳承經驗、孕育文化的重要土壤。此期專題透過各領域各世代創作者、空間經營者、行銷人、觀眾的視角,打開這些創意場景,關注它們微而深遠的影響力。也邀請你走進,與預料之外的有趣相遇。

《500輯》Issue115「小的創作場景之必要」
《500輯》Issue115「小的創作場景之必要」

責任編輯:林亞璇

推薦閱讀

探索藝術新邊界:從市場櫥窗到拍貼機,全台五個新獨立藝文空間

張培仁/永遠要回到小的場景,那是音樂出發的地方

Issue115

汪正翔/藝術家自營空間,在這裡,暫時擱置跟創作無關的事情

汪正翔/藝術家自營空間,在這裡,暫時擱置跟創作無關的事情

2024/09/14
張培仁/永遠要回到小的場景,那是音樂出發的地方

張培仁/永遠要回到小的場景,那是音樂出發的地方

2024/09/13
陳伯義談「海馬迴光畫館」:從攝影教學出發,藝術家造夢與交工的所在

陳伯義談「海馬迴光畫館」:從攝影教學出發,藝術家造夢與交工的所在

2024/09/15

最新文章

「石晉華」展呈現了藝術家在不同時期、多種類型的創作探索。

安卓藝術雙展:呈現行為藝術家石晉華畢生創作,新銳嚴友亨獨特繪畫視角

2025/09/12
《Dust and Gold 塵與金》藤村真、道川省三雙個展於9 / 28 起推...

高雄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塵與金》藤村真 × 道川省三台灣首展登場

2025/09/12
第27屆臺北藝術節於9月11日起登場!首週五檔必看節目《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

2025臺北藝術節9/11-9/28登場!首週5檔必看跨域大作開啟「超限動」之旅

2025/09/11
襲園美術館展出林良材個展《斷與未竟》 以裂口為起點,展開感知、記憶與未竟的重構。...

林良材個展《斷與未竟》襲園美術館展出!以殘形凝鍊當代、描繪時代印記

2025/09/11
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登場的「英雄有愛公益音樂會」,由勇源基金會執行長陳致遠匯...

「英雄有愛公益音樂會」勇源基金會執行長陳致遠攜手國際音樂家共演高歌

2025/09/10
豪華朗機工「宇宙寫生」10/4當代館登場!以14+1件作品回望過去展望未來。圖|...

豪華朗機工「宇宙寫生」10/4當代館登場!以14+1件作品回望過去展望未來

2025/09/10
2025基隆潮藝術邁入第十年!19組藝術團隊齊聚山、海、城三大展區。
 圖/2...

2025基隆潮藝術9/26登場!19組藝術團隊齊聚山、海、城三大展區

2025/09/09
第一屆台灣國際攝影節「民主的相機」C-LAB盛大開幕!
 圖/Chris Ch...

台灣國際攝影節三大主題展登場!攝影大師羅伯.法蘭克作品首度在台展出

2025/09/08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9/5開展!50+件作品、4大觀展攻略。圖|第三屆馬祖國際...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9/5開展!50+件作品、4大觀展攻略,以藝術體驗四鄉五島魅力

2025/09/08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