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術與預言——作家楊佳嫻談瘂弦
那時候我應該還是個國中生,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學校強制訂閱這類各縣市各編一本的校園文學刊物。今日也許有人會說這根本黨國遺毒,意識形態宣傳的毛細管,我卻認為萬物往往一體多面,聯考壓力山大、教師權威無上的年代裡,這些文學小冊形式的刊物提供了一點呼吸的窗口,也成為我有意識寫作時第一個投稿對象。
有一期《高青文粹》似乎製作了與高雄有關的詩人特輯,記憶模糊了,只記得當時讀到瘂弦的介紹、多幀相片和詩,記得有〈坤伶〉。那一期介紹的詩人,有些於高雄出生、求學,而瘂弦呢,則是曾在左營軍營工作,和洛夫、張默創辦了《創世紀》。這個筆名太特殊,我已經開始對文字之美感到興趣,因此難忘。
〈坤伶〉運用括號,「是玉堂春吧/(夜夜滿園子嗑瓜子兒的臉!)」,一下子把讀者從玉堂春的時空帶到現實中,下一段「「苦啊⋯⋯」/雙手放在枷裡的她」指戲台上的演出,也指被目為玩物的女人,再下一段,「有人說/在佳木斯曾跟一個白俄軍官混過」補充了女人的命運,活著就是漂流與謠言。這三段彰顯出詩如何運用虛實跳躍、鏡頭切分的手法,少少的字卻能勾勒出完整世界,對一個十幾歲、還沒開始寫第一首詩的讀者來說,近乎魔術。
後來才接續著讀到比如〈深淵〉,連綿催動的長篇文氣、豐富到好像沒有盡頭的意象,以及描寫性場面的手法,讓我看到瘂弦詩風的另一面。而我成長於戒嚴前後台灣社會激狂躁動中,瘂弦詩作呼應特殊年代氣息的荒誕感,對我也十分新鮮。他詩中時常寫到死亡和受傷,「在那些重重疊疊的死者/與死者們之間」、「被花朵擊傷的女子/春天不是他真正的敵人」云云,於我也像是一種預言,諭示被文學打開了眼睛後的視野與體感。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18「瘂弦-能對抗時間的,大概只有詩了」帶著詩集逃難的少年瘂弦,在半地底房間寫詩的軍人瘂弦,在創作巔峰即停筆的青年瘂弦,每一封投稿無論用或不用必定回信的編輯瘂弦,總是不忘提醒「要寫喲,繼續寫!」的朋友瘂弦,處事圓融幾乎沒有敵人的出版人瘂弦,晚年移居加拿大偷喝高粱後昏倒、不敢告訴醫生和小孩的頑皮瘂弦,一雙總是散發溫柔眼眸的詩人瘂弦⋯⋯我們想呈現的瘂弦先生,如他的詩作,留給讀者閱讀,綿延成思念。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Issue118
最新文章
-
賀羽薇陶藝展《摺色》朋丁登場!以平面繪畫手法融入全新詩意陶作
2025/07/11 -
倫敦泰特爆紅展覽!光之雕塑家安東尼‧麥考爾台灣首展富邦美術館7/26亮相
2025/07/11 -
中美館12月開館!首展《萬物的邀約》集70位藝術家共構藝術對話
2025/07/10 -
2025臺北藝術節「超限動」9月登場!8檔演出橫跨AI、生態神話多維度作品
2025/07/10 -
FOCASA首屆《身體藝術節》7月花蓮登場!集馬戲、跑酷、市集一次體驗
2025/07/08 -
國際編舞鬼才雅絲敏.瓦迪蒙首登台!《愛麗絲書中奇幻冒險》8月衛武營登場
2025/07/08 -
阿里山小火車駛進科博館!阿里山林鐵行動學校7/2台中開展
2025/07/08 -
文化部首屆「百大文化基地」啟航!李遠、陸小芬走訪澎湖,帶影迷重回桂花巷
2025/07/07 -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南美館登場!以回家作夥為題重啟城市對話
2025/0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