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2025北美館必看八大展覽!賴純純回顧展、奧拉弗.埃利亞松巡迴展

2024/12/27 陳宜慧

藝術像一帖解方,以各種精心編排下的靈光乍現,讓人透過觀看被點燃或啟發!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繼2014年「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與「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等展覽後,接續2025下半年即將正式啟用的新建典藏庫房外,也將帶來國內外藝術家如德國藝術家托瑪斯.德曼(Thomas Demand)「歷史的結舌」、「黑潮:賴純純回顧展(暫名)」與「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你的好奇旅程」等精彩展覽!

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年即將推出典藏藝術家研究展、兩檔重量級國際藝術家大展、六檔臺灣各世代藝術家個展、一檔當代影像展以及年底壓軸登場的第14屆台北雙年展;此外,由北美館策劃的新型態線上計畫與放映計畫,亦將持續拓展美術館多元展演的潛能。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年即將推出典藏藝術家研究展、兩檔重量級國際藝術家大展、六檔臺灣各世代藝術家個展、一檔當代影像展以及年底壓軸登場的第14屆台北雙年展;此外,由北美館策劃的新型態線上計畫與放映計畫,亦將持續拓展美術館多元展演的潛能。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2025年北美館預計將推出囊括典藏藝術家研究展、兩檔重量級國際藝術家大展、六檔臺灣各世代藝術家個展、一檔當代影像展以及年底壓軸登場的第14屆台北雙年展;此外,由北美館策劃的新型態線上計畫與放映計畫。接下來一起瞧瞧2025北美館精選八大亮點展覽吧!

亮點展覽1 | 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

日期|2025年1月18日-5月11日 地點|一樓1A、1B展覽室

德國藝術家托瑪斯.德曼(Thomas Demand)1964年生於慕尼黑,以其大尺幅攝影作品聞名。攝影原本是他紀錄雕塑作品的工具,1993年起轉變為呈現創作的主要媒材。德曼創作題材多取自知名歷史或社會事件的報導照片與影片,他先以紙材建立真實比例的模型,鉅細靡遺地重建現場,最後透過鏡頭的角度與構圖,忠於原貌地複刻這些歷史場景,之後將模型全數摧毀、只留下模型的攝影,試圖重述所謂的真相。

他擅於以紙為媒材,並觸及紙如何作為影像與記憶載體,其脆弱的質地如何承載人們的日常生活,或甚至沉重的歷史。本展覽集結約70件作品,匯集藝術家四個重要創作系列,可以完整看到德曼如何處理攝影影像與真實世界之間互為表裡的對位關係,以及他對當代社會中影像文化慣性與認知悖論的提問。

托瑪斯.德曼,《文件夾》,2017,C-Print/水晶裱,125 × 195 公分。 圖/藝術家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托瑪斯.德曼,《文件夾》,2017,C-Print/水晶裱,125 × 195 公分。 圖/藝術家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托瑪斯.德曼,《實驗室》,2000,C-Print/水晶裱,180 × 268 公分。 圖/藝術家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托瑪斯.德曼,《實驗室》,2000,C-Print/水晶裱,180 × 268 公分。 圖/藝術家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亮點展覽2 | 2022臺北美術獎首獎黃麗音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

日期|2025年3月29日-6月22日 地點|地下樓E展覽室

「麗麗食品」將於春季在美術館地下室開張,商品既不便利也不便宜,不含熟悉的食品添加物和化學調味料,店內充斥易鏽的低碳鋼、易氧化的銅、易(已)碎的玻璃,剩料回收、難保存的二手包裝紙材和要價不菲的藝術品。小吃店負擔著「銅板價」的壓力,體現了結構性的剝削,卻又反映常民追求高性價比的期盼。展覽透過多樣媒材的展現,拆解飲食和消費習慣,探討當代資本主義對於「廉價」和「便利」生活方式的影響。

「麗麗食品」也邀請觀眾重新檢視家中未開封的贈品、百貨商場滿額禮和股東會紀念品,這些物品長年寄居家中,卻不曾貢獻房租,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承載著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展覽將從多方角度切入,實踐美學轉化和社會參與。結合在地民情和攤販文化,名字懷舊具年代感,呈現和陳列卻又超當代,打造熟悉卻又荒謬的時代切面。

黃麗音,《休息中》,2023,低碳鋼鐵罐、印刷鐵片、紙, 64 × 192.5 × 17 cm。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藝術家、Public Gallery 提供
黃麗音,《休息中》,2023,低碳鋼鐵罐、印刷鐵片、紙, 64 × 192.5 × 17 cm。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藝術家、Public Gallery 提供

黃麗音,《深夜加油站》,2024,口吹玻璃、低碳鋼,50 × 25 × 25 cm。 圖/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Marc Doradzillo
黃麗音,《深夜加油站》,2024,口吹玻璃、低碳鋼,50 × 25 × 25 cm。 圖/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Marc Doradzillo

亮點展覽3 |黑潮:賴純純回顧展(暫名)

日期|2025年3月1日-5月25日地點|二樓2A、2B展覽室;102雕塑中庭

生於臺北的台灣藝術家賴純純(1953-),大學時期深受廖繼春啟發,領會色彩即為表現主體的可能。隨後在日本求學,建立日後空間創作的基礎觀念。1980年代,她以複合媒材創作,藉由純粹的色彩、抽象排列,探討繪畫形式自由的可能性。作品接連在「中華民國現代繪畫新展望」、「中華民國現代雕塑展」等重要競賽展獲獎。1986年成立「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推展前衛藝術。

1990年代重新體認東方美學,在材料的運用上顯現自然,訴求回歸內在感性,並於1998年起,投入公共藝術創作,行遍全台。2007年後,生活與創作重心轉向東部海岸。此時期作品重回色彩獨立表現,反映在東部長住後,對自然更為深層的嚮往。

本展以「黑潮」為名,象徵賴純純創作純然而深邃、多變卻一貫的特質。展覽邀請藝評家張晴文擔任客座策展人,預計透過四個子題梳理賴純純1970年代至今的創作脈絡,展出油畫、壓克力繪畫、複合媒材繪畫、雕塑、裝置、手稿、影片與文獻等近百件作品,讓大眾一次爬梳藝術家多元化的作品類型。

賴純純,《向林壽宇致敬》,1984-2013,壓克力顏料、 沙、木板,243 × 234 × 184 cm,藝術家自藏;「台灣現 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1930-1983」展覽現場,2013,臺北市立美術館。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賴純純,《向林壽宇致敬》,1984-2013,壓克力顏料、 沙、木板,243 × 234 × 184 cm,藝術家自藏;「台灣現 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1930-1983」展覽現場,2013,臺北市立美術館。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賴純純,《海葵 4》,2023,壓克力顏料、環氧樹脂、畫布,145 × 110 cm。藝術家自藏。
 圖/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賴純純,《海葵 4》,2023,壓克力顏料、環氧樹脂、畫布,145 × 110 cm。藝術家自藏。 圖/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亮點展覽4 |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

日期|2025年3月29日—7月13日 地點|三樓3A、3B展覽室

由館內策展人余思穎策畫,展覽關注科技快速進展下,報導攝影從類比時代技術發展至人手一機的數位影像時代,從紙媒到數位平台以至數位演算的影像生產,反思拍攝者、影像生產與影像內涵所產生的變化。進入數位影像的時代,當代攝影家基本上採取一種反報導(anti-reportage)的創作方式,改變或放慢先前報導攝影的拍攝節奏、不那麼重視決定性瞬間與衝突時刻、或使用中/大片幅相機,試圖以一種設想周全、沈思的態度,以風格化的手法呈現其主觀世界。

展覽從「持攝相機的拍攝者」、與「使用攝相機的影像紀錄的創作者」兩個面向,以「隱形的主角」、「轉變與重生」、「視覺風景」等子題,展出17位台灣與國際藝術家的當代紀實影像作品,其中囊括杉本博司與謝三泰等作,並藉此呈現對人類生活與社會實踐、文化行動的關懷與觀點。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杉本博司,《劇院:紐約無線電城音樂廳》,1978,42 × 54 公分。東京寫真美術館收藏。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杉本博司,《劇院:紐約無線電城音樂廳》,1978,42 × 54 公分。東京寫真美術館收藏。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謝三泰,《火燒島:流麻溝 15 號》,2021。 圖/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謝三泰,《火燒島:流麻溝 15 號》,2021。 圖/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亮點展覽5 | 倪蔣懷紀念展

日期|2025年6月26日-9月28日地點:二樓2A、2B展覽室

做為臺灣第一代水彩畫家與重要藝術贊助者,1894年生於臺北的倪蔣懷,終生以推動臺灣美術發展為理想。其自幼隨父親學習漢文,奠定豐富文化涵養,就讀總督府國語學校期間,成為石川欽一郎的首位臺籍門生,作品師承石川的英式水彩風格。其後經營煤礦事業之餘仍創作不輟,寫生足跡遍布全臺,有日常工作的礦區風景,亦有旅行的隨筆風貌,並曾連三度入選「臺灣美術展覽會」。

1930年代,面對臺灣缺乏基礎美術教育機構的窘境,倪蔣懷規劃了「寶峯美術館」的藍圖,並積極蒐羅作品,向石川等人請益勾勒臺灣首座美術館的遠景。可惜1943年倪蔣懷因病去世,成立美術館的夢想雖未實現,仍為早期臺灣美術留下了豐富遺產。此展將以倪蔣懷家族近年捐贈的大量重要作品和文獻資料為基礎,更包含多件未曾公開展出作品,讓大眾得以藉此重溫過往時代的美好風景。

倪蔣懷,《猴硐礦區》,1928,水彩、紙,49 × 66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倪蔣懷,《猴硐礦區》,1928,水彩、紙,49 × 66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倪蔣懷,《基隆驛頭》,1926,水彩、紙,35 × 52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倪蔣懷,《基隆驛頭》,1926,水彩、紙,35 × 52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亮點展覽6 |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

日期|2025年6月21日-9月21日地點|一樓1A、1B展覽室

如果你曾看過Netflix影集《抽象:設計的藝術》,肯定被首集擅用光線與水等元素進行創作的冰島\丹麥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Ólafur Elíasson)圈粉。明年,奧拉弗.埃利亞松的東南亞巡迴展,即將來台!

不只將呈現他過去30年囊括裝置、繪畫、雕塑、攝影、錄像等多種形態的藝術實踐,這些作品更經歷了各自的創作旅程,不辭千里來到此地與觀眾相遇。作品的內涵混合了藝術家的創作意圖、觀眾自由的詮釋與大尺度環境的脈絡,並與展覽現場的特定或隨機條件相互作用。當觀眾與作品互動時,將進一步拓展作品的意義,而部分作品的完整表達,更取決於觀者的感知與行動,當你透過視覺、認知或操作將會賦予其生命。

展覽亦引導觀眾重新審視日常中的無形之物,藉由作品介入展場空間,透過空氣的流動、地球的磁場或燈光顏色的改換等,敏銳地挑動身體和感官的經驗。此次展覽邀請觀眾帶著好奇,展開感官與思維的探索旅程,重新審視對自身、美術館與世界的感知,同時反思人類所造就的環境及其關係。

奧拉弗.埃利亞松 ,《美》,1993。

 圖/藝術家、neugerriemschneider 畫廊(柏林)、Tanya Bonakdar 畫廊(紐約/洛杉磯)提供、攝影:Joseph Nair,Memphis West Pictures|新加坡美術館
奧拉弗.埃利亞松 ,《美》,1993。 圖/藝術家、neugerriemschneider 畫廊(柏林)、Tanya Bonakdar 畫廊(紐約/洛杉磯)提供、攝影:Joseph Nair,Memphis West Pictures|新加坡美術館

奧拉弗.埃利亞松,《冰河的最後七天》,2024。 圖/藝術家、neugerriemschneider 畫廊(柏林)、Tanya Bonakdar 畫廊(紐約/洛杉磯)提供、攝影:Joseph Nair,Memphis West Pictures|新加坡美術館
奧拉弗.埃利亞松,《冰河的最後七天》,2024。 圖/藝術家、neugerriemschneider 畫廊(柏林)、Tanya Bonakdar 畫廊(紐約/洛杉磯)提供、攝影:Joseph Nair,Memphis West Pictures|新加坡美術館

亮點展覽7 | TFAM Net.Open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實體)|沉沒的聲音(暫名)

日期|2025年7月26日-10月5日地點|地下樓E展覽室

「沉沒的聲音」為藝術家許家維的全新製作,延續過去作品與考古學家的合作,這次將創作關注轉向水下考古、考古聲學。本作品以甲午戰爭及二戰時期澎湖周邊海域沉船為主軸,透過實景拍攝水下考古學家於海底沉船工作的過程、表演者潛入水下演奏特殊聲音裝置,呈現聲響創作與沉船對話的場景,展開對海下沉沒聲音的想像。

水下聲學研究時常運用聲納的聲波來測量水下距離和探測水下動態,在本次展覽中,聲納將以不同的樣態現身,頻率高低不一的聲納自水中發出的聲響,成為另一種媒介,為展場空間創造另一種聲景。本展將引導觀眾以 MR 混合實境的方式、同時開放多人進入作品場域中,以數位替身的方式與作品互動。作品在多頻道錄像裝置、聲響演出與雕塑之間切換,在這實體展場和虛擬場景間,展開一段從南方航向北方的旅程。

TFAM Net.Open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許家維,《沉沒的聲音》(暫名),錄像截圖,六頻道錄像、
聲納裝置、混合實境裝置。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TFAM Net.Open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許家維,《沉沒的聲音》(暫名),錄像截圖,六頻道錄像、 聲納裝置、混合實境裝置。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許家維,《沉沒的聲音》(暫名),錄像截圖,六頻道錄像、聲納裝置、混合實境裝置。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許家維,《沉沒的聲音》(暫名),錄像截圖,六頻道錄像、聲納裝置、混合實境裝置。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亮點展覽8 | TFAM年度個展:李紫彤、柯良志、徐瑞謙、彭弘智

日期|2025年8月9日-11月2日 地點| 三樓3A、3B展覽室

李紫彤個展「力求失真的嗓音」探討藝術家自身在拍攝實驗紀錄片歷程中內心的拉扯。她試圖讓少數群體的創傷故事被聽見,卻在剪輯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往往無法全然如實地表達。藉由本展,她試圖傳遞這種難以接近真實卻又試圖靠近的力量,藉此邀請觀眾共同療癒。柯良志個展「雙鉤廓填」,展名意指以細勁墨線描出字型輪廓後填墨的筆法,為工地鐵皮圍柵資訊文字常採用的描繪方式。藝術家將於仿造工地圍籬的場域,現場臨寫臺灣1970至80年代商業招牌字帖《商用字彙》之字體,表現既人工又機械化的矛盾書寫趣味,同時探索「書寫」的當代意涵。

TFAM 年度個展「李紫彤:力求失真的嗓音」李紫彤,《#迎靈者》,2022。
 圖/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TFAM 年度個展「李紫彤:力求失真的嗓音」李紫彤,《#迎靈者》,2022。 圖/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TFAM 年度個展「柯良志:雙鉤廓填」柯良志,《今不同璧》,2022。 圖/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TFAM 年度個展「柯良志:雙鉤廓填」柯良志,《今不同璧》,2022。 圖/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徐瑞謙個展「翻閱165頁的厚度」探索材料、物件的潛力,呈現各種未被明確定義用途的物料,如具燒熔痕跡的鋁板、經切削的鋁塊與鐵塊、聚集的鐵屑、凹折的紙卷、半透明的草圖和延展的布匹等,在堆疊與散落之際創造出多層次的空間感,邀請觀者以身體丈量並細察自身與物件的關係。彭弘智個展 「未完成之作——當靈媒作為編劇」,探究臺灣劇場界三位早逝開拓者的影響,藝術家透過靈媒與觀落陰與已故的劇作家進行訪談,結合文獻檔案研究改編成劇本,後邀請相關表演團體合作。展覽將以單屏幕電影錄像和大型機械裝置展出呈現,引領觀眾進入象徵另一個世界的通道空間。

TFAM 年度個展「徐瑞謙:翻閱165 頁的厚度」;徐瑞謙,《靜物-1》,2022。 圖/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TFAM 年度個展「徐瑞謙:翻閱165 頁的厚度」;徐瑞謙,《靜物-1》,2022。 圖/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TFAM 年度個展「彭弘智:未完成之作——當靈媒作為編劇」;彭弘智,《開光的吊燈》,2024。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TFAM 年度個展「彭弘智:未完成之作——當靈媒作為編劇」;彭弘智,《開光的吊燈》,2024。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更多展覽資訊請見官網http://www.tfam.museum/

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年度必看大展「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17件經典之作登場

北美館年度必看大展「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17件經典之作登場

2025/06/20
【優人物】專訪塩田千春:絲線交織生與死,透視自我的當代藝術家

【優人物】專訪塩田千春:絲線交織生與死,透視自我的當代藝術家

2021/07/04
【優人物】打造台北市立美術館新氣象 不走傳統路的藝術家 王俊傑

【優人物】打造台北市立美術館新氣象 不走傳統路的藝術家 王俊傑

2022/09/18

最新文章

桃園市立美術館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首度攜手跨國合製,推出兒童藝術特展「在藝術中遇見...

「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桃兒美館展出!跨國合製邀臺、新5位藝術家現地創作

2025/07/01
勞勃阿特曼的《外科醫生》是他的成名經典之作。圖/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百年紀念,回顧鬼才導演勞勃阿特曼十部生涯代表作

2025/07/01
臺灣第一代水彩畫家、現代美術推手倪蔣懷紀念展北美館登場!以八大展區細說藝術家礦業...

臺灣現代美術推手「倪蔣懷紀念展」北美館登場!八大展區一窺時代風貌

2025/06/30

以花創造夢境,在朦朧中有序生長——插花週記 江曼郁

2025/06/29
威廉.透納作品,藍色瑞吉山之日出(The Blue Rigi, Sunrise)...

英國最偉大畫家威廉透納特展 謝哲青談「光之先知」的藝術革命與時代意義

2025/06/27
史上最大規模!英國國寶級藝術大師「威廉.透納」特展首度登台,泰德美術館館藏真跡畫...

史上最大規模「威廉・透納」特展來台!以80件真跡、28件當代作品織構對話

2025/06/27
LANDHILLS|台中——由植物藝術家廖浩哲創立,為一關注自然、人與環境互動的...

傳達言語無法觸及的問候——LANDHILLS 廖浩哲

2025/06/27
花閣樓是郭安妮(左一)一家人個性與情感的體現。圖/黃怜穎攝影

30年社區花店,參與他人的一生——花閣樓 郭安妮

2025/06/27

陪伴最後一次感受花香的機會——拾米豐瓶 寶妮

2025/06/27
udn-loading
Top